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栽培技术



  

  民国及伪满期间,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一般是两铲两趟或三铲三趟。建国以前,
仍然沿用此种旧的栽培方式,无甚发展。1950年,县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并设专人从事
农业技术研究工作。1952年,推广了肇源县“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的丰产经验。
1958年,贯彻与推行了农业“八字宪法”①,从而使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有了改变。

  一、玉米 1960年至1970年,根据春早的特点,采取了秋天翻地、整地,春天顶浆扣垅并
刨掩坐水种的办法。1970年以后,推广了本县涝洲人民公社的栽培技术,对晚熟高产品种,采
取催芽坐水种的办法。凡土地肥沃地块,全部实行一埯双株,在小块试验田内,亦有实行一埯
三株、四株者。

  二、谷子 1957年以前,多为旧式杯播,苗眼窄,产量低。1958年至1963年,发展为宽幅
杯播。1964年至1971年,使用“拉拉街”


草给田间管理带来了困难,故沿江一带及草荒之地不甚适用。1972年,一般采用抗倒伏品种实
行垅上三条播。1974年,多数社队采用机械播种,其方法一为机引单体


播种机实行15厘米单行播、30厘米双条播、45厘米双条播和66.7厘米双条、四条播。

  三、小麦 1960年以前,采用大垅扣种的方法播种。1960年以后,一般都改用履带型拖拉
机牵引48行播种机平播。有条件的地块,还实行了畦田灌溉,以利增产。

  四、高粱、大豆 1960年以后,高梁和大豆推行了平播和单株管理的方法。在此期间内,
学习了外地的经验,推广了小比例间作④和横穿带⑤的种植方法。其优点是通风透光,有助于
农作物的生长。

  五、水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种植水稻,主要采取整地、撒种、灌水和人工薅草的栽培方
法。六十年代,是在整地的基础上,先用机械旱田直播,然后再灌水和人工除草。七十年代初
期,改为湿地育苗,人工插秧。七十年代末期,又发展为旱育播插,药剂除草的栽培方法。

  六、甜菜 五十年代,多数为


十年代,全部推行坐水埯种,单株管理,株距一尺左右。1981年,在向阳人民公社百合生产大
队进行了纸筒育苗移栽实验,亩产达四千四百七十多斤,比坐水埯种增产百分之七十点四。

  注:①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毛泽东于1958年总结出农作物八项
增产措施。其内容以下列八个字来表示:土 (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合
理施肥)、水(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
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革)。

   ②③为外地传进来的两种较先进播种工具。

   ④即高棵作物和矮棵作物依次交替种植。

   ⑤即在矮棵作物地里。横行种植玉米或高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