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传略

第二十一篇 人物

第一章 传略



 
  孙永先

  孙永先,清咸丰二年(1842年)出生于山东省登州府耒阳县孙家庄。清光绪七年(1882年)考
中秀才。清宣统年间因家业困窘,从老家搬到今绥化存宝山(今宝山公社)居住,后又投奔五道
岗(今连岗公社)东明屯王发家定居。靠秀才名气,巴结上绥化县城的常道尹,委任他“剿匪”
路总。在通江西山围剿“红蝴蝶”一伙土匪时得七十余匹马,得赏银 400两,从此开荒种地,
家业振兴。又去东山里流放排木赚银子 1,150两,在海伦县十四井子治荒种地,发了大财。卒
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

  姚文芳

  姚文芳,女,后改名石卿,字友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一日生,绥化县第七区
三村长兴堡屯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搬到津河居住,民国七年搬到绥化城内居住。

  民国三年至民国十一年间,先后在津河女子初等小学、绥化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学校和绥化
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读书。民国十一年至民国十七年在县立第三、第六女子小学任教员。民国
十七年考入哈尔滨市特区第十校任教员,民国十八年考入哈尔滨政法大学俄文系夜校。民国十
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市作宣传工作,公开身份在哈同仁医院工作。

  伪满康德元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于叛徒出卖,日寇举行大搜查,姚文芳化装成和
尚转移到北京,入东北大学读书,改名石卿,字友莲。伪康德二年夏转到热河省参加抗日宣传
工作。伪康德三年三月被敌人逮捕,同年牺牲在狱中。

  韩庚武

  韩庚武,满族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于绥化永安正黄三屯 1个领荒户人家。青、少
年时读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巴彦考中秀才。民国二年(1913年)

  被官府选用,调齐齐哈尔任省议员。以后又调至广州,任广东省议员二十余年。

  伪满康德七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毒丧生,终年54岁。灵柩用飞机运回黑龙江,埋
葬于正黄三屯西门外。

  苏士祥

  苏士祥,原籍巴彦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开始学医,20岁以行医为职业,人称
苏先生,常常往来于巴彦、庆安和绥化等县。苏先生为人忠厚,同情穷人。老百姓说苏先生行
医治病是“穷汉子吃药,富汉子花钱”。

  民国十九年(1930年)苏将家搬来绥化县长发村陈大猪圈屯居住。日本入侵东北后,苏先生
以行医为名,秘密组织反满抗日队伍,并联合当时号称“铁公鸡”、“银河”的陈小占、王功,
还有吴永和、杜津、孙兴海、陈英华等进行抗日活动。因苏先生交结面广,就自号“交得宽”。
民国二十年苏士祥组织一千多人的抗日队伍,准备过西大河去三肇地区抗日,不幸渡河未济,
被兰西的汉奸谢大虎部队打散。

  伪满康德二年苏士祥带四百多人,打开了藏家窝棚大户藏殿甲的“窑子”,把粮食分给附
近的穷苦百姓,好马留为抗日战士坐骑,金银首饰作为抗日活动经费。

  伪满康德五年六月,苏士祥带人在兰西县的大荒台跟日本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人众多,
形势危急,苏士祥双手使净面匣子枪,一气打倒了 7个日本兵,和马弁逃出重围,其他人大部
分壮烈牺牲。伪满康德七年秋,苏士祥为抗日把家搬到庆安县八道小崴子住,与抗日联军经常
秘密来往。给抗日联军运送医药、武器、吃粮等物资,家中经常住一些抗日联军的战士。《牢
门脱险记》的作者于天放,就多次在苏家住宿。伪满康德八年苏士祥又组建一支队伍,命名
“抗日救国军”。他说服了庆安县曹团参加了抗日救国军。

  伪满康德十一年(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庆安县的杂牌军派人给苏士祥送信,说他们要
投降抗日救国军,于是苏士祥带十几个人前去收降,不料中计,被日军逮捕。次年春,在庆安
县三井子壮烈牺牲。

  张继周

  张继周,民国元年(1912年)出生于绥化永安正黄旗前小五屯(现跃进大队)一个贫苦农民家
里。少年时读过一年私塾。青年时,学会炸麻花、打果子等手艺,并以其小本经营为生。

