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本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南依松花江,北邻大庆油田,为本省主要农业
县份之一。清朝末叶,曾在境内设置肇东分防①,管理域内政务,故肇东之名,一直延用至今。
全县总面积为四千三百余平方公里,总人口为七十四万余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无山脉,少
丘陵。境内草原辽阔,物产丰富,道路平坦,村屯疏落有致。每当夏秋之际,极目四望,万顷
草原,碧波荡漾,牧群隐现其中,宛然如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风光,尽收眼底。

  本县属寒温带,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湿润。每年10月以后,干寒的冬季风即从西伯利
亚和蒙古高原长驱直入,滚滚南下,至次年 5月间,大地始有绿色可见。当榆关②以南诸省正
值春光明媚之际,而这里则正是冰天雪地之时, 故差异甚大。年平均气温为摄氏三点二度。1
月最冷时,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二十点三度; 7月最热时,平均气温为摄氏二十三度。全年无
霜期为一百四十天左右,年降水量在二百九十三点五毫米至六百五十六点六毫米之间。冬季和
春季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量偏多,故往往发生春旱夏涝。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较快,
寒潮早临时,易发生早霜危害。

  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本县共有土地六百四十余万亩。这些土地,宜农、宜林、宜牧、
宜副、宜渔,是发展农业的雄厚物质基础。在水资源上,松花江水堪称首位。引江水灌溉农田
是农民早已就有的迫切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在解放以后才能如愿以偿。现在沿江一带,
部分农田已获江水灌溉之利,稻田逐年增多,漫步田埂之上,实有置身江南水乡之感。据勘测
资料记载,地下水资源亦颇可观。除少量地下水资源已经利用外,大部分地下水资源尚在等待
开发利用。本县牧草资源亦较丰富,其条件得天独厚。数百年前,此地为郭尔罗斯后旗牧地,
据旧志记载,所产牧草(亦称羊草,又称碱草、野甘草),草质绝佳,远销国外,遐迩闻名。既
可干储,又可青饲,冠于省内诸县,素有牧草中的细粮之称。每年夏秋之交,则为收获牧草的
黄金季节,车辆络绎不绝于途,别具一番景象。由于本县地处大庆油田边缘,据石油勘探部门
勘测结果,境内已发现有石油矿藏。县内野生动物,在四、五十年代时,尚有多见,亦有“棒
打狍子瓢舀鱼,野鸡③飞到饭锅里”之说。至六十年代时,草原上仍有黄羊、狍子可见,近则
因人烟稠密,上述野生动物已不多见。1976年,本县收购较为珍贵的黄鼠狼④皮三千六百余张,
近年来则有所下降。野生药用植物比较盛产的有甜甘草、党参、防风、柴胡、地丁、桔梗等二
十余种,其中大蓟、小蓟、车前子等药用植物则更为多见。农作物品种也很多,粮食作物有玉
米、高粱、谷子、糜子、水稻、大麦、小麦、燕麦、荞麦、绿豆、小豆、芸豆等;经济作物则
有大豆、花生、亚麻、甜菜、葵花籽、芝麻、苏子等。此外还有薯类、瓜果及蔬菜等。

  注:①分防,机构名称。

   ②榆关,即山海关。

   ③野鸡,地方土语。学名称雉

   ④黄鼠狼即黄鼬

  据史料记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经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秦、汉、唐、
辽、金、元、明时期,境内即有少数民族居住。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设肇州屯田万户府,
本县境域即为其所辖。明洪熙元年(1425年),属郭尔罗斯部。清顺治五年(1648年),肇东境域
属郭尔罗斯后旗管辖。清朝末叶,基于内政、外交上的需要,开始在此地出放蒙荒,本县境内
遂人烟稠而村落密,野有谷菽可见,村有鸡犬相闻,始一改旧时荒原面貌。民国元年(1912年),
改清末的肇东分防为肇东设治局,民国三年(1914年),复改为肇东县。其行政机构的设置,一
直延续至今。1945年8 月15日,伪满洲国宣布垮台后,全县人民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于同年11月,第一次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国前夕,由于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本
县曾分别受松江省、吉江省、黑嫩省、嫩江省、黑龙江省管辖。1949年10月1 日建国后,本县
一直属于黑龙江省管辖。至1981年,本县境内共有一个镇,十二个街道;二十五个人民公社,
三百二十五个生产大队。肇东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本县人民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气节。民国二十年(1931年),当日本军队侵入我东北
时,全县人民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曾集会通电,立誓“歼彼小丑,还我国土”①。伪满洲国
时期,全县人民为了驱逐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0年7 月,抗日志士姚明久首举
义旗,组织抗日救国会金山分会,开展反满抗日活动,振奋了民族精神,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
气焰。1940年左右,东北抗日联军在境内活动频繁,自动为抗日队伍充当向导、筹集粮饷者不
乏其人。多有因此被捕,并受到严刑拷打和长期监禁者,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
1946年至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全县人民曾数次组织担架队
随军支援前线。尤其在辽沈战役②中,他们随军转战,运送伤员,修筑工事,破坏铁路,涌现
出大批功臣模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抗美援朝期间,全县人民不但踊跃捐款购买飞机大炮,
而且组织一千余人担架队赴朝鲜支援前线。他们从中朝接壤的重镇安东(今丹东市)出国,一直
随军到“三八”线③以南,转战六千余里,运送伤员二千余名,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
中朝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注:①《黑龙江历史大事记》(1927-1932)第113页。

