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利第一节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民国及伪满期间,本县境内很少水利设施,干旱、洪水、内涝相继为害,农业生产及人民
生命财产均没有保障。解放以后,政府重视水利建设事业,至今,县境内水利工程已初具规模。
一、灌溉站
1、涝洲灌溉站 涝洲灌溉站座落在涝洲人民公社松江生产大队境内, 位于县城西南部约
五十五公里处。1958年10月8日动工兴建,为浮船式抽水站,1959年5月21日部分工程投入生产。
1973年,电力浮船式抽水站移建,改为永久性工程,并于1974年完工投产。渠首建成后,其机
器房和操作室面积为一千八百平方米,机器房内安装 64ZLB——50泵三台,总容量为二千四百
千瓦,最高扬程为十米,总抽水流量为24公方/秒。
涝洲灌溉站的配套工程,现有一级干渠一条,横贯涝洲、合居、东发三个人民公社,全长
三十三点九公里,合计土方量为二百万立方米。二级干渠二条,其中托公干渠为二十七点五公
里,经由黎明、民主、太平、城郊四个人民公社,合计土方量为一百五十万立方米;曲乡干渠
为八点三公里,全在五站人民公社境内,合计土方量为十五万立方米。支渠六十八条,全长二
百一十一点一四公里,合计土方量为一百九十五万四千七百立方米。一、二级干渠和支渠,总
长为二百八十一点一公里,总土方量为五百六十万零四千七百立方米。
涝洲灌溉站投产后,有效灌溉面积为十五万亩。松花江处于枯水位时,流量为2000公方/
秒,仍能满足抽水灌溉的需要。
这个灌溉站隶属县水利科。内设灌溉组、政保组、财务组、总务组、工厂组。1981年末,
有职工九十八名,其中行政干部十八名,技术员三名,工人七十七名。
2、复兴灌溉站 复兴灌溉站座落在四站人民公社境内,位于县城西南部约四十五公里处。
1966年兴建,为浮船式抽水站。1969年,扩建成永久性工程。有引水渠一条,长七十米;用水
干渠一条,长七点八公里,支渠十一条,总长为十二点九公里,总土方量为五万四千五百立方
米,设计灌溉面积为九万亩。这个灌溉站,由县、社两级管理。1981年,有职工二十五名,其
中二十四名为社队亦工亦农人员。人员经费由本站发展多种经营的收入中解决,建筑和设备维
修费由县财政补贴。
3、仁合灌溉站 仁合灌溉站座落在西八里人民公社境内,位于县城西南部约六十公里处。
1958年开始兴建。1966年以后,提水动力由柴油机改为电动机,其灌溉面积扩大到四万亩。现
有干渠三条,总长为十八点七公里;支渠三十二条,总长为四十一点三公里,完成总土方为三
十八万四千二百五十立方米。
仁合灌溉站的管理体制为县、社两级管理。1981年,有职工二十九名,其中二十八名为社
队亦工亦农人员。人员经费由本站发展多种经营的收入中解决,建筑与设备维修费由县财政补
贴。
二、水 库
1、平原水库 平原水库座落在黎明人民公社境内,位于县城南部约三十五公里处。 1967
年动工兴建,土坝全长一万三千五百米,坝高三点五米,坝顶宽四米,完成总土方量为四十八
万七千立方米。水库总容量为四千一百四十万立方米。设计泄洪闸一座,未完成,至今效益甚
微。
座落在太平人民公社境内,位于县城西南部约二十二公里处。1967年动工兴建,至1968年,
修筑土坝全长五千五百米,坝高六米,坝顶宽五米,实际完成土方九十四万七千五百立方米。
水库总容量为五千三百三十立方米。设计泄洪闸一座,未建成,至今效益甚微。
除上述两个较大的水库外,还有社、队自建的大唐家、红旗、志强、胜利、利国、榛柴等
六处小水库。
三、堤 坝
1、江堤松花江流经本县南部,江堤全长为六十七公里。 1981年,堤高为五米,宽为四米
至六米。
民国时期,松花江水经常泛滥为害,沿岸无堤可防,农田、人畜时受其害。民国四年(1915
年)三月, 本县周冕等七人和呼兰县宋连甲等五人曾联名向省请修肇东至哈埠大桥段江堤,以
防水患,但终无结果。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曾对西起岔古敖屯,东至贺庆屯长六十二公里
的江堤进行修筑,但修筑的质量低劣,断残不全,难以防洪。
解放初期,每至汛期,松花江水仍继续为害。县政府历年都组织大批人力、物力修筑江堤,
以防水患。1952年至1981年,修筑江堤共用三百二十五万个日工,完成总土方量为二千万零一
千三百七十一立方米。
1953年修堤经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元
历年维修江堤完成土方情况
2、格堤 县境内共修筑格堤二条,一为涝洲至老爷屯 (今四站人民公社境内)格堤,修筑
于1956年,全长为九点八公里;一为姜乃刚 (今西八里人民公社境内)至粮岗(今西八里人民公
社境内)格堤,修筑于1957年,全长为四点九公里。
3、民堤 县内共修筑民堤三条,一为西八里民堤,修筑于 1957年,全长为十四点五公里,
堤顶高度为一百二十三点六米;一为涝洲至合居民堤,修筑于1957年,全长为十六点五公里,
堤顶高度上游为一百二十一点五米,下游为一百二十点九米;一为东发民堤,修筑于1957年,
全长为十三公里,堤顶高度上游为一百二十一点五米,下游为一百二十米。在发生一般江洪时,
民堤可以起到保护堤内大片农田的作用。
1951年至1981年境内松花江汛期水位情况表 单位:米
四、排水站
本县共有七处排水站,主要用于排除内涝,以保护沿江五个人民公社农田不受涝灾。
排水站建设情况表
涝洲堤防排水闸情况
五、肇兰新河
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六月二十日,在满沟站东郊挖排水沟一条。北自青肯泡起,南与呼
兰县对青涝区相接,总长七十三点五公里。伪满时官称排水沟,民称肇东旱河。1966年改称肇
兰新河。解放后,肇兰新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塞,水流不畅,在1945年至1981年之间的1945
年、1948年、1953年、1956年、1957年、1959年、1960年、1963年、1975年、1981年曾十次发
生内涝灾害。1945年 8月,县城二道街以东,特别是肇东旱河两岸一片汪洋,积水面积南北达
十三公里,东西达四公里。1963年,四方山军马场三万余亩耕地被淹没二万亩。十三万亩草原,
受灾八万亩。为此,1964年和1966年,曾两次动工疏浚,情况稍有好转。1975年 7月上旬,暴
雨为灾,一次降雨八十毫米。由五里木至肇东沿河两岸一片汪洋,地面水深约三十公分,河水
流入县城铁东区,部分工厂、民房被淹长达八天之久。同年 8月,县革命委员会向省水利局请
示全面治理肇兰新河,但未获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