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繁殖改良

第二节 繁殖改良



  

  解放以前,很少设置发展畜牧业的专门机构,偶有为之,亦规模甚小,故畜牧业不甚发达。
民间繁殖牲畜的方法,大都是近亲交配,繁殖牲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畜力、维持生产。
这样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只有简单衍传之实,并无繁殖改良之利。家禽的饲养,依照习惯,
民间多做为副业自发为之。品种优劣,数量多寡均听其自然。

  伪满康德二、三年间(1935年至1936年),县曾购入“巴克夏”种猪十三头,又从民间选种
马七匹和部分种羊,试图改良增殖。康德四年(1937年),曾于县城西北一华里处,县设立种畜
场一处,并由省贷优良种马一匹,从事繁育改良。但因数量过少,力所难及,民间畜牧的繁育
依然如故。康德七年(1940年),设国立种马场一处(今七四四○工厂处),备有改良种马二百八
十匹,县立种畜场还备有种马十四匹,种羊一百六十五只,种猪二十头,试图繁育良种,但此
举收效甚微。以马为例,本年配母马九百九十七匹,仅得马驹八十四匹。

  建国初期,政府采取了三项繁殖牲畜的措施,一是从民间役马中选其优良,作为种畜进行
交配繁殖,县、区政府给以优待和奖励,二是设立种马站,备有种马,广泛为民间配马;三是
设立牲畜示范繁殖场,积极繁育推广良种。1950年至1953年,牲畜示范繁殖场繁殖良种马驹七
百三十匹,种马站发展到十处。1956年,县设立了马匹中心配种站。1958年至1960年,为了发
展畜牧业,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诸如调进优良种畜,推广人工授精,健全防疫组织,开展保
胎保成活活动,实行“大发展,全改良”等等,但终因受“共产风”、“浮夸风”的影响,未
能奏效。1962年,对畜牧业又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母畜配种、孕畜保胎、
仔畜保成活活动;建立奖惩结合的发展牲畜的规章制度;执行以本交配种为主,并与人工授精
相结合的方法;贯彻允许社员养一头至二头大牲畜的政策等等,牲畜头数略有上升。1964年,
提出了“繁殖第一、使役第二”的原则,牲畜繁殖有所发展。1972年,县委提出“农业牧业,
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同时并举”的方针后,全县二十五个人民公社都建立了畜牧场,三百零
六个生产大队都兴办了畜牧繁殖场。本年,有一百个马匹配种站,但配母马匹数少,受胎率低。
1977年至1981年,由于田间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和牛的年末存栏数略有下降。

  1972年,集体养猪由年初的二万头增至三万二千头。有十九个生产队首次实现了每人养一
头猪的目标。至1981年,生猪由户繁户养、队繁户养发展到队繁队养和队繁户养相结合的阶段。
全县生猪存栏数也由1977年的十九万零九百头,增加到1978年的二十一万头。其中“哈白”、
“巴克夏”等优良品种占据了一定比重。

  1979年,由于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出现了个体养羊户。年末,全县个体户养山羊一千零
五十七只,绵羊二万九千三百六十五只。至1981年,个体户养山羊三千一百三十只,占山羊总
数三千五百一十七只的百分之八十九,个体户养绵羊十万零六千八百七十五只占绵羊总数十三
万八千五百一十四只的百分之七十七点二。

  1981年,全县共有人工授精站一百四十五处,其中黄牛精液冷冻配种点二十三处,奶牛精
液冷冻配种点二十一处,绵羊人工授精点七十四处,马匹人工授精点二十二处,猪人工授精点
五处。牲畜的繁殖改良逐步由量变向质变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