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汉族

第五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汉族


 
  

  服 饰 清朝末年,人们习惯冬穿长袍、夏穿长衫。民国时期人们的服饰与清时大同小异,
较富者外罩马褂,头戴宽沿毡帽,也叫礼帽,一般平民冬戴三耳皮帽,夏戴草帽。布料仍为家
织“大布”或细布。伪满时出现西装革履。新中国成立后,衣服有对襟便装、中山装、学生服、
工作服、夹克、运动衫、西装等。

  饮 食 食品主要是面粉、大米、小米、苞米


做豆包、年糕。

  居 住 绥化开辟之初,移民多近河居住,贫者搭草棚马架子、地窨子和土草房,较富人
家有青砖房或正面砌青砖,称“一面青”。土草住房墙用土坯、拉核或垡子。房木分松、杨等,
房盖苫草(小叶樟、大叶樟、三棱草等)。瓦房只砌仰瓦,日伪时期出现铁皮房盖,城内楼房也
相继出现。屋内有土炕,也叫火炕,建国前有南、北炕之分,门窗都糊窗户纸,门用双层,中
以麻为经纬,浆糊裱就,以桐油、麻油或豆油油好,都从外边糊。后来有了玻璃窗户。炕上铺
席子。解放后,城乡建房逐年增多,城内多为砖瓦结构,多数是两屋一厨或三屋一厨,近年,
大部分装上土暖气,除火炕外,还有地火笼。农村砖房日趋增多。

  行 清末民国年间,一般平民外出靠步行,官宦和富户外出骑马、坐轿。城内有租用的人
力车和马车,伪满时出现了自行车。解放后,除火车和公共汽车外,自行车逐渐遍及城乡,到
八十年代摩托车也逐年增多。

  婚 姻 解放前,汉族的婚姻制度极不合理。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
姻,一是“门当户对”凭财势的买卖婚姻。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逼婚、骗婚、纳妾、童养媳
等弊端,也有逃婚、殉婚等反抗现象发生。汉族俗重早婚。“男未及岁而即娶,女未逾岁而嫁”
的现象时有所见。

  旧时,订婚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双方家长一经同意,就定下相亲的日子,叫“相门户”,
也称“会亲家”,届时男方准备好猪、酒,银子由媒人引导,一行数人到女家,这叫“过小礼”,
民国以后拿着衣物、手饰、钱款。过完“小礼”亲事就定下来了。过大礼是在临结婚前,须把
双方商定的衣物、钱款全都过齐,女家才允许结婚。

  婚礼要操办 3天。第一天“响棚”(吹喇叭)。请吹鼓手、厨师和乐头忙的,准备菜肴,扎
轿车子,撒请贴,来的亲友都要拿钱、物“随礼”。第二天“走轿”,到女方家去娶亲。新郎
先要到祖坟去烧纸祭奠,然后披红骑马走在前头,随行者均为青年男子,或6或8,也骑马陪同
新郎前往迎娶,名曰“对子马”,前有大锣开路,后面跟随3辆大车。第一辆车坐6人,两人打
灯笼,两人挟红毡,两人打锣;第二辆车坐着吹鼓手;第三辆方是轿车,是以新席为棚的大车,
轿顶挂一面铜镜,配上彩布、花束。车后挂一块有两条肋骨的猪肉,叫“离娘肉”,准备送给
女家。后来迎亲车往往不只 3辆,有钱人家常有数辆车跟随,簇拥着轿车前往。到女家后设席
款待,留住一宿。第三天“正日”,新娘身着一套红衣(俗称拉草衣),绣花鞋,头梳爪髻罩上
蒙头红,由新娘的哥哥或表哥抱上轿车(谓之“抱轿”)。轿的左前方有 1个年岁较小的男孩
“压轿”(多半是新娘的弟、侄辈),还有一位“伴娘”(1个懂礼节、能说会道、儿女双全的老
太太) 陪新娘坐在轿车内。迎亲车为了抢时辰,通常要起大早。轿到男方家后,新娘由伴娘与
娶亲婆(男家聘请的)左右相搀,脚踏马鞍走下轿车,男家由“支客”人(乐头忙的)赏给压轿人
钱。新娘下轿时,一帮姑娘来到轿车前,先让新娘抓一把“福钱”,再给新娘兜一把斧子和几
棵大葱(取“福”和“充”意),并吃枣和栗子(早立于),同时递给新娘、新郎每人 1个“保命
壶”(锡酒壶内盛高梁,糊以红纸),两壶之间有一红绒绳相连。新郎在前,新娘在后,红绳牵
定,步履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桌上放香炉、供品,并放一斗高粱,斗里插一杆秤,放一
面镜子,新郎、新娘双双在桌前拜天地。进门前,一帮青年人手抓五谷粮向两新人劈头打来,
叫“冲煞”。入了洞房双双面南坐在炕上“坐福”,坐完“福”新郎下炕拜小席 (和女方的亲
友见面),女方来送亲的姑娘 (管小饭的)用离娘肉包“子孙饺子”。男方设宴款待送亲的宾客
(名曰“正席”),席后送走宾客,新娘开始“上拜”,吹鼓手高奏礼乐,两新人跪在红毡上,
尊长按次序一一坐在摆好的坐位上接受新人礼拜(叩头)。受头者要赏给新人钱,赏钱数目由
“支客人”当众宣布。宾客散后,是洞房花烛夜,要吃“子孙饺子”、“长寿面”。新婚夫妇
7日“回门”(回娘家)。8日而返,取“走七、占八两家俱发”之意。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教育下,一切从简,加之1951年《婚姻法》公布后,完全废除
了父母包办的旧制度,男女婚姻自主。结婚时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

