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工业生产

第三节 工业生产



  

  1945年解放初期,除接收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肇东电灯公司、申通号油坊及满蒙米厂等三
家工业外,本县别无其它国营企业。这几家企业,设备简陋,产量低微,而且行业不全,故县
内需要的工业用品及人民生活用品几乎全部从外地购入。1951年,县内有制酒、油米、皮毛、
建材、印刷、发电、造纸等七个工厂,地方工业始初具规模。

   1951年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1952年,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新建了木工厂和农具修造厂。1953年,县又组建了六
个生产自救性质的军属食品、被服及编织厂,同时又组建了一个土特公司糕点厂。1956年,国
家又投资新建了乳粉厂。年末,全县地方国营工厂增加到二十一个。本年,其产品增加了乳粉、
炼乳、皮鞋、糖果、铁锅等新品种,地方国营工业有了一个飞跃。1958年“大跃进”期间,在
“工业农业并举”的方针指导下,根据“三就四为”①的方针和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先土后
洋,土洋结合的原则,很快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全民性地大办工业的热潮。据年末统计,全县
办起各种类型工厂达一千二百零三个,几乎遍及城乡各地。1959年,办厂余热未息,新办工厂
仍在不断涌现。这些新办工厂由于一哄而起。材料无来源,产品无销路,大都为时不长,被自
然所淘汰。

   大跃进期间(1953年至1960年)新办地方国营(主要)工厂一览表 单位:人、千元


    续表



  1960年,经过贯彻与推行“鞍钢宪法”,推进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工业
生产。1962 年,本县地方国营工业经过调整之后,恢复了生机,并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 至
1966年,全县有地方国营工业二十七个,完成工业总产值一千七百一十二万三千元。在“文化
大革命”期间,本县工业生产虽然遭到干扰和破坏,但是,由于工人坚守岗位,坚持生产,产
品、产量、产值均有所增加,譬如,水泵、变压器、水泥、水泥电柱、扬声器、磷肥、灯泡、
毛呢、腈纶衣裤、中西成药等新产品,均在此期间内相继问世。1977年至1979年,“工业学大
庆”运动形成了高潮,本县相继出现了一批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典型。1980年至1981年,由于加
强了经营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红梅牌淡奶粉被国家评为优质产品;雄狮牌革面剪绒坦克帽、
肇东特酿大曲酒被省评为优质产品;龙江牌YD—1037扬声器创省内名牌;草兔皮方子被国家评
为一类产品;乳粉溶解度搅拌器达到了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注:①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谓之“三就”。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城市人民生
活服务。为工业建设服务,为出口服务。谓之“四为”。

   历年地方国营工业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