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章 社会新风

第八章 社会新风



  
  舍己救人 1978年 9月16日,绥化县城郊公社武装助理员关玉忠在组织民兵练投弹时,女
民兵蒋桂黛将已拉断引爆的手榴弹滑落在右侧 3米处,在这紧急关头,关玉忠与陈树田临危不
惧,勇敢的冲上去保护了战友,关玉忠身受重伤,蒋桂黛和其他在场同志安全脱险。

  中共绥化县委、县政府决定给关玉忠记二等功,晋升一级,陈树田通报表扬。

  好丈夫 李宝库今年35岁,是利民公社东升大队凹小队的农民。他有 1个七十多岁双目失
明的老母亲和1个有精神病的爱人,还有1个两岁的小女儿。母亲的吃饭走路需要他照顾,患精
神病的爱人日常生活也需要他的照顾,两岁的小女儿更离不开他。面对繁重的家务,李宝库从
未叫过一声苦、喊一声累,左邻右舍听见的,是李宝库对母亲的问候声、在爱人面前的劝说声、
在女儿面前的逗笑声。人们都说:“李宝库是母亲的好儿子,爱人的好丈夫,女儿的好爸爸,
文明村的好农民。

  好媳妇 三井公社的刘淑芳今年54岁,家住三村大队七队,全家12口人,四代同堂。

  1975年,八十多岁的婆母一病 3个多月没能起炕,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全靠刘淑芳侍候。
白天还好说,晚间,婆母要喝水,要大小便,都是她一宿几次起米,每次都累得她满头大汗。
刘淑芳平时爱干净,但对婆母拉、尿却从不嫌脏,每次总是把弄脏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净净。

  刘淑芳不但精心照料婆母的饮食起居,而且想法给老人消愁解闷。她常背着婆母去邻舍家
串门、唠喀。村子放映电影,就让孩子们或自己背着婆母去看电影。

  刘淑芳还教育子女要孝敬老人、侍候奶奶。她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教育了儿孙们,儿子、
儿媳和孙子们也象刘淑芳一样对待有病的老人,使重病的老人生活得舒适愉快。1978年夏天,
婆母想她老姑娘李凤贤直哭。可李凤贤婆家住在绥化城里,脱不开身回娘家。刘淑芳就让孙子、
孙女用自行车把她奶奶送到车站,背着上、下火车、汽车,去和姑娘见面。婆母见到老姑娘十
分高兴,可是住了 7天,说啥也要回家,说她想儿媳淑芳了,于是李凤贤又捎信,让哥哥李万
奎把老人接了回来。

  刘淑芳不仅贤惠,而且治家有方。她常向子女们进行伦理道德、勤俭持家的教育。在她的
影响教育下,家庭和睦,小日子过得腾腾火火,1981、1982连续两年被评为社、县的五好家庭,
刘淑芳也受到公社的表彰奖励。

  退休不离岗 隋东原是双河中学教师,自1981年退休以来,就为双河中学、双河小学师生
们代订报刊,还风雨无阻地去当地邮局取报刊、邮件,并按时送到学校。师生们都敬称隋老师
是老当益壮的“鸿雁”。

  孤独老人不孤 利民公社东升大队三小队住着一位年过半百老人,他承包的 7亩小麦已经
成熟,正愁没人收割。一天,忽然来了几十名男女青年农民和部分老师与学生,不到一天时间,
就把这 7亩小麦给割完拣净。这位老人说,“我虽是个单身户,可有这么多小青年和孩子们帮
我干活,我再也不感到孤单了。”

  永安寄骨祠 永安公社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组织各队投资统一修建 1座
150平方米的寄骨祠。全社火化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