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林场 苗圃

第三节 林场 苗圃



  

  解放前,林场、苗圃甚少,规模亦小。

  解放后,全县国营林场、苗圃共有六处。此外,社队集体场圃也发展很快。至1981年,在
全县二十五个人民公社中有二二十二个场圃、三百二二十五个生产大队中有一百五十七个苗圃。

  东风林场 1959年建场,位于县城东北约四十五公里处的宣化人民公社境内。建场时,县
人民委员会划给十万亩草原,作为建场植树基地,并定名为东风机械化林场。

  建场初期,有职工三十七名。房屋七十四间,拖拉机八台,机引农具四十台(件),汽车一
辆,发电机一套,植树机八台,土井六眼。1965年,改为护林站,职工人数大为减少。机械设
备全部调出,土地也交给肇东师范学校,做为耕读实验用地。1968年10月,肇东师范学校交回
土地,县在此地成立了“五·七”干校①,至1973年,复改为东风林场。1981年,全场有职工
四十三名。拖拉机二台,手扶拖拉机一台,马车四辆,役畜三十九匹(头),羊二百五十只。主
要任务为营造用材林和培育树苗。

   东风林场1959年至1980年营造林、育苗情况表



   续表



  肇东苗圃 肇东苗圃于1950年建立,原址在县城体育场西南侧,于1956年迁至县城西南郊
结核病防治院南侧。刚建场时有职工五名(其中技术员二名)。房屋五间,土地五百亩,马车一
辆,马四匹,土井三眼。主要任务为培植杨树苗和榆树苗,所培育的树苗均无偿供给各乡栽植。
1952年,对杨树进行了大面积播种,所生产的苗木,全部作为县境西部营造防护林之用。从1975
年开始,对无性繁殖的小×黑杨树进行培育试验。1981年,有职工十五名。砖房十八间,手扶
拖拉机一台,马车两台,马九匹。

肇东苗圃1975年至1981年育苗情况表



  昌五苗圃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月,在县城东门外设农林试验场一处,有职工九名。土
地五十五亩,附设种子交换所和雨量测验台各一处。1952年,仍在原地重建苗圃,定名为昌五
苗圃。刚建立时,有职工十名。土地三百亩,房屋十二间,马车两台,马八匹。当年,共造防
护林四十亩,育苗一百二十亩,生产苗木一百二十万株。所生产的苗木全部无偿拨给各乡作植
树造林用。种树均以杨播为主,树种有榆、榶槭、水曲柳、桦树等。以后诸年,其土地面积、
职工人数均有所增多,已成为本县发展林业的一个基地。1981年,有职工十名。土地四百八十
亩,砖房三十四间,土平房九间,发电机组一套,轮式拖拉机一台,马车两台,马六匹,机电
井四眼。

   昌五苗圃1970年至1981年育苗情况表



  五站苗圃 五站苗圃于1952年建立,当时,有职工两名。土地六百亩,房屋九间,土井八
眼,马车两台,马七匹。当年,育苗二百余亩,生产苗木五百万株。主要树种均为杨树,采用
播种方式生产,其苗木均无偿供给各乡栽植。1979年,将苗圃改为林木种子园,主要培养针叶
树苗木,供应全省栽植。至1981年,有职工十四名。砖瓦结构房屋三十六间,链轨拖拉机一台,
马车三台,役畜九匹(头)。

   五站苗圃1952年至1981年育苗情况表



  江防林场 本场于1972年建场,场址在涝洲人民公社境内。建场时,有职工九名。在拉林
泡和耳朵眼两地共有土地五千七百亩,当年营造用材林五百余亩。1973年,本场经营管理的土
地面积已达十六万二千九百余亩,其中宜林地面积为十六万一千八百四十余亩。还有手扶拖拉
机一台,电动机二台,牲畜十一匹(头),通讯线路和输电线路各五公里。1976年,该场改为江
防林业管理站,后来停止了造林,专门对三千亩用材林地进行管理。

   江防林场1973年至1976年造林育苗情况表



  果树示范繁殖场 本场于1955年建立,位于县城西郊兰肇公路南侧。建场时,有职工三名。
房屋半间,牛一头,花轱辘车一台,土井一眼,土地二百二十五亩。主要任务为培育果树苗,
发展果树。当年营造防护林三十八亩,栽果树苗五点二亩。主要品种为黄太平果、大秋果等。
1966年至1970年,为本场产果兴盛期,正常年景年产果三十余万斤。平均每年上缴利润四万余
元。1971年以来,大部分果树衰老,加之虫害为灾,因此,果树大批枯萎致死。1973年以后,
平均每年死果树一千六百株左右。因果树逐年减少,遂转盈为亏。1981年,本场有职工四十二
名。土地四百五十亩,砖瓦房二一十五间,汽车一辆,链轨拖拉机一台。手扶拖拉机两台,有
二年生果树八十亩,防风林四十亩,生产处于恢复之中。

注:①根据毛泽东的《五·七指示》而创办的锻炼和教育干部的学校。

   1959年至1981年果树示范繁殖场生产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