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民公社

第二节 人民公社



  

  一、城郊人民公社地处县城近郊,围绕肇东镇界呈不规则环状。滨洲铁路贯通公社东北境。
公社机关设在肇东镇内。公社总面积为一百零五点九平方公里,有耕地六万九千零九十亩。
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局部地带含碱程度较重。

  公社下辖十二个生产大队,五十五个生产队,二十三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一万五千零三十
三人,其中男七千八百三十五人,女七千一百九十八人。农业人口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三人,其
中劳动力四千九百九十九人。

  公社有汽车十九台,大、中型拖拉机八十五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四十一台。役畜一千二百
四十匹(头)。

  公社以生产蔬菜为主,有七个生产大队专业种植蔬菜。1981年,全公社有温床五十八处,
塑料大棚五十处,机电井二百余眼。近年来,鲜菜盈市,平均每年上市蔬菜二千五百万斤以上。

  在粮食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少,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达三百七十二斤。

  因城郊人民公社邻近县城,交通便利,社队工业发展较快,到1981年,社办工厂已发展到
十二个。据1980年统计,工业总产值已达一千万元,纯利润达十万元。

  1981年,全公社有中学一所,小学八所。卫生院一处,各生产大队均设有:医疗站。

  二、尚家人民公社位于县城西北部,地处滨洲铁路沿线。东邻兰西县,西接向阳人民公社,
北依宋站人民公社和四方山军马场,南靠海城、城郊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尚家车站,距县
城十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三百五十一平方公里,有耕地二十二万七千四百九十三亩。地势东北
部较高,中部较低,西部平整,盐碱地较多。肇兰新河穿越其境,流经长度为五点三八公里。

  公社下辖十三个生产大队,九十四个生产队,五十三个自然屯。总人口为四万零一百八十
五人,其中男二万零七百七十七人,女一万九千四百零八人。农业人口三万六千六百九十八人,
其中劳动力八千四百六十一人。

  公社有汽车九台,大、中型拖拉机九十四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六十二台。役畜二千四百二
十三匹(头)。

  帝俄修筑东清铁路时,在郭尔洛斯(今尚家屯)设第五十八号小站。民国初年,公社境内仍
为茫茫草原,村落极为稀疏。1960年,尚有三十万亩草原,野鸡、狐狸、野兔、狼等野生动物
时有出现。近因人烟逐渐稠密,部分草原被开垦耕种,上述野生动物正在减少或绝迹。

  建国初,尚家人民公社为第十三区;1956年,并村划乡时为尚家乡;1958年改为尚家人民
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改良土壤,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81年平均亩
产四百二十八斤。本公社红光生产大队在改造盐碱地,夺取农业丰收方面,较为突出,多次被
省评为农业先进单位。牧业也较为发达,1981年,全公社大牲畜存栏数为三千七百六十三匹(头),
居全县之首,羊存栏数为一万三千六百零六只,居全县第二位。

  由于地近铁路,交通方便,兴办工业条件优越。其所办工厂已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发展
较快。到1981年,已有炼油、机电、毛毡、皮毛、服装、制砖、综合等工厂,从事工业生产。

  公社境内原为氟中毒重病区,近几年来先后钻十六眼防病改水井,解决了氟病区人、畜饮
水问题,因此重患者正逐渐减少。

  文教卫生设施较为齐全,1981年,全公社有中学一所,小学十三所。公社有卫生院,生产
大队有医疗站,群众就医十分方便。

  三、海城人民公社位于县城东部,东与兰西县接壤,西与城郊人民公社相连,北依尚家人
民公社。南靠姜家人民公社。兰肇公路横穿社境。公社机关所在地陈家店屯距县城六公里。公
社总面积为一百四十四平方公里,耕地为十二万八千二百二十一亩。境内地势平坦,但土质瘠
薄,盐碱地较多。

  公社下辖一十一个生产大队,六十一个生产队,四十五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三千二百
五十九人,其中男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九人,女一万一千三百七十人。农业人口二万二千二百八
十四人,其中,劳动力五千二百人。

  公社有汽车七台,大、中型拖拉机三十五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十四台。役畜一千五百零六
匹(头)。

  1948年10月,境内兰肇公路以南划为第八区,以北划为第十三区;1956年划为长山乡,乡
政府设在长山堡屯;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长山人民公社。1978年8 月公社机关由长山堡屯
搬迁到兰肇公路北侧的陈家店屯。1981年5 月地名普查时,因公社名称与绥化地区其他县的人
民公社重名,故改为海城人民公社。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甜菜等。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
为三百五十四斤。1962年,全公社只有一处铁木工厂,1981年,已发展为砖瓦,有色金属粉末、
木工、服装、农机修造等五家工厂,从事工业生产。