  1946年,永安建立了农会,张继周任本屯的武装队长。一次,他带领武装队保护区土改工
作队肖杰团长和四区的干部谷红等人去头道岗(现红旗公社红旗大队)开展群众工作,被地主勾
结南下投蒋的土匪抓住。敌人对张施用了非人的毒刑,但他始终不屈,最后,敌人捆绑了他的
手脚,从房上把他滚下来(土匪说:“叫你翻身!”),后又用马将他拖出数百步致死,张继周
牺牲时年仅34岁。

  为了纪念这位农民出身的土改干部,第四区委书记黄毅平亲自到前小五屯为张继周烈士召
开追悼大会,并改前小五屯为“继周屯”,屯东的大桥改名为“继周桥”。

  姜鸿章

  姜鸿章,字鹏博。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于绥化县城内官僚地主家庭。

  姜鸿章幼年丧父,青少年时代是在康家店姥姥家念私塾中渡过的。

  民国十六年(1927年)姜鸿章到北平,与一些文人墨客常在和平门外玻璃厂书画店里研究书
画。民国十七年,姜鸿章从北京回来,自筹经费在四方台镇办 1所博文小学,并任校董事会的
董事长。中共地下党员张适、梁道静在他的掩护下,任博文小学教师,并秘密在呼海路沿线发
展党的组织。姜鸿章虽然不是党员,但对张、梁很钦佩,支持他们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三人以博文小学的学生和附近农民为骨干,组成 200人的抗日义勇
军。姜任队长,张、梁任参谋。伪满大同二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五月和日伪军作战一次。
为了保存实力,将义勇军拉到山里打游击,是年冬天,义勇军由于给养困难,化整为零,姜鸿
章回到绥化。

  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姜鸿章参加义勇军的事被敌人觉察,日本人将他抓去,关了一年
多,后由与姜关系密切的绥化大买卖庆和长出钱将其保释出狱。

  伪满康德二年,中共地下党员张克明在四方台开展工作,得到姜鸿章在经费和枪支方面的
大力支持,姜鸿章得知张克明的身份后,将自家土地卖给了老康家,支援地下党的活动。这期
间,姜鸿章在庆和长和律师工会活动,接触一些如苏慕瞻、徐砚耕等日伪要人,从中搜集到情
报,提供给张克明。姜鸿章外甥郑保琦在伪兴农合作社理事长办公室工作。经姜鸿章教育,郑
也秘密为地下党工作。姜鸿章在此期间曾得到律师工会的保护。他私人又聘清两位法律顾问,
以保护自身的安全,所以人称他是“赤色绅士”。

  姜鸿章的革命活动引起敌人的注意后,他机警地离开绥化,改名换姓,到甘南道德会做书
写工作。

  解放后,姜鸿章回到四方台,重建学校,把毁于战火的博文小学改为春雷中学,他仍任校
董,聘请地下党员张克明任校长。

  1946年,姜鸿章被选为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人民代表大会驻省常委。

  1948年春节,姜鸿章不幸在四方台欢喜岭逝世,终年56岁。

  滕秀幽

  滕秀幽,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在绥化县新华公社滕家围子屯 1个地主家庭里。民国二
十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伪满大同元年在齐齐哈尔师范学校任博物教员。伪满

  康德三年离职回家。1945年 9月,在绥化中学任教员。1956年任绥化第三中学校长。1958
年任政协黑龙江省委委员、绥化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和政协绥化县委副主席。

  他在校读书期间,曾接触一些进步同学和老师,读过一些进步书籍,并加入了抗日救国的
群众组织护济会。曾和其他会员一起在北京市郊,向农民宣传、揭露蒋介石卖国求荣不抵抗政
策。

  抗日战争期间,曾和抗联干部于天放有过联系,并冒生命危险给在深山老林里坚持抗日的
于天放等送钱送物资。

  土地改革时,他家土地被分后,他又自动献出浮财,并积极参加了土改斗争。后到绥化中
学当教员,在教学上讲求教学艺术,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1957年整风反右时,他曾 3次向党
组织提出入党申请。1958年,他任副县长期间,主管文教卫生工作,他积极提出意见,并在工
作中组织实施。

