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产养殖

第六章 渔业

第一节 水产养殖





  本县南部地区紧靠松花江左岸,沿江地带,地势低洼,大小泡沼较多,适合渔业的发展。

  1949年以后,水产养殖事业纳入了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利用泡沼养鱼,逐渐受到了重视。
1955年,县内有国营渔业养殖场两处,养鱼五十四万尾,年产鱼七十吨,初步发挥了示范作用。
1956年,渔业养殖场发展到七处,同时建立了一处孵化试验场,沿江各区、村还建立了繁殖保
护小组,从此,渔业生产开始走上了由捕到养的道路。1958年,为普遍开展群众性养鱼和增加
繁殖天然鱼源、大力发展渔业生产,确定了“以养鱼为主、以群众为主、以发展数量为主”的
方针,本年养鱼七百万尾,全年养殖产量为一百零四吨。1964年,省水产局派来三名技术干部
帮助养鱼,利用沿江沟泡开辟养鱼水面七千亩,有力地指导了养鱼事业的发展。1972年,养鱼
水面由六千八百八十一亩增加到一万二千五百亩,养鱼由上年三百二十一万尾,发展列四百三
十六万尾。1973年至1977年,东发、合居、胜利(今五里明)三个人民公社渔业生产基地的商品
鱼池大部竣工,全县养鱼点增加到一百二十处,养鱼水面增至二万五千亩,自产鲤鱼花一千三
百万尾,育成鱼种一千零二十万尾,越冬秋片八百八十四万尾,第一次达到了鱼苗自给有余。
1978年,国家水产总局批准本县为商品鱼基地县,为扶持养鱼场、队发展养鱼事业,还发放六
万元渔业贷款,使有条件的场、队基本上都养了鱼。同年,县水产科在大似海养殖场进行了网
箱养鱼的科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网箱养鱼的特点是长得快,质量好,产量高,仅九十六平
方米的三个网箱水面,产鱼一万五千尾,比同等面积的鱼池产量高十倍。到年末,全县养殖产
量为五百吨。1979年,本县三处商品鱼基地的建设,经国家水产总局验收后,有九百零八亩水
面合格,并于5月1日前放水投产。1980年,渔业生产围绕着尽快富起来这个中心,放宽了渔业
政策,全县有一百七十三处养鱼点,其中包产到人的养鱼点有七十处,养鱼水面发展到二万八
千九百一十五亩,放养鱼苗四百九十三万尾。本年,全县五处商品鱼基地的一千八百五十四亩
水面已全部投入生产(其中精养塘水面为七百二十三亩),放养鱼苗四十三万八千尾,生产商品
鱼六十九吨,比1977年增加三十九吨。平均每亩水面产鱼一百百十一斤,比1979年增加八十四
斤。1981年,养鱼点增至二百六十五处,共有养鱼水面三万四千九百一十五亩,放养春片鱼花
五百五十九万六千尾,生产秋片鱼花一千四百八十二万尾。同年秋,因雨量过大,河水猛涨,
大似海鱼种场破堤决口,冲毁鱼池十一个,顺水冲走商品鱼约三万斤,池内一百三十万尾鱼种
全部窜进农田、沟泡之中。本年产鱼达一千二百吨,其中养殖量为七百一十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