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企业整顿

第二节 企业整顿



  

  1950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地方国营工业进行了整顿。把县城内几家制油、
质米厂合并为油米加工厂,把新生毛业工厂和皮革工厂合并为肇东皮毛厂。在1960年的“大跃
进”浪潮中,由于盲目办厂的结果,使一些工厂处于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的状态,工业的发展
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1961年,根据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对本县地方国营工业进行了调整。其调整的原则是,全面精减多余人员,充实农业生
产第一线;凡在年内原材料解决不了而又继续亏损的工厂,坚决停产或关闭;根据需要与可能,
增加新的人员。在调整中,主要采取“关、停、减、维、转、并、增”的办法进行。通过调整,
将二十四个工厂下放给城镇和农村人民公社管理,地方国营工厂仅保留四十个,职工人数也由
五千八百三十八名减少到三千四百九十七名。1962年,对二十三个非工业系统办的工厂进行了
调整。调整后,维持生产的有十二个工厂,关闭八个工厂,转给手工业系统三个工厂,共精减
职工六百一十四名。

   1962年地方国营非工业企业调整情况表



  1963年,对地方国营工业继续进行调整,先后关闭了化工厂、酒精糠醛厂、蛋粉厂、碳黑
厂、涝洲纸板厂等十三个工厂。同时对纳入省调整方案的发电、乳粉、皮毛、制砖、食品等十
四个工厂分别给予投资、调配设备和充实技术力量,因而,使这些企业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在
此基础上,至1969年,地方国营工业相继生产出机动饲料粉碎机、小型脱谷机、胶轮大车等新
产品。1979 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
“少关停,多并转”的原则,对地方国营工业又作了一次调整。关闭了长期亏损的灯泡厂、城
建制砖厂;对空压机厂、毛纺厂、油漆化工厂、制药厂等分别进行了合并或转产。年末,地方
国营工厂为五十个。19805F,针对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出了“截长线、补短腿、上轻纺,
发展生活日用品”的办工业的指导思想,具体采取了“上、升、转、找”四条措施,对本县工
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针织厂、乳粉厂、制酒厂分别增加了品种和提高了产量。全县九十三
种主要产品中,有五十三种产品比上年有了明显的增长。1981年,进一步对工业结构、产品结
构和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围绕着吃、穿、用、住做文章,大力发展糖、乳、酒、毛、皮、麻、
服(装)、家(具)、建(材)等产品的生产。同时采取“并、转、联、挖”的办法对地方国营工业
作进一步调整。此外,还组成了一个公司 (毛纺厂和上海芦湾区服装公司联合成立了东沪毛织
品服装公司)、一个总厂(针织总厂)、三个经济联合体(乳粉厂和省轻工业局食品处联合、钢窗
厂与省金属材料公司联合、糖厂与上海芦湾区食品公司联合)。 通过调整,使一些企业在求生
存,争发展的日子里站稳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