  1960年 8月21日,滕秀豳因患肝硬化症医治无效,在哈尔滨医大附属医院不幸逝世,终年
51岁。

  张 帆

  张帆,原名张魁琛。民国十三年(1924年)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中兴镇。在拜泉县男子国民
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长春铁道学院,一年肄业。家乡解放后,张帆在中兴镇任小学教员。1947
年转到北安师范学校任数学教师、教导处副主任。1948年,1949年两次出席黑龙江省劳模大会。
1950年北安师范迁到绥化与绥化中学合并,张帆先后任绥化初级中学、师范学校教导处副主任。
1952年秋,带领12名教工、5 个初中班到四方台镇创建了绥化县四方台中学,先后任教导主任,
副校长等职。1953年出席绥化县第一次劳模大会。1956年先后调至绥化二中、三中任副校长。
1958年,张帆再次调任四方台中学副校长,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领导教学业务,农业
科研和开展勤工俭学等工作中,成绩突出,四方台中学连续 7年被评为绥化县教育系统先进集
体。尤其是农业科研活动更为出色,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张帆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他肯于钻研、精通业务,
能够指导各科教学;他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忘我工作,兢兢业业,博得广大师生的爱戴
与尊敬,多次被推选为县人民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张帆被迫害致死,终年仅46岁。

  白月起

  白月起,汉族,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生于山东省平度县西北乡毛家庄。1945年在绥化
制米厂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提升为技术副厂长。1960年黑龙江省政府授
予工程师职称。1969年11月因病逝世,终年59岁。

  白月起参加工作23年中,曾6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7次评为省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
国特等劳动模范及先进生产者,出席了全国工业群英会。与会期间受到毛主席接见并合影留念。

  1958年春,他为了解决当时粉米厂存在的“一高”(成本高)、“一多”(事故多)、“两低”
(产量低、品率低)的生产关键问题,克服没资料、少原料、文化水平低等困难,白天和工人一
起调查研究,晚间回家设计图纸。经过213次实验,是年8月18日研制成功了风动吸运机。

  风动吸运机投产后,使粮谷加工日产量由159吨激增到400吨,提高152%,成本降低21.87%,
出品率提高4.49%,上料工序由21人减少到3人。解决了劳力不足,减轻了劳动强度,杜绝了生
产事故。1959年11月21日《绥化报》以《革新老英雄——白月起》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高凤志

  高凤志,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朱喜仁屯(现天增公社大河大队) 1个
雇农家里。祖祖辈辈靠给地主扛活维持生计。

  9岁时,父亲给地主赶车波轧死,为了顶债,池被迫去给地主放猪。 12岁当半拉子。15岁
时,投奔亲属把家搬到绥化县陈老嘎屯(现隆太公社),给地主扛半拉于活。伪满康德九年 (民
国三十一年,1942年) 冬,刚满18岁的高凤志给地主赶车轧坏了脚,被地主赶回家去,一家人
生活无着落,妻王荣四处讨饭度日。

  1946年至1947年土地改革时,高凤志被选为贫农代表。在土改工作队领导下,他不分昼夜,
带领受苦人斗地主分田地。1948年 4月,高风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了六合村
的党支部书记。

  1949年刚组织起互助组时,高凤志当村长,工作繁忙,组里有人担心他干不了多少活,可
他起早贪黑,老婆、孩子都下地劳动。到秋后一算帐,别人反倒欠他的工。

  1950年,党号召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为了工作、劳动两不误,他白天劳动,晚间工
作。有时晚上开会开到鸡叫,他赶回家吃口饭,就跟大伙下地干活。春季的一天,他的眼睛熬
红了,歇憩时,在地头睡着了。大家起来干活不忍心叫醒他,当大家铲出老远回头一看,六头
老牛从高凤志身边连蹦带跳地跑过去,人们惊叫着:“这回把老高踩扁了!”可跑到跟前一看,
老高仍睡得正香、正浓。有人说:“真是个铁孩子!”从此,“铁孩子”高凤志的绰号就传开
了。

  就在这一年,他领导六合村农民创造了谷子丰产的全国纪录,被选为省、县特等劳动模范,
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他每次出席劳模会回来,总是把所得奖品分给和他一起工作劳动的伙伴,他说:“六合搞
得好,是大伙的功劳、大伙的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我能有今天是党的培养和群众的帮助的结
果。”

