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畜牧业第一节 畜牧饲养 一、畜牧业一般情况
本县为农业县份,进行农事耕作和物资运输均需依赖一部分畜力。又因境内草原辽阔,饲
草充足,条件得天独厚,故畜牧业在本县占有一定地位。
民国及伪满期间几个年份牲畜情况表
1948年至1981年牲畜情况表
二、饲养管理
解放以前,牲畜为私人所有,牲畜饲养无专门机构管理。解放以后,尤其在农业合作化以
后,牲畜大都为集体所有,在饲养管理、饲养方法及使役等方面均积累了一些经验。
1、管理制度。1950 年,根据农村畜力少而生产任务重的特点,全县区、村设立保畜委员
会二百多处,并相应地规定了一些制度。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根据牲畜集中社队统一管理的
新情况,制定了《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牲畜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全县各生产队、畜牧场均
按牲畜多少,配备了专职饲养人员,建立了牲畜使役制度,加强了管理。1961年,根据马匹瘦
弱、死亡的情况,开展了群众性的“弱畜复壮,壮畜增膘,孕畜保胎,幼畜健壮”活动。并在
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六百零五处老、弱、病畜“复壮院”,有四千一百一十七匹老、弱、病马入
院复壮。1962年,对体弱多病的耕畜,采取了承包给个人饲养的方法,一年共复壮弱畜三千一
百匹(头)。同时,还制定了《牲畜饲草、饲料管理办法》和《孕畜保护十项措施》。1973年,
全县社队兴办老、弱母马繁殖场三百零一处,使三千三百一十一匹老、弱母马普遍增膘复壮。
1980年,农村社队普遍开展了牲畜承包合同制,把个人的经济利益同牲畜饲养管理结合起来。
同年,全县各场、队基本达到了猪、羊有圈,马、牛、驴、骡有棚的要求。1981年,县人民政
府决定,用二百万元贷款作为帮助农民解决饲养牲畜的资金,因而个体养畜户得到迅速发展。
年末,全县重点养畜户有三千多户,养畜专业户一百一十四户。
2、饲养方法。其做法大致是, 农闲时草原放牧,农忙时舍内饲养;夏秋二季草原放牧,
冬春之季舍内饲养。在舍内饲养时,一般都是改混槽饲养为单槽饲养;改堆草堆料为少喂勤添;
改粗料粗草为精料细草;改用料无度为计划用料。同时对老、弱、病、孕、幼畜还采取了专人
负责,精心饲养,减轻或停止使役等措施。
3、饲料饲草管理。到 1981年,饲料饲草管理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每年夏秋之际,有草
原的生产队都组织人力集中收割羊草,贮备过冬。秋收之后,都按牲畜头数留足饲草饲料,以
备一年之用。有条件的生产队,饲料都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料专用。一般都建立了台帐,
做到用料检斤,领料有据,出库记帐,帐物相符。另外,大部分社队给饲养员还制定了奖惩办
法,凡饲草饲料霉烂变质、失火被盗者,可适当给以处罚;凡在保复壮、保膘头的前提下,饲
料有盈余者,则节约归己,以资鼓励。
三、奶牛的饲养及其管理
本县人民饲养奶牛的历史由来已久。解放以前,因处于自然繁殖的状态,故发展较为缓慢。
建国后,于1952年,全县组成五个奶牛业总会,下设十六个分会,七十四个小组,从事奶
牛的饲养及管理。I956年,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时,有八百二十四个养牛户,分别加入了六个
奶牛生产合作社。年末,全县奶牛头数为一千八百六十头。1960年,全县有三处大型专业奶牛
场和十二个专业奶牛队。牛奶的年产量由1955年的一千九百七十二吨增到二千四百六十吨。1962
年,贯彻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
正草案)后, 实行了退赔,将原收归人民公社的奶牛退给生产大队一千三百七十一头,退给奶
牛个体户二百五十四头。同年,由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保护和发展大牲畜的几项
规定》,出现了集体、个体养奶牛的积极性。奶牛总数第一次超过了五千头。1965年,“四清”
①运动时,刮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致使养奶牛个体户纷纷把奶牛当作役牛处理。1966
年8月末,宋站人民公社“红卫兵”组织,没收了三十八户(占宋站人民公社个体养奶牛户的百
分之九十一)的四百零四头奶牛(占宋站人民公社个体奶牛数的百分之九十八)。 这些没收上来
的奶牛,因管理不善,损失惨重。1969年,县内奶牛管理站撤销了,人工授精站停办了,技术
队伍解散了,原来一百二十个养奶牛生产队,这时只剩下七十多个。全县的收奶量也由1967年
的六千三百吨下降到四千八百吨,奶牛的发展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77年,县革命委员会提
出大办副食基地的号召,设置了奶牛管理科。1980年以后,进一步贯彻执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所规定的各项政策,个体户养奶牛的积极性又空前高涨起来。年末,个人养奶牛头数
由1979年的八十头增加到一千四百五十六头,至1981年末,全县奶牛总数为七千六百头,创建
国以来三十三年的最高纪录。同年 1月,县委决定对集体饲养的奶牛,每头划给饲料地二亩,
个人饲养的奶牛每头划给饲料地一亩,从而促进了奶牛的发展。另外,还在奶牛场、队中推行
了养畜联产责任制,开始扭转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注:①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