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个体工业 本县个体工业的出现,由来已久。据有稽可考,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境内即有人开
办工厂,从事工业生产活动。这些工厂,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求生存竞争中,大都经历了一个
兴衰存亡的过程。
清末(1909年至1910年)境内油坊情况表 单位:斤、元、块
民国时期,私人办厂数有所增加,生产项目也有所增多。
民国三年(1914年)酒类工厂情况表
民国六年(1917年),全县有油坊四处,烧锅①十五处,五金制造业十三处,制粉所②一处,
木器和大车制造业八处。
民国六年(1917年)工业户数及产品情况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本军队侵入本县,致使多数工业户相继破产。至伪满康德元年
(1934年),仅剩油坊、染坊、铁匠炉和木匠铺等七处从事工业生产。
康德元年(1934年)工厂情况表
康德八年(1941年),全县工业户为一百三十三处,其中肇东街有一百处,昌五街十九处,
宋站街十四处。康德十二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县城工业户又减少到四十八处。
1949年,本县个体工业发展较快。据年末统计,县内有手工作坊和流动个体工匠六百四十
八户,从业人员一千八百六十名。主要生产铁木农具、家(炊)具、车马挽具、小五金制品、针
织品、食品等产品以及服装加工等,当年完成产值八十九万八千元。1950年,个体工业户为六
百六十二户,从业人员达到一千八百八十名,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二十万零七千元,比上年增
长百分之三十五。1954年,县委根据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组织有关部门对
全县个体手工业者进行了普查。普查结果,全县手工业共育三十三个自然行业,一千二百三十
六户(包括个体流动手工业人员),从业人员二千零七名,年完成总产值二百七十三万六千四百
元。
1954年个体手工业基本情况汇总表 单位:百万元
1955年,县委制定了个体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有四百零二户个体
手工业者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占个体工业户的百分之四十九点七。1957年,对个体工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结束。本年春,全县仅剩下五十二户(一百零七人),因不便组织而没有参加手工
业的合作组织。
1933年至1935年,由于社办工业大部关闭,原先参加到社办工业里来的个体工业户又分化
出去自谋职业。据1965年年末统计,全县共有个体工业户二百一十户 (其中修理业一百一十五
户,小手工业六十户,小食品加工业三十五户),在城乡各地从事工业活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个体工业户被视为孳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受到批判。到1966年末,
全县仅剩个体工业三十四户 (其中修鞋五户、锯锅二户、薄铁修理五户、服装加工五户、开水
馆十二户、其他五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经济政策的放宽,个体工业又获得了新生。自1979年至1980
年,本县个体工业户已经发展到七十四户。1981年,个体工业的行业越来越多,服务的项目也
越来越广泛。年末统计,个体工业已经发展到一百一十五户 (其中修鞋行业十五户,修理自行
车、机动车和电器等行业三十四户,制腊、制瓶盖、工艺美术品等行业十八户,刻字、服装加
工、薄铁、小烘炉、家具制造等行业四十八户),比“文化大革命”时期增长了一倍以上。
注:①烧锅即制酒作坊。
②用马铃薯淀粉,制作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