  1981年,公社境内有供销社一处,分销店十一处,中学一所,小学十三所。公社还设置卫
生院一处,各生产大队均有医疗站。

  四、太平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中部,东邻姜家人民公社,西接德昌人民公社,北依先进人民
公社,南靠黎明、五里明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太平川屯,距县城二十二公里。肇涝 (肇东
镇至涝洲) 公路穿境而过。公社总面积为一百二十四点四平方公里,有耕地十三万三千五百四
十八亩。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稍低,土壤属轻碱性。

  公社下辖十一个生产大队,六十六个生产队,四十一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二千零九十
五人,其中男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二人,女一万零八百零三人。农业人口二万一千五百二十八人,
其中劳动力五千二百二十六人。

  公社有汽车五台,大、中型拖拉机五十九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十四台。役畜一千九百九十
八匹(头)。

  1946年夏,境内划为第三区;1956年为太平乡;1958年为太平人民公社。

  公社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等。1981年,粮食平均亩
产四百八十五斤。牧业也较发达,1981年大牲畜存栏数二千零五十三头,生猪存栏数六千七百
八十头,羊存栏数五千八百九十六只。

  社办工业有制砖厂、花盆厂、酒厂、被服厂、编织厂、蜡烛厂等。花盆厂生产的花盆,其
雕刻的花纹,剔透玲珑,尤为用者喜爱。全县独此一家,产销两旺,生意兴隆。

  建国初期,境内只有五所小学,如今已有一所中学,十一所小学。公社设置一处卫生院,
生产大队均设有医疗站。

  五、先进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中部。东邻城郊人民公社,西接德昌人民公社,北依向阳人民
公社,南靠太平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后六撮房屯,距县城十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零八
平方公里,有耕地十万零五千五百七十三亩。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稍低,属盐碱地带,土质瘠
薄。

  公社下辖十个生产大队,五十五个生产队,三十四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一万八千三百二十
八人,其中男九千三百五十七人,女八千九百七十一人。农业人口一万七千七百三十一人,其
中劳动力三千三百七十九人。

  公社有汽车十三台,大、中型拖拉机三十七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二十二台。役畜一千零七
十七匹(头)。

  解放初期,社境为第三区;1956年为先进乡;1958年与太平乡合并为太平人民公社;1961
年又从太平人民公社划出为先进人民公社。

  公社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高梁、谷子等。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四
百六十斤。社办工业逐年有所发展,1961年前只有一处小铁匠炉,至1981年已有六个小型工厂。

  1981年,全公社有中学一所,小学十一所。卫生院一处,医疗站十个。

  六、姜家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东南部,地处滨洲铁路沿线。北依海城、城郊人民公社,南靠
四方、民主人民公社,西与太平人民公社接壤,东与呼兰县相连。公社机关设在姜家车站,距
县城十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二十点八平方公里,有耕地十二万八千六百三十六亩。地势比
较平坦,西北略高,东南微低,土质较肥沃。肇兰新河穿越其境,流经长度为七公里。

  公社下辖十一个生产大队,八十三个生产队,五十三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四千四百三
十九人,其中男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一人,女一万一千八百二十八人。农业人口二万二千零七人。
其中劳动力四千八百二十五人。

  公社有汽车三台,大、中型拖拉机五十四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三十八台。役畜一千五百六
十八匹(头)。

  1946年夏,公社境地划为第八区;1956年并村划乡时为姜家乡;1958年与四方乡合并成立
姜家人民公社;1961年春与四方人民公社分开,仍称姜家人民公社。

  公社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小麦、大豆等。有机电井二百
七十五眼,有效灌溉面积为二万四千一百亩。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五斤。

  1961年,公社只有二处手工业铁木生产合作社,至1981年,已发展为修配厂、制砖厂、服
装刺绣厂、开关厂、五金厂等,从事工业生产。

  建国初期,境内只有八所小学,到1981年,全公社已有一所中学,十一所小学。公社设置
卫生院一处,各生产大队均设有医疗站。

  七、四方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东南部;地处滨洲铁路沿线。东接呼兰县,西邻民主人民公社,
北依姜家人民公社,南靠五站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里木店,距县城二十公里。公社总面积
为一百零五平方公里,有耕地十二万零四百零七亩。地势东南微高,西北略低,土质较好。
肇兰新河由公社北部穿过,流经长度为五点四公里。