  丧 葬 解放前,由于贫富悬殊,治丧仪式差别很大。富者,请僧道诵经超度亡灵的叫出
经殡,而仪式最繁,耗资最大的是停尸七七四十九天,叫出礼殡。中等人家或富者一般出小殡
或大殡,停尸3天。贫者无力筹钱办丧事,往往用1个白茬棺木或四块板(狗碰),还有的用旧柜
或席子卷尸草草埋葬。而富者所用棺材(寿木)十分讲究,一般多用落叶松,规格有六八(6寸梆、
8寸天)、五七、四六、三五等。棺材涂以红色或黑色,还有彩绘云水花鸟或“二十四孝” (称
马花头料子)图案。

  丧葬仪式十分繁琐。病者临死前,要由亲人给净面、洗脚,然后穿戴好寿衣,不等咽气就
要抬放到事先预备好的“排子”上,死后将脸用纸盖上,在烟囱附近,有人读完“路引”后,
死者的长子站在凳子上,手持扁担指向西南,口呼死者称谓“××西南大路明光大道”三声,
这叫“指冥路”。

  按阴阳先生指示的时间将死者放入棺木中叫入殓。入殷时还要“开光”,虚放棺盖。煞扣
(盖棺)时要子女跪在棺前喊“躲钉”。

  抬灵。有钱有势人家棺材由人抬送坟地,分20杠、24杠和48杠不等。贫者用车或爬犁往外
拉。起灵时(抬起棺材),死者的长子将灵前的“丧盆”顶在头上跪在前头,然后站起将盆摔碎。
去往坟地的路上,由一人在前头撒“买路钱”,长子扛“灵头幡”前导,子侄等跟随,不时给
抬灵者叩头,其余家人亲友随后恸哭,出屯为止。

  下葬。在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四角各放一个馒头(早些时候富者放银锭),将棺材按方位放置
穴中,将“五谷囤”(一般由死者之婿编札)、“浆水缸”、“倒头饭”等放棺头,另燃一盏
“长明灯”。待长子持锹扔第一铲土后,众人方各操锨镐,埋成隆起地面的圆形坟包。众人返
回时不等进院就要吃点食物或喝口酒,然后设席招待至此葬礼完毕。

  3天圆坟,古时叫验坟。家人和亲友去祭坟,焚化纸钱,将坟包培好,用3棵秫秸弯成 3个
“∏”形,插在坟顶上。中间的稍高些,上挂红布条编成的铜钱串,叫“上挂”。

  死后七天谓“一七”,还有“三七”、“五七”,百日、周年,都要墓祭,百日期满除
“孝服”。3周年大祭,过后注殁者名讳于家谱上。汉俗夫妇合葬,叫“并骨”。

  解放后,葬礼一切从简,一般将故者当天或第二天下葬。1957年国务院发出《改变葬礼旧
俗,提倡火化》的通知,基本改变了过去的旧习。以后几年里陆续将露出地面的坟包深埋;城
西设立火葬场,火葬逐渐代替了土葬。