  1956年老高要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他妻子王荣劝他作一套新衣服,好去见毛主席。
可老高说:“你把我的衣服洗干净就行,毛主席最喜欢朴素的人。”在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议
期间,高凤志代表农民向毛主席报喜,当毛主席和他握手时,他却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宴会开始,他借给毛主席敬酒的机会,走到主席跟前,激动地说:“毛主席,我向您保证,我
永远也不自满、不骄傲,永远响应党的号召,永远做 1个农业生产的带头人。这杯酒敬祝毛主
席身体健康!”毛主席含笑对他说:“好,好,好!”

  有的青年向他提出:“高支书,你常到外地开会,到各小队检查工作,买辆车子骑多方便,
买块手表好看个点儿。”老高笑了:“骑车子、带表能赶大车、刨大镐吗?”高凤志的房子是
土改时分的老房子,东倒西歪的不像个样子。大家商量要给他盖房子,可一连 3次,他都把房
木让给社员了。

  老高由于整天在外劳动、工作,不能按时回家,但他也从不在社员家吃饭。对外地来参观、
上级来检查指导工作的同志,高凤志总是热情接待,可从不陪吃,所以他妻子王荣(共产党员)
只要老高不外出,总是在锅里坐着一碗饭。县文化馆同志写了个二人转《一碗饭》在《黑龙江
演唱》上发表,赞扬老高的清廉品德。

  老高当干部以来,从没妄花公家 1分钱。有时上绥化公出办事,怀揣两个苞面饼子,早上
去,晚上回来。每年年终结算,他都为公家省不少旅差费。在他的影响下,大队公出的人都尽
量少花钱,把省下来的钱交还公家。

  1959年的夏天,在兴福公社卫生院治病的老人毛义明病情突然恶化,需要尽快送往县医院
抢救,老高闻讯后,急急忙忙地从五、六里地的六合大队赶到卫生院,这时客车已经过去了,
老高就在当地借了 1辆马车,亲自送毛义明老人去绥化。途中病人要喝水,老高就从路过的村
里要来一碗开水,用小勺一下又一下地喂到病人嘴里。道路不平马车颠簸,老高就把病人抱在
怀里……。毛义明老人临终前在昏迷中还说:“老高……我儿子也没有……这样侍候过我!”

  六合一队有一位六十多岁的五保户于大娘,她闺女在隆太公社住,三番五次来接她,她也
不去。实在没法,她闺女硬把她东西装上了车,可于大娘硬是坐在锅台上不让拔锅,她说:
“我哪也不去,这里有高凤志,高凤志就是我的儿子!”

  六合三队保管员刘景和,是土改前不久带着老婆孩子逃荒到六合来的,不幸他妻子病了两
年没下地,她病危时用颤抖的手指了指东方(高凤志住在东屯),断断续续地对刘景和说:“我
死后你哪也別去,有高支书,比一家当户强,你就带着孩子过吧……要靠高支书啊!”

  1960年的秋天,老高的大儿子要结婚了。老高主张节约办婚事,结果新婚夫妇到绥化照张
像,吃了顿饭,只花15元钱就结婚了。

  1970年 8月,高凤志随同省参观团去旅大参观,因食物中毒,全团人处在危险之中,在生
与死的紧要关头,在有限的时间里,他首先想到的是别的同志,自觉地担负起抢救遇难同志的
指挥任务。医护人员来给他检查处置,他谢绝了:“我不要紧,先抢救其他同志!”在高凤志
的指挥下,全团同志得到及时抢救全部脱险,然而,高凤志却由于时间拖长而无法抢救了!1970
年 8月18日最后的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同志们:“都抢救过来了吗?”当他得到肯定答
复后,笑了,手扶着墙慢慢地倒下去了……

  高凤志生前是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常委、各贫代会副主任、中共绥化县委
委员、兴福公社党委委员、六合大队党支部书记。参加革命24年来,14次进京, 9次见到毛主
席。早在五十年代,著名作家安波到六合村体验生活,写了《春风吹到诺敏河》电影剧本,后
被搬上银幕;高凤志牺牲后,《黑龙江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十余
万字的《高凤志》故事集,印刷36万册发行全国。