  公社下辖十三个生产大队,七十四个生产队,四十八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一千三百九
十九人,其中男一万零八百九十八人,女一万零五百零一人。农业人口二万零七百一十五人,
其中劳动力四千八百九十八人。

  公社有汽车二台,大、中型拖拉机五十一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三十四台。役畜一千三百九
十七匹(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筑东清铁路时,里木店为第六十号小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由于清政府出放铁路两侧之荒地,遂人烟渐稠。至五十年代,公社境地尚有两万亩草原,不但
盛产羊草、芦苇,还有野鸡、野兔、狐狸、狼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如今草原已部分被开垦为
耕地,野生动物已近绝迹。

  解放初期,此地划为第三区;1956年并村划乡时为四方乡;1958年划归姜家人民公社;
1961年由姜家人民公社分出,定名为四方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甜菜等。1981年,粮
食平均亩产三百七十二斤。

  社办工业发展较快。1961年,只有一处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到1981年已有修造厂、制砖厂,
地毯厂、花厂、服装刺绣厂、综合厂、金属网布厂等从事工业生产。1981年,社办工业总产值
达一百八十万元,利润十八万八千元。

  建国初期,境内只有六所小学,1981年,全社有一所中学,十五所小学。公社还设置卫生
院一处,下设十三个医疗站。

  八、民主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东南部,东与四方、五站人民公社为邻,西与黎明、太平人民
公社接壤,北依姜家人民公社,南靠合居人民公社。公社机关原在于大房子屯,现迁至新民主
屯,距县城二十四公里。公社总面积为八十八点二平方公里,耕地为八万三千九百七十五亩。
地势中间稍高,南北略低。土地平整,土质较好。

  公社下辖九个生产大队,六十二个生产队,三十七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一万五千九百二十
五人,其中男八千一百四十三人,女七千七百八十二人。农业人口一万五千三百一十六人,其
中劳动力三千七百八十人。

  公社有汽车七台,大、中型拖拉机三十三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十九台。役畜一千一百二十
五匹(头)。

  建国初期,社境为第二区;1956年划为民主乡;1958年,民主乡与兰亭乡合并成立民主人
民公社,1961年,又从民主人民公社划出一部分,组成黎明人民公社。

  民主人民公社是涝洲灌区受益公社之一,水利化程度较高。有四条灌溉支线全长十八公里,
另有十一眼机电井,可灌溉农田二万四千一百亩。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作物有玉米、高梁、大豆、谷子、小麦等。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
四百零九斤。

  1961年,全公社只有一处铁木生产合作社,至1981年,已有修造厂、制砖厂、开关厂、模
具厂、绣花厂、综合厂等从事工业生产。

  建国初期,境内只有两所小学,1981年已有九所小学,一所中学。公社还设置了卫生院,
下设九个农村医疗站。

  九、黎明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东南部,东接民主人民公社,西连五里明人民公社,北依太平
人民公社,南靠合居、涝洲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周家烧锅,距县城二十三公里。公社总面
积为一百一十四点四平方公里,耕地为十一万一千四百四十一亩。唯南部地势略高,东北部稍
低,地表微有起伏。土质为黑土,较肥沃。涝洲灌区托公二级扬水站座落在本公社托公屯东二
公里处,主干渠在其境内的长度为十三公里。

  公社下辖十三个生产大队,五十九个生产队,四十三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零一百六十
七人,其中男一万零二百三十三人,女九千九百三十四人。农业人口一万九千七百零四人,其
中劳动力三千九百五十九人。

  公社有大、中型拖拉机二十七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八台。役畜一千五百九十八匹(头)。

  建国初期,此地属第二区;1956年划为兰亭乡;1958年,兰亭乡与民主乡合并成立民主人
民公社;1961年从民主人民公社中分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了黎明人民公社。

  全公社以农业为主。水利化程度较高,其水利设施可灌溉农田三万零二百六十五亩。主产
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四百五十八斤。

  社办工业有砖瓦厂、化工厂、修配厂、木业生产合作社等从事工业生产。

  社员收益分配较高。1981年平均每户收入六百八十九元,人均收入一百四十九元五角。

  1981年,全公社有一所中学,十二所小学。公社有一处卫生院,下设十二个医疗站。

  十、五站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东南部,东与呼兰县、哈尔滨市郊区为邻,西与民主、合居人
民公社相连,北依四方人民公社,南靠东发人民公社。公社机关所在地五站,距县城三十六公
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一十三点一平方公里,有耕地十万零二千二百五十五亩。境内地势南低
北高,属黑土区,土质肥沃。

