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章 主要工厂简介

第五章 主要工厂简介




  建于1970年,厂址座落在县城北八道街两侧,厂区占地面积六万三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
积一万二千平方米。国家历年投资五百四十一万元。

  肇东毛纺厂系由皮毛厂分出的长毛绒车间组建而成,有职工六十四名。初期由省主管部门
拨款三十三万三千元,开始建设厂房,并购置了十台长毛绒织机,于本年投入生产。但由于原
料紧张,又无前纺设备,因而产量低、质量差,年末仅生产长毛绒一百二十米,完成工业总产
值一万元。1971年,主厂房竣工,开始研制人造毛皮,并自行设计制造一台人造毛皮机,用购
进的毛条进行试车,年末生产人造毛皮四百米。1976年,职工增加到一百四十四名,年产人造
毛皮二十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三百六十万元,实现利润六十二万八千元。1978年6 月,因产
品滞销而停产。本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八十七万三千元,亏损十五万元。1979年,由省主管部门
投资六十万元,开始转产安装第一个 960锭粗纺毛呢生产线,当年没有产品,年末亏损五万八
千元。1980年,国家又投资一百零五万元, 960锭粗纺毛呢生产线大部分设备安装就绪,试车
一次成功。年末,共生产三种毛呢(制服呢、海军呢、大衣呢)五万七千米,一等品率达百分之
四十八,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三十八万元,盈利一万元。同年,第二个 960锭的锯齿形厂房竣
工。

  1981年,职工达一千四百一十三名,拥有梳棉机、染色机等专用和通用设备一百四十二台,
年产毛呢二十二万二千米。本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六百零九万元,实现利润二十一万元,向国
家缴纳税利三十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针织厂

  建于1970年 6月,厂址座落在县城内正阳大街南十道街口。厂区占地面积为一万三千平方
米,建筑面积为七千七百一十四平方米。

  建厂初期,县拨款两万元,全厂三十一名职工自己动手,利用三个月时间,建成土木结构
厂房四十间。10月投入生产后,当年生产棉毛衫、裤六千四百九十二件,完成工业总产值二万
六千元。1971年,县投资六万五千元,扩建了四百平方米的染整车间,于1972年 9月竣工投产,
完善了从织到染、从裁剪到加工缝制的一整套工艺,结束了染整靠去哈尔滨市求援的被动局面。
1974年,开始生产腈纶衣裤,年产量达二十二万五千五百一十九件,完成工业总产值六十万元。
1978年,利用边角料,生产了儿童衣裤,颇受消费者欢迎。同年,购置十四台专用设备,扩建
了漂白车间,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1980年,在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大上轻纺产品的同时,
县政府决定组建针织总厂,开始生产各种颜色的绣花腈纶绒衣裤,为针织行业增加了花色品种。
本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包括分厂)四百三十二万元,盈利十一万五千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九千
二百八十五元。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厂积累日渐增多,于1981年,把土木结构的厂房拆
除翻新扩建为砖瓦结构厂房,并建筑三层楼房一栋,使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年末全厂有职工五
百八十七名(包括集体所有制职工)。有大小针织主机四十九台。各种针织专用设备三十四台,
通用机械设备八台,生产用锅炉二台(总吨位为八吨),深井四眼,水塔一座。本年,共生产腈
纶针织品一百四十五万六千件,完成工业总产值四百七十三万元,销售收入达四百九十四万元,
实现利润十七万元,上缴税利五十一万元。

   肇东服装厂

  肇东服装厂于1968年由几家军属被服加工生产合作社合并而成,厂址座落在县城北一道街
西侧。厂区面积为四千零二十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一千八百五十六平方米。

  建厂初期,主要承担军服加工,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二百零一万元。1970年,有职工三百二
十九名,靠承揽加工维持生产,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八十万零三千元。1971年至1973年,工
厂承担了县百货批发站的单、棉服装加工任务,还生产一些自销产品,年平均产量达二十七万
件,完成工业总产值二百万元左右。1978年,职工增加到三百七十九名,年产量提高到五十二
万二千件。1980年,年加工各种服装五十四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五百二十五万元,盈利十二
万元。肇东服装厂生产的远航牌男衬衣在东北三省同行业检查评比中被评为第三名。同年,被
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并出席了国家轻工部召开的工业学大庆会议。1981年,全厂共有职工四
百五十九名(其中技术人员四名)。有七个生产车间和两个门市部,拥有专用和通用设备二百七
十八台(件),基本上实现了服装加工机械化。本年加工服装(包括高档服装)二十五万七千件,
完成工业总产值四百零七万元,销售收入一百六十六万元,实现利润三万元,上缴税金八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乳粉厂

