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植树造林

第二节 植树造林



  

  本县境内无天然森林,所有树木皆散见于村旁路边,大都为人工种植。 民国十四年(1925
年),县城东郊设有农林试验场一处,负责育苗,培植树种。民国二十年 (1931年),全县共有
林地一百五十亩。当时,除部分村镇有少量树木外,其余大部分均为“光腚屯”。有的村屯,
以树木多少而命名,如“一棵树”、“双榆树”、“三棵树”等,这是本县林木奇缺的见证,
由此可见一斑。

  在建国以前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土质不良和栽培技术不佳, 林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向有
“年年造林不成林,还是一个光腚屯”之说。1954年开始,党和政府加强了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各区均设立了林业管理部门,林业的发展面貌才有所改观。1981年,为了发展林业,进一步落
实了林权,同时还发放了林木执照,调动了社员和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本年,共造林三万零一
百亩,育苗一万六千八百亩。至1981年为止,全县造林面积共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亩,占全县
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三点八。

  一、农田防护林 自1950年开始,国家鼓励集体和个人营造防护林,防护林的面积因而逐
年增多。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提出在东北三省西部营造防护林后,由省林业勘测队帮助规划
设计,本县于1953年,营造了五条防护林带。林带宽度为三十米,每隔十公里一条。林带结构
分为乔木、亚乔木、灌木三种类型。乔木林带由十二行杨树组成;亚乔木林带,即在杨树两侧
各栽植榆树一行;灌木林带,即在榆树两侧各栽植山杏或笤条一行。这五条林带的具体情况如
下:

  第一条,西北自安民人民公社王家围子北起,东南至五站人民公社太阳庙的哈尔滨市郊区
边界处止。经由明久、向阳,先进、太平、黎明、民主、五站等七个人民公社,全长八十八点
五公里(为纯林带里程)。

  第二条,西北自明久人民公社王木匠屯起,东南至合居人民公社岔宝生产大队东止,全长
为三十八公里(为纯林带里程)。

  第三条,西北自洪河人民公社刘品山屯西起,东南至涝洲人民公社民权生产大队西南止。
经昌五、德昌、五里明人民公社,全长约四十七公里(为纯林带里程)。

  第四条,西北自德昌人民公社刘墨窝棚西北起,东南至四站人民公社克宝生产大队止,全
长为十六公里(为纯林带里程)。

  第五条,西北自宋站人民公社起,东南至四方人民公社康岗生产大队东南止,全长为二十
三公里(为纯林带里程)。

  1961年,根据谁造谁有的造林政策,当年营造防护林四千九百九十三亩。1977年,全县城
乡十余万人开展了植树造林大会战,通过义务劳动,在城郊人民公社和第三良种场等单位的耕
地上营造了一条二十米宽、四千七百五十米长的防护林。到1981年,营造防护林面积约占总林
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六。

  为了保护林带,从1958年开始,对危害林木生长的榆紫金花虫、白树透翅蛾等害虫,开展
了防治工作。

  二、用材林 本县现有用材林的数最很少。一是因为木材来源缺乏,年年造林,年年伐木,
伐育不当的结果;二二是因为大部分地区,土质瘠薄,林木生长速度缓慢,树种比较单一,营
造用材林一向为人们忽视所致。但是,在沿江地带,由于土质适宜,幼树成林较快,因此,营
造用材林的速度比别的地方较快。

   几个年份营造用材林情况



  三、绿化林 民国及伪满期间,村旁道边仅有零星树木可见。县城十字大街两侧,树木株
数较多,计有杨树、榆树二万余棵。县城周围均栽植榆树,既是护城林,又是风景林。民国十
五年(1926年)四月二十一日,县举行植树典礼,在县城内栽植杨树二百五十棵。建国以后,于
1950年开始着手城镇绿化工作。当年,在县城栽植榆树五千棵,昌五栽植榆树一千棵。县城经
绿化后,正阳大街中心植两行灌木树丛,颇具特色(1956年因修建道路伐除)。以后县城每年均
植树绿化,但因土质含盐碱量大,成活甚少。1981年春天,正阳街两侧各栽植柳树两行,成活
率较高,将要成林。乡间道路绿化,年年都在进行,至1981年,乡间道路绿化已达三万四千商。
涝洲、先进、黎明、五里明、民主等人民公社的道路绿化尤为可观。

    1958年至1981年村屯零星植树情况表



  四、经济林 解放前,境内有少数果园,产量甚少,均为白产自销。建国以后,发展了一
批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果园,并于1955年建立了县果树示范场。从1955年到1957年,全县新建
果园三十五处,栽值面积为一千四百二十五亩,栽植果树二百七十株,生产果树苗六万一千一
百株。果树种类为小苹果、梨、李子、杏、灯笼果、草莓、海棠果等。1962年,经过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后,全县共有果园七十二处,共栽植果对十一万四千五百五十株,产果三十多
万公斤。1966年至1975年,为本县果树产果旺盛时期,种植面积及产果数量均明显增多。1979
年,果树面积大为减少,产果数量只是六十年代初期的水平。1979年,除保留当地十余种小苹
果品种外,又从关内引进大苹果等品种进行栽培试验。

   1957至1981年果树面积、产量情况表



  五、薪炭林 民国及伪满时期,因境内地广人稀,薪炭林面积较大,贮存量较多,故农村
烧柴较为充足,很少有专门营造薪炭林之举。建国以后,为了解决农民烧柴问题,始营造薪炭
林。1950年,在五、九两个区的荒原洼地上营造薪炭林二百七十亩,共植苗木四十四万四千五
百株。以后,对营造薪炭林,政府每年均加以提倡。1980年,由于能源紧张,人口渐多,农户
的烧柴明显不足,国家提出实现“一户一亩薪炭林”的号召,当年共营造薪炭林一万三千八百
四十三亩,占当年造林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三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