  公社下辖十四个生产大队,六十八个生产队,三十五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七千二百三
十人,其中男一万三千六百三十一人,女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九人。农业人口二万二千九百零八
人,其中劳动力六千八百二十七人。

  公社有汽车十二台,大、中型拖拉机六十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四十五台。役畜一千零八十
六匹(头)。

  五站是本县东南部的重镇。全镇面积为二平方公里,为附近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公社境域清未时归呼兰府管辖;民国、伪满期间归呼兰县管辖;1946年4月划归乐安县;
同年 7月,乐安县撤销,五站境地划归本县,成为第十一区;1956年并村划乡时,五站境地划
归安居乡,五站镇为乡级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五站镇、安居乡、东发乡合并为红旗人民
公社,公社机关设在五站镇内;1961年又单独划为一个公社,称五站人民公社。

  经济以农业为主,属涝洲灌区受益公社。水利化程度较高,现有曲乡、和平、光荣、平安
四个水库,固定抽水站四处,机电井七十八眼,可灌溉农田二万七千二百八十二亩。农业主产
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为六百三十八斤。

  公社有轻工、化工、木器、铁业、反革、标件、刺绣、石棉、农电、制砖等社办工业。

  建国初期,境内只有六所小学。1981年发展为二所中学,十五所小学。公社有中心卫生院
一处,化验、照像、透视等医疗设备较为齐全,附近各公社重患者,多至此就医。各生产大队
均设有医疗站。

  十一、东发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东南部,东邻哈尔滨市,西连合居人民公社,北至五站人民
公社,南靠松花江。公社机关所在地东发屯,距县城四十五公里。全境总面积为一百六十八平
方公里,有耕地九万九千九百五十七亩。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土地比较平整肥沃。属涝洲灌区
受益公社之一,涝洲一级干渠穿越其境,流经长度为十四公里。

  公社下辖十三个生产大队,九十九个生产队,五十六个自然屯。总人口三万零三百六十七
人,其中男一万五千三百三十二人,女一万五千零三十五人。农业人口二万九千八百八十三人,
其中劳动力五千六百二十七人。

  公社有汽车六台,大、中型拖拉机七十二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五十一台。役畜一千六百八
十六匹(头)。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东发境域已有人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境域归属呼兰
府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归呼兰县六区管辖;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归呼兰县乐安镇(五
站)管辖;1946年 4月划归乐安县管辖;当年7月划入本县;建国初期属十二区;1956年并村划
乡时,为东发乡;1958年为东发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五站人公社;1961年春,又从五站人民
公社分出,仍称为东发人民公社。

  全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六百三十二斤。小青椒为本地特产,畅销省
内外。境内水渠纵横交错,泡沼星罗棋布。盛产大米、鲜鱼,堪称鱼米之乡。

  历年来,社办工业逐渐兴起。至1981年,已有机电修配厂、电缆厂、帆布厂、木器厂、制
砖厂等从事工业生产。

  建国初期,全境内只有小学七所,至1981年,有中学一所,小学十四所。公社设置卫生院
一处,各生产大队均有医疗站。

  十二、合屠人民公社位于本县南部,东接东发、五站人民公社,西连涝洲人民公社,北依
黎明、民主人民公社,南靠松花江。公社机关设在阿拉布勒屯,距县城五十多公里。全境总面
积为一百二十六平方公里,耕地为七万七千一百九十六亩。涝洲灌区一级干渠穿越其境。

  公社下辖十个生产大队,七十一个生产队,四十一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一万九千零七十七
人,其中男九千六百零五人,女九千四百七十二人。农业人口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三人,其中劳
动力三千八百八十四人。

  公社有大、中型拖拉机三十六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二十一台。役畜一千三百四十六匹(头)。

  1946年夏,境内划为第十区;1956年并村划乡时,因汉族与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混合
居住于此地,所以命名为合居乡,1958年改为合居人民公社。

  解放初期,境内有草原六万亩,盛产羊草和小叶章,羊草宜牧宜贮,小叶章可作苫房用。
后因部分草原被开垦为耕地,产草量遂逐渐减少。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水稻等。合居人民公社是涝洲灌区受
益区,每年可直接灌溉农田三万四千五百亩。1981年,全公社粮食平均亩产四百七十八斤。