   ②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
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巨大的战役。此役,共歼敌四十七万余人。

   ③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首脑商定以朝鲜国土上北纬38。线作为美苏两
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临时分界线,后称“三八线”。

  农业在本县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1946年至1981年,农业的发展基本可分为四个阶
段,即恢复发展阶段(1946年至1958年)、缓慢增长阶段(1959年至1969年)、大幅度波动阶段
(1970年至1978年)和基本稳定阶段(1979年至1981年)。1981年,粮豆平均亩产三百七十六斤,
比1949年平均亩产一百零五斤增长二点五八倍;1981年,粮豆总产七亿六千四百五十六万八千
斤,比1949年粮豆总产二亿八千零九十七万斤增长一点七二倍。尽管如此,农业生产仍受着自
然的束缚,人定胜天的思想,尚未能付诸实现。在蔬菜生产中,其所产之“山东白菜”、“昌
五大葱”则久负盛名。“山东白菜”以棵大芯满,鲜嫩清脆著称;“昌五大葱”以粗壮体长,
辛辣可口闻名。每至秋季,附近市县购菜者均至此争相购买。在历史上,本县人民均有饲养家
畜家禽的习惯,饲养大牲畜多作为农事耕作及农事运输用;饲养猪、羊及家禽则多作为副业收
入。1981年,一些主要牲畜和解放初期相比,已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现全县有马四万九千六百
匹,牛二万一千四百头(其中奶牛七千六百头),羊十四万二千只,猪十六万四千头。其他方面
的发展也较为迅速,1981年,全县拥有拖拉机一千三百九十一混合台,拖拉机已成为农业生产
中的主要动力。1978年,国家水产总局确定本县为商品渔基地县,渔业生产遂走上了由捕到养,
由粗养到精养的阶段。林业的发展也很快,至1981年,累计造林面积为六十万亩,基本上改变
了四、五十年代的“光腚屯”①的旧貌。

  建国以后,县办地方国营工业、集体工业以及社队工业遍及城乡,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其
工业总产值均居全省之首。1981年,全县城乡共有三百一十八个工厂企业 (其中全民所有制企
业五十个),还有一百五十五家个体工业企业。 其中全民所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共完成工
业总产值二亿零六百九十三万元,实现利润二百七十六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一千一百四十七
万元。现在,全县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
业、石油工业已经建立并巩固起来。其产品除供应本县和省内外需要外,部分产品如乳粉、扬
声器、毛皮制品、玉石雕刻、卫生香、速冻蔬菜及速冻肉类还进入了国际市场,远销到欧美、
东南亚等国及港澳地区。还有多种工业产品获得了省和国家科学成果奖,有的还填补了国家空
白。境内铁路、公路、水路兼备,交通运输十分方便。滨洲铁路(哈尔滨至满洲里)由东南而西
北斜穿而过,从县城乘车南行,近二小时可达省城——哈尔滨市,北行约三小时许可抵油城—
—大庆市。主要公路,可直达省城及邻县。一些主要公路均为渣油或沥青路面,一年四季均可
畅通无阻,无阴雨滞留之苦。水运则以松花江为主,夏秋之际,均有舟揖可通,北涝洲码头,
为一部分物资之集散地。

  县内邮电事业的发展,渊源甚早。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境内即出现专为清廷传递公文
的邮路,今四站、五站即是当时邮路上的驿站。民国及伪满期间,邮电机构多设于集镇要埠间,
民间深感不便。建国以后,邮电网点遍布城乡,传递工具也有所改进。现在报刊、书信、电报
可直接投递到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有的地方可当日到达。另外,电报机、电传打字机、载波增
音机、短波发信机、短波收信机等通讯设备也已被广为利用。

  电力工业于民国期间,即已有之,但为数了了。伪满期间虽略有增加,但仅为官署及部分
商家照明之用。建国以后,电力工业发展较快,1958年,从松北将哈尔滨电网电源引入本县涝
洲灌区,1966年再度引入县城。1967年,又从安达县将大庆电网电源引入本县,从而结束了本
县自办火力发电的历史。现在,全县绝大多数地区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非田间作业②、以
及城市居民照明,都已经用上了电,油灯照明,石器碾米磨面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注:①村屯周围没有树木之意。