  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公私合营康宁奶品厂,原有职工,一百三十名。现厂址座落在县城
北一道街西侧,厂区面积三万六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二万九千平方米。

  1956年,国家投资三万六千元,修建了厂房,建立了露天一号喷雾塔,当年产奶粉三十七
吨,奶粉合格率达百分之七十左右。1961年,自行设计安装了二号喷雾塔。1962年,为提高产
品质量,安装了一台盘管式鲜奶蒸发罐和一台巴氏杀菌器。年产乳粉二百吨左右。1963年,进
行了技术改造后,铁盒包装的奶粉进入了国际市场。1964年,一号喷雾塔改换不绣钢内壁后,
提高了成品合格率,年产乳制品六百六十四吨。1974年,安装了管式单效蒸发罐、管式杀菌器,
开始连续作业,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本年,还增加了饴糖和冷饮等新产品。1979年,被省命
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生产的万寿山牌全脂甜奶粉,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国家部颁标准,
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本年,有职工七百五十六名。拥有各种专业和通用设备二百一十四台,年
产乳制品一千二百六十九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七百二十三万元,销售总收入为八百四十六万
元,实现利润三十七万元,上缴税利一百二十五万元。同年,国家投资四百八十九万元,扩建
了日处理百吨鲜奶的制粉车间,预计1984年可正式投入生产。

   地方国营肇东制酒厂

  位于县城铁路东侧,厂区面积三万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平方米。

  肇东制酒厂原址在五站,系资本家经营的酒厂。1945年解放后,由国家接收并改名为五站
酒厂。当时,隶属于松江省工业厅企业管理局。1947年,划归嫩江省“三肇办事处”管理。1949
年,划归县企业公司领导,年产白酒一百八十七吨。1952年,由五站迁入县城南四道街建厂生
产,更名为肇东制酒厂。1957年由国家投资安装了 50马力锅炉、50KVA变压器各一台,年产白
酒三百九十一吨。1970年,增加了啤酒车间。1971年,年产啤酒五百吨。后因产量低、质量次,
加之缺少生产原料,于1975年停产。1972年,生产瓶装大众白酒。1975年曲酒试产成功,并投
入了常年生产,填补了绥化地区酒类的一项空白。1976年,利用曲酒的下角料试制成功工艺酒,
当年生产工艺酒七十吨,曲酒三百吨。1980生,生产的“特酿大曲”和“龙江液”两种瓶酒,
被省评为名牌产品。1981年,全厂有白酒、曲酒、瓶酒、机修、半成品、锅炉等六个车间,有
职工四百二十七名(包括集体所有制职工),拥有固定资产原值二百零二万元,年产各种酒共一
千七百九十吨,完成工业总产值四百二十五万元,销售收入总额达四百六十一万元,实现利润
三十万元,向国家缴纳税利一百二十四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印刷厂

  位于县城正阳大街二道街南侧,厂区面积为八千三百零六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五千五
百平方米,共有职工三百四十六名。原厂址在县城内北三道街,于1949年 2月建厂,当时有十
二名职工,土平房五间,主要印刷设备是一台手摇八页铅印机和一台手压四开裁纸刀,能印刷
一些简单的表格、票证及学生作业本。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四千元,盈利两千元。

  1950年 3月,该厂迁入现址。1957年,铅印工艺设备全部配套,已能印制各种帐簿。1958
年,开始增加胶印工艺。1962年,在胶印工艺全部配套的基础上,增加了彩印商标、连环画、
宣传画等十三种新产品。1968年,已经能印制《毛泽东选集》和人物像。1970年,干印工艺开
始投产,到1978年,已经能印刷四色直挂照像制板彩色挂历,质量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1979
年,设计的“什锦水果”和“百花卫生香”商标获得省轻工局包装装璜设计优质产品奖。1980
年,干印工艺全部配套,从此肇东印刷厂有了铅印、胶印、干印三种主要印刷工艺设备和力量。
同年,印制的“万紫千红线香盒”和“百花盘香盒”获得省轻工局包装装璜设计优秀作品奖。
同年被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已经形成了拣排、铅印、设计、照像、胶印、干印一整
套印刷工艺技术,成为能够承揽加工各类产品的综合性印刷厂。同年,印制的“醇香白酒”和
“新年如意”、“恭贺新禧”、“祝您长寿”四套商标以及“飞龙鞋油盒”均获得了省轻工局
包装装璜印刷优质产品奖。肇东印刷厂现有技术室、设计室各一处,大型机械印刷设备五十台,
固定资产原值一百五十二万元。本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三十三万元,年销售收入位一百四十
三万元,盈利十四万元,向国家缴纳税利二十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皮毛厂