  王喜明

  王喜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绥化县民吉公社七一大
队党支部、党总支书记,生前11次进京,11次见到毛主席。

  王喜明,民国二年(1913年)生于绥化县四方台保孙家沟屯(今民吉公社七一大队),出身贫
苦,青少年时期给地主扛活。

  1946年—1947年,王喜明带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任民吉
村民兵武装队长。1951年任民吉村党总支书记。

  1952年,他响应党“组织起来”的号召,领导翻身农民创办了“民吉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受到了省、县领导的重视,省里派孙善英、骆子程等来孙家沟帮助办社,这对王喜明是
很大的鼓舞,决心带领农民改变家乡面貌。他常说:“党把民吉村这块土地交给咱们来建设,
咱们不把她治理得象个样子,咋向党交待?”

  为彻底挖掉穷根,王喜明经过充分考虑,提出绿化荒山、建果园计划。有些群众不理解:
荒山上种黄豆都长不高、结夹少,“兔子跑露耳朵”种树能行吗?建果园更有点异想天开,这
里冬季严寒漫长,果树能成活吗?王喜明向群众解释:“路是人踩出来的,不把荒山秃岭装扮
起来,就很难改变这落后状态。”群众被说服了,王喜明带领大家上了山,在南山坡一气栽了
3垧多果树,后来又扩大到西坡、山脚下的河套,共有七、八垧地。 品种有海棠、灯笼果、大
秋、白沙蜜、黄太平和小苹果等,有的果树株产果800—1,000斤,果园最好年份产果80,000多
斤。接着,又建立了苗圃,把山上二十多垧不毛之地,都栽上了落叶松,昔日荒凉的孙家沟变
成了绿树成荫、果实累累的风景盛地。

  是年,王喜明又带领人们在南山下建一处砖窑,大家拿来条子、麦秸等,算是投资。于是,
办起了砖窑,每窑产“手扣砖”18,000块,年产红砖20万块。他们用这些砖建了校舍和办公室。

  苦干一年,民吉村成为黑龙江省建设新农村的一面红旗。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奖给他们一
面锦旗,誉为“爱国增产模范村”。王喜明也成了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这年春天,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盂泰等一行 5人来王喜明社参观,工、农业劳动模
范见面了,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王崇伦回去后,从鞍钢给王喜明社运来了 1台苏式马拉收割
机、1台苏式马拉12行播种机,还有化肥硝氨等。

  1954年,王喜明领导七一社的干部、社员搞多种经营,先后建立起磨米站、铁匠炉、木匠
铺、制酒厂和建筑工程队。

  1956年,七一社安装了柴油机,开始使用机器磨米面,同时发电供社员照明。到1964年,
七一大队积累资金五十多万元,其中流动资金十二万多元,成为绥化县农村公社比较富的一个
大队。他们用集体资金买了两台75马力拖拉机,开始实行田间作业机械化。多种经营越搞越好,
成为省里的一个“点”。

  1957年,绥化县人民委员会授予王喜明“模范干部”的光荣称号。同年赴京参加全国劳动
模范会议。

  1959年春并大区,由三福、东珍、兴民和七一四个大队并在一起,叫“七一管理区”。
“七一管理区”首先盖起了全县农村第一批砖瓦结构的6所(每所5间)“一面青”的民房五十余
间。还盖了13间砖瓦结构的校舍。这批房舍所用的砖瓦,都是自己砖窑烧制的。这年 9月下旬,
王喜明赴京参加建国10周年的国庆观礼。

  1969年冬天,王喜明已知自己得肝硬化症,但他仍带领社员顶风冒雪,竖电柱、拉线,头
戴一顶旧羊剪绒帽子,腰扎麻绳,起早贪黑,从不休息,把脸都冻坏了,整整干了一冬,终于
把电引到七一大队。

  王喜明知道,办事光靠热情不行,还要懂科学技术,绥化有一个叫谢省三的人,解放前在
这里有地,土改时把他找回来斗了,这个人懂园艺,王喜明就顶着“阶级混线”的巨大压力,
让他管理果园.

