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机械第一节 农机具 本县自有农事活动以来,长期沿用旧式农具从事田间劳动,质地简陋且效率低下。清光绪
二十九年(1903年),哈尔滨铁路交涉局荒务局总办周冕来此放荒时,曾用过洋犁刀耙,可谓新
式农具的雏形。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百余名日本人组成开拓团在宣化村开荒时,耕地、播
种、收割时,曾用拖拉机牵引新式农业机械进行作业。但上述两项新式农具的使用,均不是为
发展农业生产而设,时间短暂,又不为民间所有,故广大农民无从问津。解放后, 于 1948年,
首先在县劳动模范董殿福农业生产互助组内开始使用苏联制造的新式马拉农具。同年,全县推
广使用苏联制造的马拉农具及各种改良
和示范的作用。1951:至1954年,双铧犁、单铧犁、圆盘耙、镇压器、铲趟机、畜力摇臂收割
机、畜力十行播种机等农业机械都已相继使用。1954年,省农业厅拨给本县一台苏联生产的纳
奇牌拖拉机,为本县使用动力机械之始。1956年,新式农具已由1952年的二百九十六台(件)增
加到二千八百四十五台 (件), 其使用范围已经普及到全县每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
“大跃进”期间,农具改革之风盛行,县、社、队均致力于此项工作,形成了群众性的农具改
革运动。全县共改革、仿制各种农具一百一十二种,推广使用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件。其中播种
工具三千二百七十六台(件),整地工具一千七百九十八台(件)。本年,还试制成功了大豆、玉
米点播机,高梁、谷子播种机,机引万能垄作机等新式农具,投入作业后,普遍比原来农具提
高工效二倍至五倍。在推广新式农具中,铡草机、永胜号
被省评为先进优秀农具,并奖给红旗二面、机床一台。之后,在进行农具改革中,还推行了滚
珠“轴承化”,但没有得到好的结果。1962年以后,半机械化农具的使用和管理日渐冷落。据
1962年调查记载,一万一千台双铧犁、单铧犁等新式农具的完好率仅为百分之六十五,同时利
用率也很低,达不到指数的要求。1970年 5月,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恢复后,至1972年,先岳
研制成功谷子垄上三行条播
涝洲人民公社新兴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使用后,效果较好。1975年,改制了能够随垅移行深松
的七铧犁六十八台,投入作业后,机械、中耕深松面积达十二万六千亩。1980年,国务院决定
在东北地区重点发展建设以粮为主的商品粮基地,本县被定为商品粮基地县后,拖拉机由1979
年的八百五十六混合台(其中人民公社八百二十六混合台),猛增到一千三百六十混合台 (其中
人民公社一千三百一十混合台),机引农具也增加到二千五百六十六台 (件)。1981年,国家拨
给本县农业机械化贷款九十八万元,至年末,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一千三百九十一混合台,
小型拖拉机增加到三百六十八台,配套农机具为二千四百五十五台(件)。与大中型拖拉机、机
引农具的配套比为1:1.8。
同年,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功为胶轮拖拉机配套的无地轮中耕犁和为手扶拖拉机配
套的气吸式播种机,经测定试验,实际操作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956年至1981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