  建于1947年,厂址座落在县城北八道街西侧,厂区面积为三万二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一万一千平方米。

  肇东皮毛厂原系私人开办的工厂,经政府接收后,更名为肇东第一皮革工厂。1950年与新
生毛业工厂合并后,更名为肇东皮毛厂。初期,主要产品为车马挽具、靰鞡鞋及毡袜等,年总
产值为二、三十万元左右。全系手工操作。1952年,开始生产底革、面革、布鞋、皮鞋等项产
品。1954年,开始试制羊剪绒皮帽子,并于1958年开始大量生产。1969年,开始自制生产设备,
其制造的剪毛机、烫毛机,经鉴定后,质量符合国家部颁标准。1970年,酶制剂——糖化酶试
验成功,为提高鞣制皮张的质量,提供了保证。1972年,生产的剪毛机、烫毛机、去肉机、削
匀机、磨刀机等皮毛机械产品纳入了国家计划,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81年,全厂职工为六
百六十九名(其中技术人员十九名)。下设七个车间和一个毛皮机械研究所。拥有专用设备一百
三十八台,通用设备八十四台。本年,共生产羊剪绒帽子十四万五千四百六十六顶,美术毛皮
四万张,鞣制羊皮二十万张,出口皮方子五千条,出口高档皮大衣一千件,还生产各种毛皮机
器一百二十三台。其所生产的雄狮牌剪绒帽子被省评为名牌产品,年末,共完成工业总产值四
百六十三万元,实现利润十六万元,向国家缴纳税利四十九万元。


   肇东塑料厂

  厂址座落于县城西北部的兰肇公路北侧,厂区面积为二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五千二
百平方米。

  肇东塑料厂原是制镜厂的一个车间,1958年分出后成立了塑料厂。当时厂址在正阳六道街
路南,有职工十一名,厂房四间,手搬压力机一台。主要生产塑料扭扣、塑料小勺,年产量一
吨左右。1962年,职工增加到十八名,产品产量达到十五吨。同年,新增聚氯乙烯鞋底和聚乙
烯食品包装袋两个新产品。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二十万元。1966年,职工增加到四十五名,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四万元。本年大量生产了毛泽东语录封面和毛泽东像章,年完成工业总产
值十万零二千元。1973年,工厂迁到现址,职工增加到一百四十名。主要产品是聚氯乙烯鞋底
及各种包装袋,年产量达二百吨,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九十万零二千元。1974年 2月,工厂发
生火灾,烧毁厂房三百九十平方米,设备十一台,损失十一万元。灾后迅速恢复了生产。1975
年,开始生产聚氯乙烯薄膜、聚乙烯薄膜和奶粉包装袋。年产量达到二百五十四吨,完成工业
总产值一百四十三万元。1979年,试制成功的农用聚乙烯输水管(小白龙)及塑料阀门颇受农村
社员欢迎。本年,被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有职工三百六十五名(其中技术人员五名)。
拥有各种专用和通用设备七十三台。本年,年产聚乙烯农用薄膜、彩印包装袋、聚乙烯管、包
糖纸等产品七百八十五吨,完成工业总产值三百四十一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二百六十五万元,
实现利润十五万元,缴纳各种税金十七万元。


   肇东石油化工

  建于1955年,厂名为油脂化学厂,厂址座落在县城北六道街。1959年,迁到县城铁东区兰
肇公路北侧后,改名为跃进石油厂。厂区面积六万一千八百一十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五千
九百七十五平方米。

