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社队工业

第三章 社队工业




  1957年以前,有极少数社队根据季节需要,开办粉坊、豆窗坊,进行短暂生产。除此之外,
社队别无其他工业。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高指标、高速度和小型为主、遍地开花的要求
下,提出五年内地方工业总产值要超过同期农业总产值一倍以上。从此,社社队队掀起了办工
厂的热潮。有的人民公社一天办工厂五十三个,有的人民公社一年办工厂竟达四千一百一十个。
1959年,社队新办的工厂仍在不断涌现,太平人民公社一天就办起九十八个化工厂,民主和胜
利人民公社各在五天内分别办起六十五个和九十一个工厂,都曾作为经验在县内进行传播和推
广。昌五人民公社杏山管理区①也把家家打格布②,家家淋灰水③,家家托砖坯,家家纳鞋底
做为队队有工业、户户是车间的经验广为传播。1961年,根据省委“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业一
般应当停办”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县的具体情况,对社办工业开始进行整顿。整顿后,全县
二十四个人民公社的联合厂关闭了十八个,精减人员二千一百一十九名。1962年末,全县社办
工业只保留六个工厂。1963年,本着保农业生产和保市场供应的原则,对农村人民公社工业采
取了“关、放、转、交、留”的办法进行了调整。通过调整,全县除保留肇东镇人民公社机械
厂外,其余一律停办。1970年,省下发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多快好省地发展县、社、
队工业”的通知后,要求在社队工业中也要建立小而全的工业体系,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正
在进行当中,此举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1972年,为了指导社队工业的发展,在第二工业科内
设立了农村工作指导股。1975年,县组成社队企业会战指挥部后,社队工业发展到二十六处,
实现工业总产值七百三十六万元。1976年末,根据“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的指示,撤销
了社队企业会战指挥部,成立了人民公社企业科。从生产设备、技术力量诸方面均相应采取了
一些措施,至年末,社办工厂已发展到一百三十五个,职工人数达六千三百六十一名,完成工
业总产值二千零三十七万元。1977年,将人民公社企业科合并到第二工业科。1978年夏,又从
第二工业科分出来,成立第三工业科。本年,社办工业已发展到一百六十二个。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社队工业的发展,于1979年 4月又将管理机构改为社队企业局。本年,
社队工业出现了一片兴旺的景象,种植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
发展,被省评为社队企业先进县,列为全省之首。1930年,对社队企业再次作了调整。一方面
压缩了基本建设和行政开支,一方面采取了 “一转三上”④ 的措施,从而使社队工业补上了
“五个短腿”⑤。1981年,社队工业的发展更为可观。本年共有社队工厂二百一十六个,拥有
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八百一十二台 (其中各种机床三百四十一台,台钻一百五十一台,砂
轮机及抛光机一百三十七台,简易机床四十五台,锻压设备九十九台,简易锻压设备三十九台),
主要专用设备三百七十六台 (其中发电机组二十五台,织布机四台,造纸蒸煮器一台,造纸机
一台,碾米、磨面、榨油机一百七十四台,电、汽焊机一百七十一台), 载重汽车和轮式拖拉
机二百三十三台,蒸汽锅炉总吨位为四十九吨。主要产品四十余种,其中年产铁制农具十六万
三千六百件,木制家具十四万件,车马挽具七万二千件,机动脱粒机八十九台,农机配件四万
三千件,油漆三百二十六吨,油毡低四千卷,白酒四百六十四吨,食用植物油六百七十五吨,
加工各种服装五十五万件,铁瓦、皮革加工、米面加工、机制纸板、草柳编织、工艺美术品等
也都超额完成了计划。先后还有速冻肉类和亚麻纤维等产品出口于日本、西德等国和香港等地
区。本年,从业工人一万八千六百七十八名,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五千九百五十二万元。

  注:①1961年4月24日全县均改称为生产大队。

   ②用浆糊把几层洗净的旧布粘在一起晒干,称“格布”,做布鞋用。

   ③即把草木灰装进容器内,倒入净水,进行过滤。

   ④“一转”即根据市场需要转,“三上”即一上农事企业,二上建材企业,三上轻工
产品。

   ⑤五个短腿指种植业、大队企业、综合发展、联办企业和企业管理。

   1980年至1981年社队工业总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工厂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