  王喜明多年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积劳成疾,于1970年10月14日病逝,终年58岁。按
他生前的遗嘱将他遗体安葬在七一大队的土地上,群众为他修了墓,墓前立碑,书刻“王喜明
之墓”,以志怀念。

  吕鸿章

  吕鸿章 民国七年(1918年)生于黑龙江省庆安县。伪满大同二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拜王明久(艺名浪满台)为师学艺,此后经常在绥化、庆安、呼兰、海伦、巴彦、克山、北安和
哈尔滨一带演出,艺名大彩霞。拿手剧目有《大西厢》、《穆桂英指路》、《马寡妇开店》、
《杨二舍化缘》、《王二姐思夫》、《回杯记》等。伪满康德四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又在绥化拜徐生为师,使自己技艺大为提高,成为北派二人转最著名的演员之一。他嗓子好,
讲究唱故事唱人物唱情,以情感人,富有艺术魅力。民间传有“想看大彩霞,山高路远也愿爬”,
“听了彩霞的二人转,可以 3天不吃饭”等赞语。1953年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宋春
和演出《大西厢》、《父子进城》及《人民大桥》,受到志愿军指战员的欢迎。1954年和张海
山演出的《密建游宫》。参加省民间艺术会演获集体奖和个人优秀表演奖。1965年和1957年,
参加省挖掘整理传统二人转训练班,积极献出传统剧目。1958年和张金霞演出《人民大桥》参
加省首届曲艺会演,荣获优秀表演奖。吕鸿章担任过中国曲艺协会黑龙江省分会理事,绥化县
民间艺术团团长,黑龙江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时受到迫害,身体每况
愈下。1972年病逝,终年54岁。

  吕效临

  吕效临(曾用名吕子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出生在吉林省九台县一个地主兼资本家
的家庭里。从民国三年开始,在家自修中医。民国十年起,先后在绥化永生长、锦和西、长庆
森等药店当坐堂先生,并独资经营过药店。由于他医道比较高明,治学态度严谨,伪满康德六
年(民国二十八年。1936年)被选为伪北安省汉医会绥化医学研究会会长。

  1951年7月,吕效临在绥化县医药公司参加工作。1954年担任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6
年任绥化县中医院院长。1957年任绥化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1958年吕效临任县人民医院院
长。从1950年起,先后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府委员和绥化县几届政协副主席、绥化县人民
委员会委员和省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1年退休。

  吕效临在建国后的20年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的医药卫生工作上。在组建绥化县医院、
发展绥化县中医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长期担任基层领导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不顾年老体
弱,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他曾积极组织老中医带徒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后备力量。他对病人
如同亲眷,百诊不烦,精心治疗,救活了不少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不仅注意研究中医,而且努
力学习西医。1959年,他最先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急腹症、肾炎等多种疾病,为绥化县中西医
结合工作开辟了道路。他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许多祖传秘方,并累积了很多老中医的验方,编写
了《医方集锦》一书。退休后,他还热心为上门求医的病人看病。

  吕效临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1979年9月11日病逝。终年85岁。

  丁连成

  丁连成,民国八年(1919年)出生于绥化县长发区大沟屯的一个地主家里。自幼发奋读书,
酷爱国文,学业成绩优异。伪满康德十年在长春法政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后,曾在黑河伪省公署
任过二年股长。1945年11月,他回到绥化参加革命,在绥化县人民政府司法科任检察员。

  1946年6月,丁连成到绥化县中学任教员,1954年6月,他被提升为缓化二中教导主任。1955
年又先后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副主席。1958年11月,又被提升为绥化县二中副校长。

  丁连成通过学习和工作,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他靠近党组织、
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丁连成在工作期间,经常早来晚走,假日也不休息。衣、食、住、行都注意节俭,有事善
于同群众商量。深受教师的爱戴和拥护,被评为甲等模范教师。十年动乱期间,他身心受到严
重摧残,但是,他的革命信念始终未动摇。1972年,组织上对丁连成所蒙受的冤屈予以平反。
1976年根据工作需要又将仙训去县一中任革委会副主任,工作仍干劲十足,表现出老一代教育
工作者的可贵革命品德。1980年病逝,终年60岁。

