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遗闻轶事
第十一章 奇闻传说
第一节 遗闻轶事
一、义和团起义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绥化商会集资邀来两个河北梆子戏班,一个是杨双庆戏班,一个
是吴老四戏班。在十字街东西两侧各搭起戏台 1座。农历二月二这天开台,两个戏班开头戏打
了炮,受到群众欢迎。
群众最欢迎的节目,有杨双庆班的武戏和吴老四班的《三不愿意》。武戏主要演员是牛子,
他自入了戏班拜师学艺与武行结缘后,身配单刀,习武练功,素有“小武松”之称;《三不愿
意》主要反串旦角演员是“不愿意”(因其拿手戏为《三不愿意》,取艺名为“不愿意”)。两
个年轻艺人来绥化演出后结识,互称艺兄艺弟,不分彼此。一日,在演出中,小武松和不愿意
在台上目睹几个洋人在观众中耀武扬威,横行霸道,旗兵也在欺压百姓,任意打骂观众,气得
小武松和不愿意七窍生烟,正在余气未消之际,又见有几个天主教教徒和旗兵在戏台前指手划
脚,一会儿逼着在戏台前搭看台,说统便要来看戏;一会儿又要查戏折点戏。小武松去和他分
辩;教徒与旗兵伸手就打,小武松搬开围拢的观众,几个飞脚把他们踢出了场外。从此,戏班
的麻烦越来越多,有时不能正常扮戏演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小武松和不愿意两人率领艺人参加了义和团,当时查明作恶者
一是天主教的洋人和流氓教徒,一是旗营的贪官污吏。小武松背插单刀和不愿意率领艺人,走
街串巷,一心要在大街上会一会这些坏蛋。正走在东大街旗营统领公馆门前,几个嗄什哈 (统
领卫兵) 见小武松领着一帮人昂首奔来,吓得跑的跑,逃的逃。小武松一问这里就是统领的公
馆,便拔出单刀,闯入院内,将统领扯至大街上当众杀死,随后率队闯入了天主教堂,又将法
国人大胡子主教拉到大街上飞刀丧命。当日,义和团列队持两个人头游街示众,震动四方。事
隔几日,沙俄兵和旗兵出动捉拿“凶手”,将两个戏班艺人撵到北河套,打死数人,趋散了义
和团。
因绥化厅地面出此凶事,惹了洋人,杀了统领,清廷决定绥化三年不准参加年科考。
二、飞镐吴天云
清道光末年,山东省登州府有一个叫吴天云的汉族人,体壮、性豪、个子大。因连年荒旱,
生活无着,便推起架子车,带着妻子儿女离乡背井“闯关东”,一路上受尽千辛万苦,最后来
到北团林子以西呼兰河边五道岗(今连岗公社境内)草甸上落了脚,他选择最近水源的高埠之处,
搭起了草棚,开荒种地、打渔和养畜度日。
咸丰末年,清政府大搞移民屯垦、建立营地。这年冬,清政府派呼兰府都护白将军“阅边”,
白将军带领差役沿呼兰河查看,顺便确定屯垦之地。一天,白将军一行人来到吴天云的草棚前,
都感到很惊讶:在这荒无人烟的北国大草原上,竟住有一户人家,白将军当即跳下马来,走进
草棚。吴天云夫妇俩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白将军抖落身上的雪花,问过主人姓名后说:“你们不经许可,为什么就搬到这里来住呢?”
吴天云听罢哈哈大笑,回答说:“启禀老爷,我们是清朝的臣民,这里是大清朝的土地,天下
民住天下地,这是合情合理的呀,我第一个住到这里开荒斩草,是有功之人,官府理应奖赏我
才是。”接着吴天云又诙谐地说:“我若不在这里搭窝棚,将军今日到哪里去歇脚、取暖呢?”
一席话说得白将军心花怒放!
吴天云夫妇一阵忙碌;做好了小米饭、炖河鱼和烤山鸡来招待白将军等人。饭后,白将军
乐呵呵地对吴天云夫妇说:“我这次奉命阅边,是要划定营屯,你们开发建设边疆有功,先赏
你一块荒原吧!”