  社办工业正在兴起,至1981年已有制砖厂、被服厂、水电机械修配厂等从事工业生产。

  文教卫生设施齐全。到1981年,有中学一所,小学十所。公社设置卫生院一处,下设十个
医疗站。

  十三、四站人民公社位于本县西南部,东邻涝洲人民公社,西连德昌、西八里人民公社,
北依五里明人民公社,南靠松花江。公社机关设在四站,距县城四十,七公里。全境总面积为
一百四十八平方公里,有耕地十一万四千五百二十八亩。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著名的古
代遗址八里城座落于四站西南二公里处。

  公社下辖十个生产大队,六十三个生产队,三十三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五千六百五十
八人,其中男一万三千一百零九人,女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九人。农业人口二万二千五百二十九
人,其中劳动力四千五百一十七人。

  公社有汽车七台,大、中型拖拉机六十八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四十三台。役畜一千五百七
十七匹(头)。

  建治初期,四站境域属本县管辖;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九月七日划归郭尔罗斯后旗;1946
年4月划归乐安县;同年7月,乐安县撤销,重新划归本县管辖。解放初期,四站境域属第九区,
1956年为四站乡;1958年为四站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因地靠沿江,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公社内的复兴灌区可
使三个生产大队受益,年可灌溉万亩良田。农业主产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等。
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六百一十六斤。林、牧、副、渔诸业均有很大发展。

  社办工业发展较快。1957年,只有一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一处木工厂。至1981年,已有
锅炉、锅炉辅机、农机修配、木工、皮革、酱菜、制砖等十二个工厂从事工业生产。

  1981年,全公社有二所中学,十所小学。公社设置卫生院一处,下设十个医疗站。

  十四、西八里人民公社位于本县西南部,东邻四站人民公社,西与肇源县接壤,北依德昌
人民公社,南靠松花江。公社机关设在西八里屯,距县城五十五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二百一十
九点六平方公里,有耕地十八万三千三百二十二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

  公社下辖十二个生产大队,七十二个生产队,四十五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八千六百三
十二人,其中男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一人,女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一人。农业人口二万七千零五人,
其中劳动力五千七百四十人。

  公社有汽车四台,大、中型拖拉机六十二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三十九台。役畜二千一百六
十二匹(头)。

  解放初期,西八里境域划为第九区管辖,1956年并村划乡时定名为西八里乡;1960年划为
四站人民公社;1962年又从四站人民公社分出,命名为西八里人民公社。1960年以前,境内尚
有草原三万亩,盛产芦苇、小叶章和羊草。而且还有狼、狐狸、野兔、野鸭、野鸡等野生动物。
后因草原部分被开垦为农田,以上野生动物现已相当稀少。

  全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小麦、大豆等。公社建有仁和
抽水站一处,可灌溉农田一万五千一百亩。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三百七十二斤。牧业兴旺,
居全县之首。

  近几年来,社办工业不断得到发展,到1981年,已有农具修造厂、农电开关厂、食品厂、
制砖厂、渔场、苇场等数家工厂(场),从事工副业生产。

  建国初期,境内只有七所小学。至1981年全公社已有一所中学,十二所小学。公社设置一
处卫生院,下设十二个农村医疗站。

  十五、涝洲人民公社位于本县南部,东邻合居人民公社,西与四站人民公社相连,北依五
里明人民公社,南靠松花江。公社机关设在涝洲屯,距县城约五十五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
零四点二平方公里,有耕地六万四千二百八十三亩。地势西南稍高,东北微低,土地肥沃。涝
洲灌区的涝洲扬水站座落于涝州屯西。

  公社下辖九个生产大队,四十七个生产队,三十二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一万七千零九十七
人,其中男八千六百二十三人,女八千四百七十四人。农业人口为一万三千四百一十七人,其
中劳动力二千七百六十人。

  公社有汽车三台,大、中型拖拉机四十六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二十六台。役畜八百一十五
匹(头)。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1970年至1977年,粮食平均亩产稳定在五百斤左右。多次被省评为
先进单位,有“松花江畔大寨花”之称。近年来,公社以生产水稻为重点,并开展了多种经营,
充分地利用了本地的资源优势,继续采取了洼地种水稻,岗地种玉米,沙包地种花生、芝麻,
泡沼养鱼,浅水种植芦苇,草原放牧养畜,田间隙地、渠道、村旁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措施,收
到了较好的效果。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七百四十八斤。其中水稻平均亩产五百四十四斤。

