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工业
第五编 工业
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肇东分防时起,境内即有少数民办工业,从事生产活动。
这些工业,多为制酒、榨油之类,少数商、工兼营,大部均为一业专营,其产品皆为人民生活
之所必需。至于民间铁、木、皮、制粉等工匠艺人,其活动踪迹则散见于城乡各地,随着季节
的变换,时而增多,时而减少。民国二年(1913年),昌五、兴隆河、向阳堡、乌拉明、四站等
地,有制酒、油坊、制粉所、染色工厂共一百二十二家。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城有监狱工
厂、振兴女子职业工厂各一处,从事印刷、刻字、针织、鞋帽诸业,此为仅有之县营工厂。
伪满时期,工业在官府压榨,同业竞争的情况下挣扎生存,举步艰难,发展缓慢。1945年,
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多数工业户被迫破产停业,仅县城一地,工业企业由康德八年(1941年)
时的一百处,减少到四十八处。
解放初期内,根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政策,私营工业受到了保护,并有所发展。在建
国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内①,据统计,1951年私营工业为五百四十六户,从业人数为一千八百八
十名,有资本金二十二万六千元,全年营业额为一百八十九万四千元。能够年产麻袋五万六千
条,皮革六百平方米,并能加工粮油一千七百吨,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1954年,对私营工业开始进行普查。1957年,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基本结束,私
营工业经过改造后,大部变为合作社性质的厂、社、组,改变了所有制形式,走上了集体化道
路。1958年以后的三年“大跃进”期间,办厂之风盛行,一日可出现新厂数十家之多,曾被誉
为“万厂县”。但这些厂,根基不稳,无生存能力,为时不长,绝大多数均被自然淘汰。1960
年,贯彻执行了“鞍钢宪法”③,出现了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规章制度,干部、
工人、技术员三结合的新局面,推动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发展。1962年,根据“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全县工业进行了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工厂,使其结构日
趋合理,渠道日益畅通。自此,本县工业开始有所稳步发展。1964年,全县所有工厂根据毛泽
东发出的“工业学大庆”④的指示,加强了:企业管理工作。“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虽然
工厂的生产遭到干扰破坏,受到一定损失,但由于绝大多数工人坚守生产岗位,所以工业总产
值仍有所增加。1979年以后,由于经济政策的放宽,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个体工业有所发
展。这些新发展的个体工业,多为修配行业,起到了拾遗补缺,方便群众,活跃市场,发展经
济的作用。
三十二年来,在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的原则指导下,本县一些工厂企业逐渐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企业管理不断完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更新,
年年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从七十年代起,工业的成就即名列全省诸县之首。据1981
年末统计,本县共有三百一十八个工厂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工厂五十个,集体所有制工厂三
十四个,社办工业工厂二百三十四个 (包括城镇工业工厂九个,街道办工厂十二个,其他事业
办工厂六个), 共有职工四万四千二百零九名,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一万三千九百四十名,集
体所有制职工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一名,社队工业职工一万八千六百七十八名。拥有金属切削和
锻压设备二千零四十五台件,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一亿五千零四十六万元。生产品种达二千余种
(列入国家计划的主要产品有九十三种)。其中,乳粉、绣花鞋、扬声器、毛皮制品、玉石雕刻、
卫生香、速冻蔬菜及速冻肉类等产品,除供应本县和省内外需求外,还进入了国际市场,远销
欧美和港澳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本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二
亿零六百九十三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六点二,是建
国初期1949年的一百零一倍。年产品销售收入一亿五千五百五十七万元,向国家缴纳各种税金
一千一百四十万元,工人劳动生产率为七千七百零四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机械、电子、石油、
医药、化工、纺织、缝纫、皮革、森林、建材、食品、文化艺术用品和造纸等行业为主并逐步
转入专业化生产的工业体系。
注:①1950年至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②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
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毛泽东于1960年3月22日,在中共鞍山市委t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上所作的批示中提出的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其内容是:坚持政治挂
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 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④大庆是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的一座油田,是工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毛泽东
在1964年向全国发出号召。向大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