  初建厂时,只能处理废油和用土法生产润滑脂、雪花膏和蜡烛等产品。1962年,改名为石
油厂,有职工二百名。开始提炼原油 (分馏出机油、汽缸油、锭子油、柴油、煤油、石蜡等产
品),年处理原油二百四十吨。1965年2月,工厂遭受火灾后,全厂职工减少到七十四名,靠处
理废油和生产润滑脂维持生产,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三十二万四千元。1966年,厂名改为石油化
工厂,年产润滑脂二百二十七吨,并开始生产三乙醇胺和工业凡士林两个产品,年完成工业总
产值五十万零四千元,盈利三万七千元。1970年,主要产品润滑脂纳入国家计划,并且试产医
用凡士林和7005防锈油。1973年以来,国家共投资一百零四万元,购置安装了全套生产苯乙烯
设备,但因生产原料奇缺,于1979年停建。1980年,该厂被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全
厂有职工二百六十名,拥有各种专业和通用设备一百二十台,年产润滑脂一千五百六十九吨,
凡士林二百四十四吨,7005防锈油三百四十八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五百零一万元,销售总收
入三百八十七万元,实现利润三十九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三十五万元。本年生产的 3#钙基
润滑脂被省评为优质产品。


   地方国营肇东磷肥厂

  建于1969年12月,厂址位于县城铁东区兰肇公路北侧,厂区面积为八万三千平方米,其中
建筑面积为八千二百九十九平方米,是本县政策性亏损①企业。

  建厂初期,有职工十四名,在露天作业、设备极为简陋的情况下,用磷矿石做原料试制成
功了散状磷肥一一普通过磷酸钙。1970年,省轻化工业局投资三十七万二千元和县拨款三万九
千元及自筹资金二十九万三千元,建成了年产五千吨磷肥车间和年产一千吨的硫酸车间。当年
生产磷肥八百一十六吨,硫酸四十六吨,创产值九万元,亏损六万三千元。1973年,产品畅销,
供不应求。为满足用户需要,扩建了磷肥车间,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吨。并对硫酸车间进行了技
术改造,将矿石炉生产改为沸腾炉生产,使硫酸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五千吨。本年,生产磷肥
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五吨,硫酸一千七百零五吨,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一十二万八千元,实现利
润二十万零五千元。1974年,又扩大了经营项目,建立了空气分离车间,年生产氧气二十一万
六千立方米,基本满足了本县气焊用氧的需要。1979年,对磷肥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年生
产能力提高到一万五千吨;同时又改造了沸腾炉,使硫酸年产量提高到七千五百吨。完成工业
总产值一百一十一万元,亏损三十三万元。1980年,研制成功颗粒过磷酸钙,本产品为省内首
创,省化工局推广了此项新工艺。同年 3月,自行设计改造了磷肥车间,当年生产颗粒磷肥一
千二百四十吨,硫酸二千四百八十六吨,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四十五万元,亏损十八万元。1981
年,全厂有职工二百九十五名,拥有各种机械设备五十七台,铁路专用线一条。本年共生产磷
肥九千一百三十吨,硫酸二千一百九十五吨。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二十五万元,销售收入达五
十万元,上缴税金二万元,亏损六万元。

  注:①其所生产的磷肥.全部用于农业生产,按照政策,允许其出现亏损。


   地方国营肇东染料化工厂

  建于1970年,厂址座落在县城铁东区,厂区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七千五百平
方米。国家历年共投资三百八十五万元。

  染料化工厂前身是家属弹棉厂,1970年经改建后为肇东第二化工厂,厂址在县城南四道街
西侧,当时有职工三十余名,利用原厂房做车间,改革了旧有设备,开始试制生产丙烯腈纤维
圾炸药、雷管等产品。 年底职工增加到二百五十名,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四十九万五千元。
1972年,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迁入现址。1973年,有职工二百三十名,开始试制生产对甲苯胺。
1974年正式投入生产,年产对甲苯胺三十五吨,炸药二十五吨。1975年,停止了炸药的生产,
由国家投资一百二十六万元,转产生产 CLT酸。厂名更改为染料化工厂。本年,还增添了硝化
锅、氯化塔、制冷压缩机、空气压缩机等十一台主要生产设备。1976年,年产 CLT酸十四吨,
对甲苯胺一百六十九吨,充电酸二百四十一吨,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三十四万九千元。1979年,
有职工二百五十六名。本年,试产红色基GL新产品成功。年产红色基GL十五吨。1980年,国家
投资四十万元,改革了 CLT酸的生产工艺,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二百零四万元。1981年,职工达
四百六十三名,已有大红、对甲苯胺、红色基G1等五个主要生产车间,拥有各种主要专用设备
十一台。本年,年产CLT酸六十吨,对甲苯胺三百五十吨,红色基 GL二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二百二十九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玻璃厂