  社办工业逐渐兴起,1975年只有三个工厂,如今已发展到十三个工厂。

  文教卫生事业亦有发展。公社现有中学一所,小学十二所。卫生院一处,医疗站十一个。

  十六、五里明人民公社位于本县南部,东邻黎明人民公社,西连德昌人民公社,北依太平
人民公社,南靠涝洲、四站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五里明屯,距县城三十二公里。总面积为
一百九十二点六平方公里,有耕地二十万零一千零九十一亩。境内土地平整,土质亦较肥沃。

  公社下辖十五个生产大队,一百三十五个生产队,六十六个自然电。总人口为三万四千三
百六十八人(蒙古族五百八十人),其中男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九人,女一万六千九百三十九人。
农业人口三万三千一百四十九人,其中劳动力六千七百四十二人。

  公社有汽车十一台,大、中型拖拉机三十七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十四台。役畜二千六百三
十九匹(头)。

  建国初期,五里明境地划为十四区;1956年改为胜利乡;1958年改为胜利人民公社,1981
年5月,在地名普查时,因与绥化地区外县人民公社重名,故改为现名。

  全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小麦等。1981年,在遭
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亩产四百三十斤。

  社办工业不断发展,至1981年,有制砖厂、修配厂、木工厂、制油厂、油布厂、服装厂等
从事工业生产。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所发展,1981年有一所中学,十五所小学。公社设卫生院一处,下设十
六个医疗站。本年,还修建成六百平方米的电影院一处。

  十七、德昌人民公社位于本县西南部,东接太平、五里明人民公社,西邻肇州县,北依向
阳、先进人民公社,南靠西八里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毛家围子屯,距县城三十八公里。公
社总面积为二百一十点九平方公里,有耕地二十万零四千三百六十四亩。地势南北略高,中间
稍低,土质瘠薄。

  公社下辖十六个生产大队,一百一十二个生产队,六十九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九千二
百三十四人,其中男一万四千九百八十一人,女一万四千二百五十三人。农业人口二万八千零
三十五人,其中劳动力五千八百五十六人。

  公社有汽车四台,大、中型拖拉机五十六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三十二台。役畜二千四百五
十四匹(头)。

  建国初为十四区;1956年划为德昌乡;1958年改为和平人民公社;1981年5 月,在地名普
查时,因与绥化地区外县人民公社重名,故改为现名。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主产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甜菜等。解放初,
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以后逐年有所改观。现境内有巨洪水库、共荣水库各一处,机电井六十七
眼,可灌溉农田六千亩。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达三百五十九斤。境内有草原六万五千亩,畜
牧业较为发达。1981年,羊存栏数一万四千八百四十只,居全县之首。大牲畜存栏数三千三百
三十八匹(头),猪存栏数九千八百二十六头。

  社办工业亦有发展。1958年,全公社只有一处铁木生产合作社,至1981年已有锅炉厂、制
砖厂、亚麻原料厂等数家工厂。

  公社有一所中学,十七所小学。卫生院一处,农村医疗站十六个。

  十八、昌五人民公社位于本县西部,东邻向阳人民公社,西连洪河人民公社,北依明久人
民公社,南靠跃进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昌五镇,距县城三十二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三
十九点五平方公里,有耕地十四万九千零八十七亩。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破皮黄、轻
盐碱区,土质瘠薄。

  公社下辖十七个生产大队,一百零七个生产队,六十五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三万三千二百
人,其中男一万六千四百九十四人,女一万六千七百零六人。农业人口二万六千八百零八人,
其中劳动力五千八百五十六人。

  公社有汽车十台,大、中型拖拉机四十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十八台。役畜一千六百五十三
匹(头)。

  建国初期,公社境域划为第五区;1956年划为巨发乡、北官乡、昌五镇;1958年,巨发乡、
北官乡、昌五镇合并为昌五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小麦、大豆等。1981年粮食平均亩
产二百八十八斤。大葱为本地之特产,驰名县内外,每到收获季节,各地均来此争相购买。

  1961年,社办工业只有二处,至1981年已有二十四处。昌五酒厂产的“昌五白酒”,畅销
全省各地。

  公社有两所中学,十九所小学。公社设置卫生院和卫生所各一处,下设十九个农村医疗站。

  十九、洪河人民公社位于本县西部,东连昌五人民公社,西邻肇州县,北依明久人民公社,
南靠跃进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洪河屯,距县城四十二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四十点九
平方公里,有耕地十六万六千一百六十一亩。境内地势平坦,土质瘠薄。