于是,吴天云高兴地扛起一张大镐,接过白将军随从骑的马,和白将军并马飞驰向前。跑
一段路,吴天云就下马刨一个记号,就这样共圈下十多万亩土地,白将军临走时给吴天云留下
一张执照。后来,旗人屯田果然没到这个地方来。
山东有不少人听说吴天云在这里占住了脚,都扑奔他来到这里垦荒种地,建起屯落。后来
人们给他起个绰号——飞镐吴天云。
三、刘家崴子
清光绪十七年平安堡(今五营公社金伏大队)大富户刘振庆,一日留宿 3名老道,道士对刘
说:“你是帝王之相,有做皇帝之命。”并自称“百神通”,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术。刘
陶醉于皇帝的荣华富贵,便留用 3名老道当谋士,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老道四处化缘,一面
宣扬刘振庆有做皇帝之命,一面招聘兵将,不几日,招聘兵将乡勇一百多名。老道感到兵马不
足,又剪了许多纸人纸马分装在 3口大缸里,每日设坛焚香念咒,宣称百日后能成兵参战,夺
取天下。老道进了徐家围子,看到徐老五的大姑娘长的俊俏,就说:“这姑娘有做娘娘之命”。
骗取徐家信任后,刘振庆以皇帝之命,封徐姑娘为正宫娘娘。
这件事一传开,惊动了官府,绥化府将此事上报京城,清廷派兵数千人,捕捉了作反的兵
马,当场杀死老道,刘振庆全家被抄。从此人称平安堡屯为刘家崴子。
四、将军遇故友
依克唐阿,满族人,清咸丰年间入伍从军,与永安汉族人孙长和(外号孙三胡子)同营当兵,
因两人交往至厚,就叩头拜把,结为兄弟。
咸丰末年,孙长和私自从战场逃回永安,开杂货店为生。当时依克唐阿疑其战死,找遍战
场,未见其尸。至同治年间,因依克唐阿屡立战功,擢升任将军之职。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依克唐阿奏请设置绥化镇边军,清廷准行,随任其为驻卜奎 (齐齐
哈尔)镇边将军。
次年,依克唐阿带马步军百余人,出巡阅边路经永安,永安商界,出郭相迎,下榻于永安
最大的商号“源昌永”。
晚上,永安工商各界设宴,为将军接风洗尘,席间,依将军提起昔年与孙长和结拜之事和
失散的经过,并打听孙长和的下落。不想孙长和此时正在“源昌永”店内后宅,因从军私逃恐
将军降罪,未敢出面相认。将军无意之中得知此情,便入后宅主动与孙长和相见。孙长和见将
军来找他,慌忙跪伏于地,将军急忙用手相搀。两人百感交集,各叙别情。然后又重整酒宴欢
饮。席间,依将军手捻胡须幽默地说:“孙三哥,想你我当初结拜之时,正当年轻少壮,一晃
阔别三十余载,你看我这胡须,不比三哥的短吧?”说罢哈哈大笑。自此以后,将军与孙三胡
子比胡子的事就传开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军犯我新疆,将單依克唐阿调往新疆伊犁。
五、御赐金匾
巴施武,满洲八旗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以前,曾任巴彦苏协领。光绪五年十月,调任
铁山包(铁力)五大营协领(辖区包括永安)。协领衙门初设铁山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
爆发,大清王朝解体。巴施武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五月,携其亲兵及衙门随员三十多人迁来
永安隐居。次年,绥兰道尹常荫廷来永安巡查,准许巴施武将其光绪皇帝亲封的御赐金匾悬挂
在大门上,并继续发给奉禄。半年后,巴施武携家带仆出永安,只留工人看宅。直至伪满洲时
期,才将房屋及其它财产卖掉。
六、坟地冒“青气”
1961年五月节前夕,蘑菇李屯(今红旗公社境内)“李二蘑菇”病故,清了 8个硬汉掘墓。
挖到二、三尺深时,碰上一个圆锅底冻土包,1 个姓王的人说:“真怪,还冻着呢,快回家拿
镐来刨吧。”又一人说:“就这样吧,二尺多深也将就了。”这时“李二蘑菇”弟弟 (李广芝
的父亲) 说:“我们二老爷子棺材大,得挖深点。”然后他便指派一人骑马回去取镐。不一会
取来了两把“丁”字镐,李家哥俩下到坑里费了很大的劲才把“锅底包”刨掉。将冻土块清理
出去后,发现1个巴掌大的蛤蟆,在蛤蟆的肚子下边有1个鸡蛋人的洞。这时蛤蟆往起一跳,洞
里便往外慢慢地冒出烟雾状的白气,不大一会就把墓坑冒满了。
据后来附近村子的人说,看见了那个地方冒了3天“青气”。
七、永胜镖局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北林团子(今绥化城)南街路两(现邮电工厂址),有 1处私人开
设的镖局,号称永胜镖局。镖局有旁屋二十余间,有运货马车四十余辆,有伙计四五十人。镖
头姓王,年纪约四十多岁,祖籍是河南登丰县人,练就一身少林武功。那时的镖局主要是为一
些新来东北和此地的商人护送金银、贵重皮张、药材等。
永胜镖局护镖的路线北起黑河,过北团林子(现绥化),跨宽城子(现长春),经奉天 (现沈
阳),入锦州到山海关达北京。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时,王镖头等人关闭镖局,南下而去。
八、罕见的大爬虫
1947年深秋的 1个傍晚,绥化县蔡家区新村村(今太平川公社新村大队)农民曹凤和、毕业
学生刘耀清等十余人,收工后坐着胶轮马车回村。当车行到沙坑子罗锅桥北侧时,人们发现桥
下一个奇异的东西由西向东游来。车刚一上桥,此物尾部已从桥下游过,
全身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只见它把头尾翘出水面,身子浮在水中,长如一根短电柱,身
体扁平,有一尺多宽,全身在夕阳下呈紫红色。有很多节,每节上生着很多疙瘩和稀疏的毛,
状如一条巨大的蚰蜒,头上有两条二尺余长的须子,不停地摆动,它听到车马声和人们的呼喊
声,就加快速度向东游去,当车行到桥南七八十米时,它半截身子已爬到岸上,休息有十多分
钟,才往东爬走,消失在草原深处。第二天,几个好奇的人又到河边去,看见此物经过的地方
的草均被压倒,留下一条1尺多宽的清晰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