  王天生

  王天生,绥化县东富人。解放前靠走关里倒卖人口发家,本屯有地70多垧,在孙家沟屯有
地三十多垧,全家11口人,儿子王晓义是大烟鬼,孙子王梦奇是伪屯长。

  王天生对待在他家的长、短工非常刻狠毒,不骂人不说话,稍不顺心,举棒就打,光被他
打跑的长工就有 7名,曾在他家当过12年打头的万丰贵,遭他重打达12次。他家的短工一旦歇
工,一律按忙时工钱标准扣,贫苦农民张凤山的父亲一次只歇了半天工,他便放一群狗咬,并
说“活该,谁让他歇工”。他家的伙食差,劳动时间长,群众给他编成顺口溜:“王家伙食真
不善,大豆包子二斤半,鸡叫三遍不烧火,天头过晌才送饭”。

  伪满康德二年,王天生亲自套车将刚死去丈夫的常寡妇抢到他家做妾。当时他已有两个老
婆,还到处淫人妇女。

  伪满县警察署来人,都驻在王天生家办案,他以“瞎眼先生”之名,包揽词讼,充当刀笔
学士,被他写状迫害过的有十多人。贫苦农民对他恨之入骨。

  伪康德十年(民国王十二年,1943年)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常栋彝

  常栋彝,人称常八。祖籍吉林梨树县。毕业于哈工大初级预科。“九·一八”事变后,常
八投靠日本人,任矫正院(日伪镇压残害抗H群众的特务组织)院长,为日本人效力。

  “八·一五”光复后,常八又投靠国民党,同国民党从呼兰派來绥化的李景华等政客挂上
勾,经过一番策划,于1945年 8月20日成立绥化地方治安维持会,常八任会长,28日在其家里
召开绥化县国民党部第一次改组会议,十天后国民党长春特务头子罗庆春来绥化,又将该组织
改为国民党绥化专员党部,由公开转入地下活动,常八成为国民党绥化县党部的要人。他还将
旧警察署改为保安队并成立国民党光复挺进军,他手下的主要打手有李荒子(土匪)、沈继武
(伪警察署长,后为地方治安维持会公安局长)等人,通过李荒子与庆安国大队长 (土匪头子国
长有)联系,支持其土匪活动。

  1945年 8月下旬,苏联红军来绥化,常八又拉拢苏军和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把苏军让到他
家里住,请客送礼,大献殷勤;暗地里与庆安的白军头子于化朋勾结。于化朋曾被共产党地下
武装人员逮捕,常八串通经常在苏军司令部于毛子的妹妹于凤兰(后嫁给苏军司令员)向苏军司
令官说情给放了。常八又进一步利用于毛子的关系拉拢苏军司令官。当时常八和共产党“唱对
台戏”,严重干扰中共绥化县委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在经济上,常八利用维持会名义,接收
大量日伪财产,特别是煤炭、肥皂,还有鸡蛋等生活日用品 (把常家几间库房都装满了,还有
用几个柳条包装着的大烟土)。 根据常八的罪行。经中共绥化县委研究决定,1946年春,将常
八逮捕,不久,在南门外娘娘庙西边,将其处决。

  张遇春

  张遇春,又名张作新、张孟文、张大伶。地主家庭出身。国高文化程度。伪满在绥化任伪
县长11年。任职时与日寇勾结,收缴民间武器,实行清剿政策,与抗联作战多次,在他指挥下,
逮捕、残杀抗联战士及群众达二、三百人;又与日寇实行“清乡”,烧杀抢掠。伪满康德三年
十月至十一月份,有很多爱同志士及无辜群众在“清乡”中被残害 (张后调到锦西任伪县长时
继续“清剿”)。 曾出布告搜捕抗联领导人于天放。在他任伪县长时,要劳工、粮谷出荷及征
兵等事无不卖力。每年要劳工两次,光去黑河的劳工病死百余人。伪满康德九年他亲自摧粮谷
出荷,超量二千多吨。他还敲诈勒索,家里开淀粉厂,获取暴利,买地二十多垧。1945年“九
三”后,又摇身一变任绥化县治安维持会委员,后畏罪逃至沈阳隐蔽。1951年 9月被抓获,县
人民法院根据《惩治反革命条例》第三条、判处张遇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