②非田间作业,指农村中碾米、磨面、榨油等作业。

  清朝末叶,俄国人修筑的东清铁路(今滨洲铁路为其一部分)开始通车后,境内的甜草岗(今
肇东镇) 、宋站等地,因地处铁路要冲,遂自然形成为附近各地的商品集散地,境内商业亦同
时逐渐兴旺发展起来。民国及伪满期间,境内私人经营的商业约二百五、六十家,这些商业多
集中于满沟(今肇东镇)、昌五、宋站等集镇之内。其经营商品大多为烟、酒、果、杂、日用百
货之类。在漫长的旧社会里,由于兵燹匪祸,官吏压榨,同业竞争,这些商业大都经历了一个
兴盛和衰败的过程。1945年解放后,县内私营商业占有相当比重。1955年,对私人资本主义商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商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加上农民集资兴办的供销合作社商业在
内,商业网点已遍及全县城乡各地。1981年,商品购进额达七千二百一十万零四千元,商品销
售额达七千七百七十四万三千元。民国初年,境内即有私人经办粮业,他们都以买卖成粮为主。
民国及沩满间期,还有一部分外国侨民集中于满沟站开设粮栈,其中有俄国人开设的“杂棉士”、
“西比例”粮栈,荷兰人开设的“利丰”粮栈,丹麦人开设的“宝隆”粮栈等等。伪满康德七
年(1940年),由于加强了对粮食的控制,粮业遂趋向衰落。建国以后,根据计划经济的要求,
对粮食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这样做的结果,在当时既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又保护了消费者
的利益,同时更有利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行。  

  1945年解放以前,由于学校数量较少,学费昂贵,贫家子弟很少入学就读,一部分青少年
只能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民国十五年(1926年),境内私塾多达一百余处。伪满中期,因私塾
主要传授古老的中国文化知识,曾对私塾严加控制。康德八年(1941年),全县仅剩八处国民义
塾。1945年解放以后,因学校逐渐增多,此种办学形式遂逐渐消失。建国以后,教育事业年年
均有发展。1957年,全县普及了小学教育。1981年,全县有小学四百二十九所,中学三十六所,
其中肇东第一中学、三友小学为黑龙江省重点学校。从1977年至1981年,平均每年向大专院校
及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四百余人。另外,特种教育、专业教育、工农业余教育也均有所发展。
民国及伪满期间,本县文化事业比较落后。民国期间,县城内仅有戏院一处,民间只有少许艺
人活动。伪满期间,文化统治甚严,所有宣传,均以“日满亲善,王道乐土”为内容。解放以
后,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文化馆、图书馆、书店、俱乐部电影院、剧院、广播站以及美术协会、
书法协会等文化团体及单位都以相继建立并日益健全。同时,还经常举办美术、书法、摄影,
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的展览和会演,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已日益丰富多彩。

  1945年解放以前,县内仅有十处私立诊所,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开业行医,广大农村经常缺
医少药,一旦发生疾病,多数人则求神问卜或听天由命,因巫医神汉误医错诊而身亡者,不乏
其人。解放以后,一方面开展了卫生知识教育,一方面建立健全了城乡卫生医疗机构,从而使
疾病的防治工作有了改观。现在,县城、人民公社及生产大队均设有大小不等的医疗机构,人
民的身体健康从而有了切实可靠的保障。

  解放以前,体育活动不甚普及。民国期间,只有蓝球一项活动较为活跃。伪满时期,运动
项目虽略有增加,但多限在学校内进行。建国以后,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县及人民公社(乡)两
级均分别举行一次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大会,以检阅群众体育活动的成果。现在,由于体育设施
不断增多,专业和业余体育训练不断加强,体育队伍已经逐年扩大,运动员水平在逐年提高,
运动成绩也年年有新的突破。近几年,本县运动员在绥化地区及黑龙江省举办的运动会上,均
有所建树。有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名列前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长期以来,在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思想的教育下,肇东大地哺育出很多可供
讴歌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国家、为民族而英勇捐躯的烈士就有四百五十一名,其中尤以抗日
救国会“三肇”①分会会长姚明久烈士,雷锋②式战士刘伯林烈士最为突出,他们至今仍然受
到肇东人民的深切怀念。同时,自1946年至1981年,全县各行各业还涌现出国家及省级模范人
物共一百八十三名,其中尤以董殿福,贾焕章较有代表性,他们至今仍然是肇东人民学习的榜
样。

  肇东县自建治以来,至1981年已有七十余年历史,在解放前,历经苍桑,饱经忧患,走过
了一条既艰辛又缓慢的发展道路。自1945年冬建立了人民政权以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奋斗,肇东大地始有改观。现在,肇东正以崭新的面貌,在祖国
的边疆起步腾飞,可以预料,明日之肇东,将会更加美丽壮观,繁荣昌盛。

  ①“三肇”即肇东县、肇州县、肇源县,简称“三肇”。

  ②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1962年 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
词“向雷锋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