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后行政区划 1945年,解放初期,本县仍沿用伪满时期的行政区划。1946年4月4日,将肇东街、昌五街
改为肇东城区、昌五城区,原十八个村按原名称改为十八个区。
1946年 7月21日,乐安县撤销后,将其管辖区域划入本县。本年,全县划为十一个区,所
辖一百一十五个村(街)。
1946年夏至1948年春行政区划表
1948年春,全县又划为二十九个行政区,并分别隶属于五个中心区管辖。
1948年春至10月行政区划表
1948年秋,撤销中心区及其所辖的二十九个行政区。全县重新划为十五个行政区,区下共
辖二百四十六个村。
1948年秋行政区划表
1951年9月27日,肇东、昌五、五站镇分别划为区级镇;宋站、四站划为村级镇。同年11
月1日,将县政府所在地的肇东镇划为县直属城区,将昌五、五站划为村级镇。
1956年3月20日,并村划乡,撤销了原来的行政村和村级镇。全县组成十五个行政区(其中
包括一个新农村)、 一个区级镇、四十四个乡和四个乡级镇,下辖二百五十七个行政村和七个
街道。
1956年4月至1956年9月行政区划表
续表
续表
1956年 9月20日,将全县十四个农村区撤销了十二个,只保留了离县城较远、村屯分散、
交通不便的四站、五站两个区。并在移民新村建立一个先锋区,辖曙光、红光、前进、先锋四
个乡。在撤销农村区的同时,确定民主、太平、八井、北官、安民、宣化、姜家、商家、德昌、
海山等十个乡为中心乡,由县管辖。同年11月20日,撤销太平山乡,将其区域全部划归人和乡
管辖。
1957年3 月30日,撤销先锋区,建立宋站区,区政府设在宋站镇,管辖宋站镇、宣化、瑞
光、前进、房身、安民、永安、明久等八个乡(镇)。同时,撤销曙光、红光、先锋三个乡,其
行政区域由房身乡管辖。
1958年3 月17日,撤销五站、宋站两个区。4月4日撤销四站区;同时撤销先进乡,其行政
区域划归新民乡管辖,将新民乡所属的展望、十间、治国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肇东镇管辖;
撤销四合乡,其行政区域划归瑞光乡管辖,撤销海山乡,其曙光、巨胜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
归天增乡管辖,福兴、百合、中心、新兴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向阳乡管辖;撤销永安乡,
其行政区域划归安民乡管辖;撤销同发乡,其行政区域划归东发乡管辖,将东发乡的钓鱼、赵
木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万宝乡管辖;撤销永发乡,将共荣、永发、民主三个农业生产合作
社划归德昌乡管辖,大众、利民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胜利乡管辖,新发农业生产合作社划
归榛柴乡管辖;撤销双井乡,将双井、大户、新兴、靠山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长山乡管辖,
十里、房身、仲山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姜家乡管辖。
1958年9月6日,全县成立二十一个人民公社,下设二百七十九个管理区。
1958年9月至1961年4月行政区划表
续表
1961年4月24日,全县重新划为二十四个人民公社,二百六十七个生产大队。
1861年4月至1962年4月行政区划表
续表
1962年 4月13日成立涝洲人民公社,将四站人民公社的松江、新兴、新民、永兴、向阳、
跃进生产大队和合居人民公社的联合、民权生产大队划归涝洲人民公社管辖。
1979年 3月24日,将肇东镇人民公社的新民、石坚、治国、实理、洪丰、宏伟、展望、民
主、跃进、新建、宏跃生产大队和畜牧场、良种场、林场划出,建立城郊人民公社。
1980年9月1日,肇东镇人民公社更名为肇东镇人民政府。
至1981年,全县共辖一个镇,十二个街道,二十五个人民公社,三百二十五个生产大队。
1981年行政区划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