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宗教

第四章 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绥化县共有五个宗教派别,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
教和道教。

  伊斯兰教 县境内共有2处伊斯兰教寺院(清真寺),绥化镇、四方台镇各1处。绥化镇清真
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民国三年(1914年),全县伊斯兰教教徒人数达 3,967人,
以后逐年减少。到1957年,教徒约有695人,1960年降为600人。教徒主要分布在绥化城内和四
方台镇。

  伊斯兰教的活动,除每周作礼拜外,比较大型的宗教活动是一年一次的开斋节。

  “文化大革命”开始,伊斯兰教被造反派解散,清真寺被拆毁,阿訇被揪斗,宗教活动停
止。清真寺先后被春雷街办事处和镇四建筑公司占用.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1980年省、县投资15,000元,修缮清
真寺。1981年5月24日,县召开了部分回民和穆斯林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绥化县
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此后伊斯兰教又开始正常活动。在绥化县伊斯兰教中,较有影响的人
是韩成斋,山东省禹城县韩家寨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在一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宗教
世家,他受家庭影响,从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起,开始了宗教职业生涯。1945年“九三”后,
他弃教经商。1951年,他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又开始从事宗教事业,任绥化县清真寺教长。1959
年人民政府安排他就任绥化县合营旅店副经理,使他在思想上有很大转变。他经常参加各种社
会活动,认真负责地完成党交给的工作任务,表现出愿意为国出力的政治热情。由于他的积极
努力,使绥化的伊斯兰教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基本上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受触动,但坚持党的宗教政策,对于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为四化
建设服务,做出了贡献,在绥化穆斯林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1982年,韩成斋被推选为县
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委。

  基督教 绥化的基督教(耶苏教)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丹麦赖×牧师来绥化传教开
始的。在绥化镇内财主王乃生家设立第一处福音堂。

  民国十一年赖×走后,又从丹麦来了一个叫殷深基的牧师主持教务,并在北三道街新建教
堂一处,当时教徒约有二百余人。到三十年代,教徒达四百余人。此后,教会内部开始分化,
出现了信义会、自立会、安息日会和小群会。其中,由丹麦人直接控制的信义会规模较大,人
数最多,教会附属有小学、医院等。

  伪满康德五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殷深基走后,又从丹麦来了齐宝贵和华人解省三
两个牧师,还有本镇的陈玉和两个姓刘的等也先后在教会任过教士。

  1945年“九三”后,齐宝贵回国,教务活动由解省三主持。土地改革时,解省三被斗争,
教会从此解散,教徒的宗教活动转入地下。1956年,陈玉到县政府提出组织教友过集体宗教生
活,得到县政府的批准。1957年 8月,为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对基督教的管理,把原有的
信义会、自立会和安息日会等门联合起来,成立了绥化县基督教爱国会,由郭春甫、王振生、
鲁孔周和陈玉等人负责管理教会。当时有教徒约290人。1962年,郭春甫、王振生、陈玉3人参
加省基督教代表会议后,基督教活动有了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开始,基督教组织被解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内尚有基督教徒十余人。1980年,基督教传教士陈玉主动要求政府
协助他们恢复活动。1982年有30名教徒开始过宗教生活。

  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绥化时间,已无据可考。伪满康德二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绥
化县设有天主教堂1处,内设教义研究所,在永安镇设有分堂,附有讲经幼稚园。布教者5人,
主要布教人是康万镒,信徒 255人。1951年,绥化天主教的会名为自立会,只有教徒11人,其
上级组织在齐齐哈尔市。1957年,教徒人数增到143人,其中城内37人,永安镇106人。教堂分
别设在城内育民小学处(后被学校占用)和永安镇。当时,从哈尔滨市来个叫李河的神甫,集合
办神功。永安镇以张海楼为首,也开始集合过礼拜,每次过礼拜约有六、七十人。以后教徒逐
年减少。“文化大革命”前已匿迹。

  佛 教 佛教传入绥化的时间大约在民国三年以前。当时有教徒 4,565人。伪满康德五年,
县内佛教寺庙有7处,是年由日本僧人在绥化镇内建真光寺1处,布教者为一日本人,信徒男620
人(中国人男39人),女431人(中国人6人,其余是日本人)。这些人都是屈从日本人压力,每年
只缴维持费,并不去活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有和尚12人,1951年,有和尚10人,1957年有和尚 8人,其代表
人物是尼姑关显芝。

  佛教的教堂在地藏寺,另有 1处法华寺。地藏寺的12名和尚,在土地改革和反封建会道门
的活动中,均受波及,寺的楼房被占用,佛像被捣毁,藏经被收缴,和尚还俗归家,最后有法
名仁山等6名和尚留居该寺。法华寺为国民党特务暗藏据点,后被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破获,有4
名和尚迁于地藏寺。政府分给他们土地,牛车,靠自己劳动维持生活。1952年 7月,仁德、刘
焕忱两名和尚赴“沈阳般若寺”学习现代佛学。回绥化后,其宗教活动由秘密变为公开。到1953
年和尚增至13人,土地改革时还俗的2名和尚又返回寺院,后又来了2名,共计17人。后来,仁
山、仁德和尚从哈尔滨请来六尊木雕佛像(明朝刻的)。从此,该寺和尚身着僧衣、供上佛像,
每日作课 3遍。与此同时,向政府要求返还法华寺,进行公开宗教宣传,干预了社会治安,影
响了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县政府及时地宣传宗教政策,教育他们搞好农业生产实现自给。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活动停止。和尚刘海安(法名圣悟)已迁居哈尔滨市。

  道 教 道教传入绥化的时间与佛教相近。民国三年教徒为40人。

  据1935年的史料记载,绥化县城内有道教庙院17处,传教者80人,信徒 180人。伪满康德
五年有信徒 157人(女29人)。经费来源靠募集和“化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
日为道教的活动盛日,从早 7时至中午12时,逛庙会的、烧香叩头的善男信女往来不绝。还有
摆摊的、卖艺的、唱戏的,十分热闹。庙院也趁此时收入许多钱物。1945年绥化解放后,随着
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提高,这种活动逐渐停止。“文化大革命”前只剩圣宗庙 1处,有道士
刘园阁、赵志道2人。后赵因犯罪被处决,刘还俗,至此,道教在绥化消失。

  伪满康德三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信奉佛教的1,051人,信奉道教的186人,信奉回
教的775人,信奉天主教的238人,信奉基督教的425人,信奉其他教的还有322人,是年总的信
教人数为2,897人。

   伪满康德三年寺庙一览表


  注:人数系该宗教机关如庙宇教会内所有的人数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