  春 节 腊月三十(小尽二十九),人们就忙碌起来,打扫卫生、张贴年画和对联、竖灯笼
杆……。这一夜人们都不睡觉,准备好瓜籽、糖、茶等食品,聚在一起玩。

  解放前,过春节家家供“家谱”或“三代宗亲”,供案前摆上供品,红烛双烧,香烟袅袅,
奠祀祖先。除祭祖外,还供天地盘、财神、灶王爷等。夜半零点,在院中点上一堆谷草火,烧
香烧纸、燃放鞭炮,叫“发纸”。还按历书上记载的方位提灯迎财、喜神,带有浓重的迷信色
彩。然后一家人团团围桌吃饺子。饭后开始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亲友间互相
提灯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一,便是春节。

  解放后,封建迷信活动渐渐被淘汰,但农村仍有人供“三代宗亲”以示纪念祖先。

  元宵节 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为元宵节,家家吃元宵。正月十五日为正日,旧时用豆面、白
面或两种面合制的各种形状的灯。入夜,各家上坟送灯。家家高挑花灯,焰放烟花。秧歌队举
着各式彩灯上街表演。

  近几年,绥化县每年元宵节都在中心街举行灯展。入夜,人们潮水般涌向中心大街观灯。
播放乐曲和配乐诗歌,十分热闹。

  龙凤日 旧时正月二十五为龙凤日,这天举行填仓活动,祈祷丰收。早上,在院里用谷糠
或小灰洒出方、圆等代表粮仓的图案,意为“粮食丰收了,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 龙抬头。汉、满族都吃猪头。早上早起,用柴灰从水缸一直撒到井台,叫做“引
龙”,还在院内撒成方、圆形灰圈,叫“撒粮囤”,预祝五谷丰登。这一天,各家用细秫秸和
花布扎“龙尾”,给小孩戴肩头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

  清明节 农历三月三日气温由寒转暖,草木萌生,古有“踏青”、扫墓添土之俗。解放后,
每年清明节,各机关团体和学校都举行祭扫烈士墓活动,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庙 会 建国前,农历四月十八为娘娘庙会,会期一般 5天,是城乡一年一度较大的盛会。
此时庙四周有野台戏,有各种临时摊床,还有各种杂耍和艺人演唱,男女老少盛装赶会,上庙
烧香拜佛,人群如蚁,非常热闹。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从初四至初六过 3天,农村都要杀猪,预备菜肴。初五
早上人们早起,到野外散步,俗称“走百步”,用露水洗脸,据说可以使人头清目明。家家门
上插的杨柳枝上,系彩纸做的葫芦。人们身上佩各色香荷苞,小孩胫、手和脚都系五色线,是
为了驱虫避邪崇。端午节主要食品是粽子,还煮很多鸡、鸭、鹅蛋。此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
古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

  七月七日 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日,传说牛郎织女这天在鹊桥相会,喜鹊都去搭桥,
城内戏院一般都上演《牛郎织女》古装戏。

  七月十五日 解放前,七月十五日为盂兰会,俗称鬼节。僧道白日诵经,晚上沿街“撒路
灯”(用棉花蘸豆油沿街撒放),各家也上坟奠纸。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仲秋节,从十四到十六日 3天。是一年中较为重要的节日,也
要杀猪备菜。十五日入夜,当东方一轮圆月升起时,家家陆续开始供月。院内摆供桌、香案,
桌上放置月饼、西瓜等时令瓜果。解放后供月已废除,只是月饼、西瓜等成为节日不可缺少的
食品。仲秋节含有庆丰收和一家团聚之意。

  腊 八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传统风俗是吃“腊八粥”,用黄米
等八种粮豆熬粥。这天也叫“赏新节”,庆丰收之意。

  小 年 建国前,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这天主要活动是祭灶。早上吃饺子,然后打扫室内
外卫生。请(取)下灶王爷(纸画),晚上在灶前连同事先用秫秸扎好的车马一起烧掉,叫送灶王
爷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