  公社下辖十五个生产大队,一百个生产队,五十七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六千二百六十
人,其中男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五人,女一万二千七百八十五人。农业人口二万六千一百九十五
人,其中劳动力五千五百九十三人。

  全公社有汽车七台,大、中型拖拉机四十八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二十三台。役畜一千六百
六十九匹(头)。

  建国初期,公社境域划为第四区;1956年建为永胜、八井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后改为永
胜人民公社,1981年5月,在地名普查时,因与绥化地区外县人民公社重名,故改为现名。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小麦、大豆、甜菜等。1981年,
有机电井一百五十九眼,可灌溉农田一万二千五百亩。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三百零四斤。

  社办工业亦有发展,到1981年已有八个工厂。

  全公社共有一所中学,十五所小学。一处卫生院,十五个农村医疗站。

  二十、跃进人民公社位于本县西部,东与昌五、德昌人民公社接壤,北连洪河人民公社,
西、南与肇州县相邻。公社机关设在板子房屯,距县城四十二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五十七
点六平方公里,有耕地十七万六千五百四十亩。境内地势平坦,土质瘠薄。

  公社下辖十四个生产大队,一百一十四个生产队,七十三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七千二
百五十六人,其中男一万三千七百六十一人,女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五人。农业人口二万六千七
百五十九人,其中劳动力六千四百九十八人。

  公社有大、中型拖拉机四十台,其中胶轮拖拉机十八台。役畜一千八百二十八匹(头)。

  1961年4月,由昌五人民公社和洪河人民公社各分出部分管理区组成跃进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作物有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甜菜等。1981年有机电井一
百一十八眼,可灌溉农田一万三千八百亩。机耕面积已达八万零二百亩。1981年,粮食平均亩
产二百八十二斤。

  1976年以前,公社只有一处农机修造厂,至1981年,已有农机修配厂、木工厂、亚麻原料
厂、纤维板厂、制砖厂、油米加工厂、综合厂等从事工业生产。

  公社有中学一所,小学十三所。卫生院一处,农村医疗站十三个。

  二十一、向阳人民公社位于本县中部,东接先进人民公社,西连明久、昌五人民公社,北
与宋站、尚家人民公社接壤,南与德昌人民公社为邻。公社机关设在前曹家岗屯,距县城二十
二点五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七十五点六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十五万九千七百零七亩。地
势平坦,土质瘠薄。

  公社下辖十四个生产大队,八十个生产队,五十六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五千零九十三
人,其中男一万二千七百四十三人,女一万二千三百五十人。农业人口二万四千八百二十六人,
其中劳动力五千八百五十一人。

  公社有汽车七台,大、中型拖拉机四十四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二十三台。役畜二千零四十
五匹(头)。

  公社在建国初期为十五区,区政府设在后六撮房屯;1956年划为向阳、海山、天增三个乡;
1958年,三个乡合并为向阳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作物有玉米、谷子、高梁、小麦、大豆、甜菜等。1981年,有
机电井一百二十二眼,可灌溉农田七千亩。解放初,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百斤,至1981年,平
均亩产达三百六十二斤。

  社办工业亦有发展。年产值已由1973年的三万元增加到1981年的一百三十万元。

  公社有一所中学,十四所小学。一处卫生院,十四个农村医疗站。

  二十二、宋站人民公社位于本县北部,地处滨洲铁路沿线。西连安民人民公社,东接宣化
人民公社,南靠向阳、明久人民公社,北依安达县。公社机关设在宋站,距县城三十公里。全
公社总面积为二百八十一点一平方公里,有耕地十四万八千八百九十四亩。地势北部和西南部
稍高,中部微低,其余平坦,盐碱地较多。

  公社下辖十七个生产大队,一百零一个生产队,六十一个自然屯。总人口为四万零九百零
五人,其中男二万一千九百三十八人,女一万八千九百六十七人。农业人口二万五千零七十一
人,其中劳动力五千八百八十七人。

  公社有汽车十台,大、中型拖拉机九十八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七十三台。有役畜二千一百
零三匹(头)。

  建国初,划为第七区;1956年改称宋站区;1958年为宋站人民公社;1961年初,从宋站人
民公社划出一部分管理区,成立了宣化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小麦、大豆、甜菜等。1981年,
粮食平均亩产二百七十八斤。