  建于1958年,位于县城正阳大街九道街,厂区面积为四万六千三百五十平方米,其中建筑
面积为六千二百平方米。

  肇东玻璃厂前身是县皮毛厂的一个车问,1958年分出,当时有二十二名职工。设备只有熔
化碎玻璃用的一个圆炉,年产酱油瓶子五万零九百个,完成工业总产值十万零一千元,实现利
润一万一千元。1962年,改名为松花江玻璃仪器厂。主要产品为玻璃仪器、机制罐头瓶以及灯
罩等,年产量一百五十万个。1965年,职工发展到一百三十七名。开始生产压花玻璃(不透明),
年产四万一千标准箱,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三十六万三千元。1968年,国家投资六十六万元,
新建单机垂直引上平板玻璃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八万标准箱,1969年,建成投产,1971年,
因单机窑厂房和机械设备不配套而停产。停产后,国家又投资四百七十五万元开始筹建三机窑。
1975年 7月建成投产,产量由原来的五万标准箱提高到十万标准箱。1978年,职工增加到八百
名。年产量达到十万零九千八百七十五标准箱。1981年,职工增加到八百九十名。拥有固定资
产原值八百六一十万元,主要设备有三机熔炉一座、平拉熔炉一座、三台引上机、一套平拉机、
二台柴油机组、一百台电动机、二台变压器和一条铁路专用线。本年,三机窑玻璃车间和平拉
玻璃车间共生产玻璃十八万九千四百六十六标准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二百一十八万元,销售
收入五百七十八万元。实现销售利润十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八十七万元。


   肇东广播器材厂

  建于1968年,厂址座落在县城正阳七道街南侧,厂区面积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
积为六千三百平方米。

  建厂初期,在全厂一百二十名职工中,仅有一名技术人员。当时只能生产 2×275W扩大机
和线路变压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四十五万九千元。1969年,厂名更改为卫东广播器材厂,有
职工三百一十名。1972年至1975年,研制成功 1KW中波发射机、电影还音机等新产品,其中12
路广播调制机填补了国家空白。1979年,年产 CT15VA广播调制机5部,CT12VA广播调制机10部。
1980年,生产CT12VA广播调制机备板和乳粉溶解度搅拌器,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本年生产的
CT15VA广播调制机获国家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乳粉溶解度搅拌器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同年被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全厂有职工三百四十名 (其中工程师四名、助理工程师
十一名、技术员二十名)。 拥有固定资产一百一十一万元。有专用设备和通用机械设备三十六
台,电子测试仪器二百五十二台。工厂现有机加、烤漆、机箱、无线电总装等八个主要生产车
间和一个电子技术研究所,已经能生产四十多种电子产品。本年,除正常生产广播调制机外,
还生产了六百五十台洗衣机和各种电控柜等产品,年工业总产值为一百四十四万元,销售总收
入达一百五十七万元,实现利润二十五万元,为国家上缴税利二十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电声器材厂

  建于1970年,厂址座落在县城北六道街东侧,厂区面积为四千零五十六平方米,其中建筑
面积为四千二百平方米。国家历年投资总额为二百三十六万一千元。是全省目前唯一的为收音
机、电视机、录音机、电唱机、电影机等配套生产扬声器的专业工厂。

