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经营管理 农业由一家一户生产改为集体生产以后,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经营管理方
法。主要可以分为财务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民主管理四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互助组阶段,以换工插犋②为主,一般都在秋收以后,用现款或实物(粮食)
互相结算。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大部分社队按社员所得工分多少进行分配,少数社队实行按土
地、耕畜,农具、入股分红的办法进行分配。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主要采用按劳分配的办法,进行分配。
注:②农村旧有的一种以畜力互助为主的劳动互助形式。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受“共产风”的影响,不管社员身体强弱,劳动好坏,一律
按人分级、按级分工,计酬不尽合理。1962年,生产队实行财务包干。对低值易耗品,如鞭鞘、
套包、草筐等物,采取包给个人,节约归己,超支自备,一包到底的办法。对一些工具,则以
质论价,常年包给个人,年末根据折旧程度,酌情处理。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
间,生产队的一切权力被造反组织掌握,生产队长无权过问生产队的经营管理工作,致使生产
队的经营管理工作混乱, 曾出现了贪污盗窃、 损失浪费等问题。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空壳
队”①。
1979年,对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财务工作进行了重点整顿。全县农村社队清理出贪污案件
二百四十三起。1981年,全县社队实行“费用定额,财务包干”的做法以后,总支出绝对额纯
下降五百六十二万元,平均每个生产队节约开支三千一百六十四元,斤粮费用由上年的五分下
降到四分四厘。
为加强社队财务工作的指导,1956年,县农业科设会计辅导组。1956年至1957年,在全县
五个中心乡各配一名财会辅导员;1900年,开始在各人民公社设一名会计辅导员。1964年,各
人民公社组建了会计辅导站,生产大队、生产队的财会队伍逐步得到健全。
二、劳动管理 农村男女青年具备劳动能力时,均可入社参加农业劳动。1956年至1957年,
社员使用劳动手册,逐日记载劳动事项。生产队备有工分帐簿,记载每个社员劳动日数,年末,
以此为依据进行结算。1959年至1961年,实行包工包产、小段包工、按质计酬的方法进行管理。
1962年至1963年,实行劳动定底分,死分活评;因人派活,按活记分;年终奖励或给以技术补
贴;包工定额,多劳多得等办法进行管理。1964年至1978年,全县推广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生
产大队的劳动管理方法。即评工分时,社员自报公议,当日记工,上表公布。还实行社员劳动
日多则口粮分得多,劳动日少则口粮分得少的工分与口粮挂钩的办法。1979年以后,农村逐步
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至1981年,全县在二千零四十五个生产队中,季节包工、联产计酬的有一
千八百一十一个生产队;统一种植,分管到户,联产到劳的有二百二十九个生产队;包干到户
的有五个生产队。从而,使社员的劳动和其经济利益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
三、物资管理 1956年至1977年,生产队均有固定财产帐和低值易耗品登记簿,每半年左
右清点一次。对生产队的物资,人为地丢失或损坏者则令其赔偿。1977年,在农村推广了物资
用品陈列化、物资使用专责化、农具维修经常化、物资保管专库化、物资出入制度化的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9年,全县生产队实行物资管理升级赛,在升级赛的推动下,物资管理
制度日趋健全。本年,全县有甲级仓库九百二十九个,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九点七,乙级仓库
五百九十一个,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一点八;丙级仓库三百五十五个,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八点
五。不仅做到了仓库物品陈列有条不紊,出入库有手续制度,而且还推动了拖拉机库、车具棚
的建筑进度。
四、民主管理 生产队长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生产队长任职期间,一切重大事项,如落
实种植计划、财务收入支出、社员年终分配、照顾军烈属、困难户、五保户②等重大事宜,均
由社员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帐目要定期张榜公布,日常由民主理财小组进行监督。民主管理是
生产队管理的核心,每年都在改进和完善中。
注:①即入不敷出的贫困生产队。
②对农村中无依无靠的老人,其吃 、穿、住、治病、丧葬由生产队负责者,谓“五保
户”。
1957年至1981年粮豆作物亩投资、斤粮费用及元投资效益情况表 单位:元
1958年至1981年粮食征购、提留及社员分配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