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章 地名考述

第五章 地名考述




  肇东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帝俄修筑东清铁路时,于此建火车站一处。因这里是蒙古族郭
尔罗斯后旗牧地,故称此站为蒙古站,谐音亦称为满沟站。筑路时,工人多在铁路东侧相聚而
居,遂自然形成了居住区。当时因居住区附近岗地出产甜甘草,故人们便称居住区为甜草岗。
后因铁路以东地势低洼,夏秋两季常有水灾为害,人们便逐渐向铁路西侧的高爽之地迁移。至
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车站与地名便统称为甜草岗。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甜草岗又改称
满沟。康德四年(1937年)十二月三日,伪县公署由昌五迁于此,满沟遂为本县县城。康德六年
(1939年)实行街村制时,定名为满沟街。因与县名相异,易生误会,故于康德七年(1940年)五
月一日,改称为肇东街。1945年,解放后,肇东街仍为本县县城。1951年 9月27日,正式改称
为肇东镇。

  昌 五

  昌五,位于县城西三十二公里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周
冕来此放荒时,曾按《千字文》①字序由南到北排列荒段,每荒段按数序由东到西分若干井,
排列至“荒”字五井时,因嫌 “荒"字不吉,遂改为“昌”字五井。当时由于划井垦荒,人口
骤增,为便于地方行政、治安的管理,周冕便选择昌字五井修筑城池,并命名为昌五。民国初
年,昌五已初具城镇规模,其面积为三点三平方公里,四周筑有土围,高约五尺,护城壕宽、
深各丈余。城四周设有东、西、南、北城门,四周各建有炮台一座。城内东、西、南、北大街
各三条,宽四、五丈不等。据《黑龙江》一书载:当时昌五“东、西大街最为热闹,大小商家,
依次排列,市况颇活泼”。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昌五设置肇东分防;民国元年(1912年)为肇东设治局驻地;
民国三年(1914年)设治局改县,昌五为县公署驻地;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十二月三日,县公
署由昌五迁至满沟。

  注:①《千字文》,旧时启蒙课本,为四言韵语。

肇东县昌五街略图



  四 站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辟自乌兰诺尔(今肇源县新站)至呼兰城驿道一条。清乾隆元年
(1736年),在此驿道上添设六个驿站,自乌兰诺尔往东,第四个驿站为布拉克站即今之四站。

  初设驿站时,驿站仅有站丁①九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驿站添设领催②一人,他
们的家属亦在此居住。驿站人口除自然增加外,还有从外地发配来的“犯人”进行垦耕自给。
随着人口的增加,驿站遂衍变成大村。至民国元年(1912年),四站已初具小镇规模,有人口四
千百百一十八人,市面颇为兴隆。

  五 站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辟自乌兰诺尔至呼兰城驿道一条。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此
驿道上添设六个驿站,其中第五个驿站为扎喀霍硕台即今之五站。五站原址在今五站人民公社
平安生产大队宋九江屯南一公里处,后因地势低洼,而移至今址。

  初设驿站时,驿站设站丁九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驿站添设领催一人,站丁和领
催的家属亦在此居住。驿站人口除自然增加外,还有从外地发配来的“犯人”进行垦耕自给。
随着人口增加,驿站遂衍变成大村。

  宋 站

  宋站旧名乌里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帝俄修筑东清铁路时,在此建火车站一处。
据说建站时,有一工头姓宋,以姓为地名,故得名宋站。至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时,全镇南
北长为一点六公里,东西宽为一点二公里,有居民四千七百四十人,大小商工店铺八十七家。

  涝州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哈尔滨市开为商埠后,帝俄轮船往来于松花江上,几于反客为
主,其扩张利源之野心日益明显。清政府深感形势刻不容缓,遂开放沿江荒段,并在紧要地点,
选定市街地基,创设商埠。涝洲即为当时所建的商埠之一,称为涝洲镇。民国和伪满期间涝洲
附近,常有兵匪出没,村民时受骚扰,又因水灾严重,涝洲一直无有多大发展。

  阿拉布勒

  阿拉布勒是本县历史较久的村落之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郭尔罗斯后旗旗长扎萨
克派同领阿拉宝图、包和来此放荒,始建村落,并定名为“阿拉个布路”。后经人们口传,简
化为阿拉布勒。

  明久村

  1946年,为纪念姚明久烈士,将金山堡屯改为明久村。1956年并村划乡时为明久乡,后为
明久人民公社。

  

  老爷屯

  老爷屯为四站人民公社东兴生产大队所在地,是本县历史较久的村落之一。清光绪九年(1883
年),郭尔罗斯后旗的扎萨克府 (旗公府)由公营子迁于此地。因扎萨克旗长有“辅国公”的爵
位,故人们称之为“公爷”或“老爷”,因之,其驻地便有“公爷府”、“老爷屯”之称。伪
满康德二年(1935年)八月二十五日,县旗分治,旗公府由老爷屯迁至骆驼脖子后,原地仍称老
爷屯。现老爷屯旗公府的建筑物已被拆毁。

  同仁堂

  同仁堂位于东发人民公社境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周冕在此建屯居住。周冕之弟
在北京开设中药店,店名“同仁堂”,周冕在此建屯,亦称此屯为同仁堂。

  榛柴岗

  榛柴岗(蒙古名称为嘉朱温都尔),即今五里明人民公社榛柴生产大队所在地。清代,此地
盛产的榛子为皇家贡品,因之,此地遂有榛子岭、榛子岗之称。榛柴岗系旧名演变而来。

注:①站丁,其先人皆为云南籍。因吴三桂叛清故,谪充来此。

   ②领催,即驿站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