  建厂初期,有职工二百一十七名,利用原造纸社的旧厂房开始生产家庭用0.5W舌簧式广播
扬声器,大部分工序为手工操作。年产扬声器十五万只,完成工业总产值四十六万四千元。1971
年生产范围及产品规格有所扩大,增加了HD12.5W高音扬声器和为该产品配套用的30A线路变压
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1973年,扩建厂房后,开始试产YD10——12B纸盒扬声器和25VA线路
变压器。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五十四万四千元。1974 年,开始试制大口径电影放映机所需用的
YZ40—3 型组合扬声器。1976年末,产品增至六种,年产量达到三十万只,完成工业总产值九
十万元,实现利润三万元。1977年,该厂生产的 YZ40——3型组合扬声器,在省电子产品鉴定
会上,受到好评,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同年,扩建三层楼厂房二千八百一十八平方米。1979
年,调整了领导班子,使企业扭亏为盈,《黑龙江日报》以 《四个大学生救活了一个独生子》
为题,作了报导。本年,增加了 φ100、φ165的大口径扬声器的试制任务。1981年,全厂有
职工二百八十二名。厂内设有成装、电镀、模具、纸盒、冲压、整机等六个主要生产车间,有
各种专用和通用机械设备二十台。本年,生产扬声器五十六万五千只,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五
十二万元,销售总收入达一百二十九万元,上缴税金六万元。同年“龙江牌” YD1——1302型
电动式纸盒扬声器,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地方国营肇东电线厂

  建于1968年,厂址座落在县城南四道街东侧,厂区面积三万八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六
千平方米。国家历年投资八十五万五千元。

  肇东电线厂原名为工农电线厂,由原麻绳社十多名职工利用十万元自有资金自力更生筹建
而成。1969年 9月投产时,仅有土平房三百平方米,拔丝机五台,绞线机一台,年产裸铝线四
十二吨,但产量低、质量差。经过整顿,质量有所好转。同年更名为地方国营肇东电线厂。1970
年,除扩大裸铝线生产能力外,还自制一台φ45塑料挤出机,开始生产铝芯、铜芯塑料线。同
年 8月,试制成功氧化膜铝线。此项以铝代铜产品为东北三省之首创,但生产三个月,即因产
品滞销而停产。1971年,移地建厂后,露天轧铝试车成功。1973年,橡皮布电线投入生产。1974
年试产了铜芯铝胶线。1977年,县政府组织了全县熔铜大会战,由于对市场情报预测不准,原
料铜供应不足,只生产一年即行停产。1979年,在企业调整中,被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列为定
点生产厂。除正常生产裸铝线、布电线及铁芯通讯线外,还增加了潜水电机绕组线、聚乙烯绝
缘线、聚氯乙烯护套铁芯通讯线等新产品。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七百零一万元,转亏为盈,
实现利润二万元。1981年,全厂职工二百九十八名(包活集体所有制工人在内),有熔炉、轧铝、
裸铝线、布电线、塑料线等五个主要生产车间和三个附属班组,有专用和通用设备二十五台(件)。
本年,生产裸铝线一千四百零四吨,铝板加工一百三十五吨,铝芯线七十七吨,塑料线一百七
十三公里。橡皮布电线一千六百八十八公里。完成工业总产值五百五十二万元,销售收入二百
二十八万元,上缴税金四十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空气压缩机厂

  建于1977年,厂址座落在县城南四道街西侧,厂区面积为一万六千四百平方米,其中建筑
面积四千二百五十八平方米。

  建厂初期,全厂有六十一名职工,拥有固定资产(原值)一百零五万六千元及各种专用、通
用设备二十七台。当年生产2V——6/8固定式空气压缩机一百一十五台,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
四十九万七千元,盈利三十万零一千元。1978年,先后购置了曲轴磨床、立式铣床、C620车床、
C630车床等设备,解决了生产空气压缩机曲轴靠外援的关键问题。年末,生产2V——6/8空气
压缩机一百二十五台。1979年,产品滞销,年销售空气压缩机四十台,当年亏损三万一千元。
1980年,转产生产空腹钢窗,年末生产空腹钢窗二万四千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八十万元,
扭转了亏损局面。1981年,全厂有职工二百七十一名,拥有各种专用和通用设备四十一台。本
年,生产空腹钢窗八万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六十九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水泵厂

  建于1966年,厂址座落在县城南四道街路东,厂区面积为二万六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六千二百平方米。是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水泵配件定点生产厂。