  公社有草原十八万亩,畜牧业比较发达。1956年合作化时,只有一个奶牛生产合作社,饲
养二百头奶牛。1980年,公社有四个奶牛场、八个生产大队和三百二十户社员饲养奶牛,奶牛
总数达一千五百二十八头,年产奶量一千八百三十五吨,产值七万三千四百元。

  社办工业规模大,数量多。据1981年统计,有电器、配件、仪表、五金、酿造、食品、冷
冻、蘑菇、造纸、印刷、针织、刺绣、制药、制砖、骨粉、化工等十七个工厂。是本省、本县
社办企业先进单位。

  1981年,公社有二所中学,十七所小学。有一处卫生院,十七个农村医疗站。

  二十三、宣化人民公社 {立于本县北部,东依兰西县,北靠安达县,西与宋站人民公社接
壤,南与尚家人民公社为邻。公社机关设在宣化屯,距县城三十六公里。全公社总面积为四百
九十四点四平方公里,有耕地二十二万八千二百零七亩。地势西北部稍高,东南部微低,土质
不佳,有轻度盐碱。

  公社下辖十五个生产大队,九十二个生产队,四十四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四千八百三
十三人,其中男一万二千八百二十七人,女一万二千零六人。农业人口二万一千零九人,其中
劳动力四千八百五十二人。

  全公社有汽车六台,大、中型拖拉机五十六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三十八台。役畜一千七百
七十四匹(头)。

  建国初,社内境域为本县第七区;1956年为宣化乡;1958年与宋站乡合并为宋站人民公社,
1961年初,又从宋站人民公社划出,定名为宣化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小麦、大豆、甜菜等。近几年来,
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78年,平均亩产二百七十九斤,1979年平均亩产三百二十六斤,1980年
平均亩产三百七十六斤,1981年,平均亩产四百零一斤。境内有草原十六万亩,发展畜牧业条
件得天独厚。1981年,大牲畜存栏数三千零九十五匹 (头),猪存栏数五千零五十四头.羊存栏
数一万三千零四只。

  社办工业有铁木联合厂、农具修造厂、木工厂、电器厂、服装厂、绣花厂、地毯厂、亚麻
原料厂、制砖厂等。

  本社有一所中学,十所小学。一处卫生院,十二个农村医疗站。

  二十四、安民人民公社位于本县西北部,东接宋站人民公社,西邻肇州县,北依安达县,
南靠明久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安民屯,距县城四十五公里。公社总面积为一百九十点五平
方公里,有耕地十八万四千八百二十四亩。地势平坦,盐碱地较多。

  公社下辖十六个生产大队,一百零三个生产队,六十五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六千九百
六十四人,其中男一万四千零二十三人,女一万二千九百四十一人。农业人口二万四千六百八
十六人.其中劳动力五千二百三十人。

  公社有汽车四台,大、中型拖拉机四十六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二十台。有役畜二千五百零
八匹(头)。

  建国初,社内境域为本县第六区;1956年为永安乡;1958年为安民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小麦、大豆、甜菜等。1981年,有
机电井三百二十五眼,可灌溉农田一万四千零六十亩。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三百一十八斤。
社员收益分配每户平均为七百三十六元,人均收入一百四十三元七角。

  社办工业有砖瓦厂、电器修配厂、水泥管厂、服装厂等。

  公社有一所中学,八所小学。一处卫生院,十七个医疗站。

  二十五、明久人民公社位于本县西北部,东接向阳人民公社,西邻肇州县,北依宋站、安
民人民公社,南靠昌五、洪河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宋家烧锅屯,距县城五十三公里。公社
总面积为一百五十五点五平方公里,有耕地十六万一千零一十三亩。地势平坦,盐碱地较多,
土质瘠薄。

  公社下辖十五个生产大队,一百零二个生产队,五十七个自然屯。总人口为二万二千五百
六十,七人,其中男一万一千八百一十八人,女一万零七百四十九人。农业人口二万二千零三
十四人,其中劳动力四千一百八十二人。

  公社有汽车二台,大、中型拖拉机五十五台,其中胶轮拖拉机三十一台。役畜一千七百零
二匹(头)。

  社内境域建国初期为第六区;1956年并村划乡时为明久乡;1958年划归安民人民公社;1961
年初。又从安民人民公社分出来,成立了明久人民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甜菜等。1981年,有
机电井一百四十四眼,可灌溉农田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亩。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二百三十三斤,
1981年,粮食平均亩产二百九十七斤。

  1981年,社办工业有水泥管厂、麻绳厂、粮食加工厂、农具厂等。

  全公社有一所中学,十五所小学。一处卫生院,十五个医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