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预报和观测

第二节 预报和观测



  

  气象站位于县城西郊,地处东经_125°58′、北纬46°04′线上。观测场海拔高度为一百
四十七点二米,动槽式水银气压海拔高度为一百四十七点八米,观测场面积为六百二十五平方
米。

  建站初期,天气预报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抄收省气象台的天气形势广播,绘制天气图,
然后根据本站积累的气象资料,采用气象要素曲线图、相关法、相似法、趋势法等方法进行分
析后,再通过县有线广播向全县播发天气预报。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所限,天气预报的
准确性较低,1981年,开始用传真机接收天气图,开展了统计预报和数值预报。同时又设立了
绘制气象要素剖面图、真值图的制度,采用了多因子编码法、MDS 预报大风、晴、雨等较为先
进的方法,从而使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由建站初期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提高到百分之六十
至百分之七十。1959年1月1日,开始每日对地面观测四次(1时、7时、13时、19时),观测的项
目主要有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气温、空气温度、土壤温度、降水、
地面状态、蒸发量、积雪深度、积雪密度、日照、地面零厘米地温及地面最低温度等。从 7月
20日开始,每日 7时向省、地气象部门发气象电报一次。同年,8月1日,增加了哈尔滨民航局
预约航空危险预报的任务。是年11月 1日,增加了地面最高温度的观测任务。1960年1月1日,
改每日四次观测为三次(8时,14时、20时)观测。同年 10月,又增加了直管、曲管地温和冻土
观测任务。1962年1月 1日,取消了地面状态观测和能见度观测,同时增加了气压观测。同年3
月6日起,每日向松花江地区气象台定时发三次(8时、14时、20时)气象电报。1963年1月1日,
改每日三次气象电报为二次(8时、14时)气象电报。同年7月 1日,又将每日二次气象电报改为
一次(8时) 气象电报。1964年,因肇东气象站不是农业气象观测重点站,因而停止了农业气象
的观测工作。1971年1月1日,改每日三次观测为四次观测。1974年4月1日,改每天三次航空危
险电报,为每天两次预约航空电报。1980年1月1日,执行新的《地面观测规范》,同时停止了
冻土观测。1981年,除了地面观测任务外,还承担了三个机场的航空电报任务。

  从1959年1月1日开始,除坚持每天通过县办有线广播定时向全县播发天气预报外,还根据
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印发了中、长期天气预报①。

  1981年,气象站与粮库、砖厂、电机厂、保险公司和省化肥库等十余个单位签定了服务合
同,为这些单位的粮食晾晒、生产安排、原材料保管、保险业务的开展,直接提供天气预报,
从而改进了气象服务工作。

注:①包括节气预报、旬月预报、旱涝分析、天气展望、麦播预报、春播预报、麦收预报
和秋收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