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解放后,牲畜疫病时有发生。其中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口蹄疫等几种疫病曾一度猖獗,
流传甚广,为害巨烈。
1950年,县设家畜防疫所二处,兽医机构日趋健全,防治人员逐渐增多,“防重于治、养
防结合”的方针逐步得到贯彻。1955年,县、区设畜牧兽医站五处。1962年,全县二十五个人
民公社均设立畜牧兽医站。1974年,县成立畜牧兽医科技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牲畜疫病的防疫
治疗,并传授新医、新药及新针疗法。1979年,成立了县畜牧兽医学会,并制定章程,开展了
研究工作。1981年,制定了《肇东县畜禽防疫灭病责任制奖励办法》,防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
根据牲畜疫病的发生规律,每年春秋两季均组织大批畜牧兽医及防治人员深入农村,巡回
检查,给牲畜、家禽进行免疫预防注射,致使一般疫病受到了控制。
几个年份牲畜、家禽防疫注射情况表 单位:次/头、匹、只
一、马鼻疽病的防治 1945年解放以前,此病就在本县蔓延。解放后,此病仍在流行传染。
1950年,污染率为百分之十八点三。为此,县人民政府曾于1956年 1月,制定了《关于高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马匹实行马鼻疽防疫、检疫的规定》,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此病没有得到控制,
1957年,污染率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九点七。1958年,肇东镇及宣化、榛柴、房身等乡,从7月7
日至 7月24日,共死马四十三匹。1959年,全县死于此病的马达二百四十八匹。1963年达到了
高峰,全县发现七百多匹马得了开放性马鼻疽病。此病蔓延期间,县曾组织大批人力、物力,
积极防治,并对疫区采取封锁,对病马进行严格隔离等措施。自1963年以后,此病就很少发生。
二、马传浆性贫血病的防治 1956年以前,本县曾于国外引进一批重挽马 (阿尔登、苏中
挽二个品种)。 这批马入境不久即发现有马传染性贫血病,并迅速蔓延开来,1956年以后,此
病在本县时起时伏,从未间断。1962年至1966年,此病猖獗一时,仅1965年就死马一千六百七
十二匹。有的生产队马匹全部死光,变成无马队,并随之由富队变成穷队。对此,县委、县人
民政府相应地采取了紧急措施,建立了防治马传染性贫血病蚕员会,并训练防治人员,巡回检
查,同时采取了隔离防治、捕杀病马等断然措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1976年,此病在局部地
区剧烈复发。宋站人民公社及县青龙畜牧场相继死马三百余匹。以后,哈尔滨畜牧兽医研究所
到县青龙畜牧场进行马传染性贫血病疫苗接种免疫试验,疗效良好。但此传染病至今仍未根除。
三、口蹄疫病的防治 1963年12月,姜家人民公社兴隆生产大队首先发现此病。至1964年
1月 12日,已由一个生产队蔓延到二十二个人民公社一百八十一个生产队,九个农场、十九个
企业单位,共死牛三十七头,死羊五十四只,死猪一百一十头。以后此病又蔓延,波及全县。
经积极防治,至1964年7月,才扑灭此病。
四、波状热病的防治 1953年春,县供销社联合社由内蒙古自治区贷进一批牧羊,这批牧
羊大部带有布氏杆病菌,入境后此病菌开始蔓延,导致波状热病的流行。1954年初,此病进而
传染到人。三区、六区、七区、十三区、十五区及城区的部分村屯患此病者达二百一十四人,
其中死亡六人。经大力防治,此病才得到控制。
五、猪瘟病的防治1954年,县内有二百一十六个自然屯发生猪瘟,死猪二千二百九十八头。
以后虽有发生,但仅限于个别地区,并不严重。1963年,县人民政府制定了五年(1963年至1967
年)消灭猪瘟病规划,年年进行防疫注射,瘟情虽显著好转,但至今仍没有根除此病。
六、鸡瘦病的防治 建国前,鸡瘟病为自由蔓延状态。建国后,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均把防
治家禽疫病作为已任,历年都巡回防治或发放注射疫苗,疫病虽一年比一年减轻,但仍未根除。
此外,于1960年春,部分地区发生一次羔羊食毛症,死亡二百五十多只。经诊断,主要是
因为管理不善,羊只瘦弱所致。加之,患疥癣症的羊,到处掉毛,羔羊吃毛后造成死亡。后经
加强管理,此病即行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