  建厂初期,仅有土平房一栋,职工九名,设备极为简陋。1967年,开始生产3BA——9型单
级离心泵,到1968年末共生产一千零一台,创产值四十八万七千元。1969年,开始生产工业泵,
并为全国提供了维修用的水泵配件。本年 1.5DB——0.7、1.5W——1.3、3.2W ——7.5三种型
号的旋涡泵,1.5GC——5×9、2 GC——6×6、2.5GC——5×7三种型号的锅炉给水泵相继问世。
1975年,由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投资一百一十四万元,扩建厂房一千二百平方米,并购置三十
台专用和通用设备。 同年,生产了工矿企业用的 PS、PSA、PSC、PN、PH 、PW、PSV型杂质泵
配件共一百多个品种及2.5PSV、5PS、2.5PW等型号水泵,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杂质泵主机及配
件生产之一。1976年,承接了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的攻关项目一一提高金属杂质泵寿命的
研究任务。经专职技术人员和全厂职工、的反复研究,用冲天炉首次熔炼钨锰合金杂质泵叶轮
试验成功。1977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委托省机械局鉴定,经过现场考核,取得了连续运转
三千七百三十二个小时的好成绩,并且符合国家部颁标准,获1981年省及绥化地区科技成果奖。
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保定市召开泵体解体及水利性能检查的会议上,其泵体主要项目合格率
为百分之九十八,被评为第三名。同年,又自行设计了 EDB潜水电泵,当年生产一百台。1981
年,职工达三百四十名(其中有工程师一名、助理工程师二名、技术员八名)。拥有各种专用及
通用设备二十台。本年,生产水泵配件一百六十四吨。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变压器厂

  建于1960年 3月,厂址在县城太平路西侧,厂区面积为三万六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
五千四百平方米。

  肇东变压器厂,前身为肇东水电管理站。1967年,为解决涝洲人民公社变电所增加电容量
的急需,在一无设备,二无厂房的情况下,成功地试制了第一台 1,800KVA的变压器。1969年
3月,县定名为肇东变压器厂,厂址设在县第一中学院内。当时有职工一百一十六名。 有皮带
车床和自制绕线机等六台主要设备, 当年生产变压器总容量为四千一百一十KVA,完成总产值
十五万八千元。 1972年2月18日,肇东变压器厂迁现址。1973年 3月,县五、七干校机电厂并
入本厂,年产变压器总容量为二万七千五百九十KVA。1977 年,用五十五天的时间为我县变电
所生产了一台高四点九五米、长三点八七米、宽三点三六米的 SFL——10,000KVA大型输电变
压器。 1981年,全厂有职工三百零三名 (其中技术人员七名)。拥有各种设备四十七台。本年,
生产各种变压器总容量为二万零七十KVA。 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七十万元,销售总收入达二百
五十三万元,实现利润五万元,上缴税利十八万元。


   肇东红旗机械厂

  建于1954年,厂址座落在县城北六道街东侧,厂区面积为一万九千八百平方米,其中建筑
面积为九千二百四十八平方米。

  建厂初期,仅有十余名工人,是由几家私人铁匠炉自筹三百元资金组织起来的。当时有土
平房五间、小烘炉两座、铁锤数把和风匣两个。只能生产镰刀、芟刀和马掌之类的产品,年完
成总产值二万元左右。1956年改为铁业社后,职工发展到六十名,由人力打锤改为用弓子锤生
产。本年,还增置了旧皮带车床,办起了小型翻砂炉,已能生产和维修一些简单的农具。

  1958年改称红旗机械厂,职工发展到一百八十三名。年生产玉米脱粒机三百七十五台,深
松犁三百七十八台, 还设计制造了面条机、吹瓶机、制瓦机 、大油罐、自行车架子等新产品。
1963 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职工压缩到七十名。同年,32×6胶轮马车钢圈试制成功后,于
1964年投入批量生产。1966年试验成功钢圈压制新工艺。1969年,职工为二百六十八名。可以
生产32×6、900——20、1,100——20三个型号的钢圈。同年,为扩大再生产,还自制了三百
吨磨擦压力机、轮网机和四柱压力机等设备。1970年,自行设计制造了双头冲床,曾在北京工
业展览馆展出。1973年,被省评为红旗单位。1976年,职工总数达到四百一十三名。年产农用
拖车二百零二台,胶轮马车底盘一千五百套,900——20钢圈一千九百五十只,750——20钢圈
一千四百七十只。完成工业总产值四百五十二万三千元,实现利润十七万六千元,上缴利润七
万八千元。1977年,在工业学大庆的运动中,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全厂有十二个生
产车间,职工为五百零八名(其中技术人员八名)。有主要通用和专用设备二百七十台。本年,
计生产农用拖车一千一百台,32×6 胶轮马车底盘二千九百一十套。此外,还生产了折叠沙发
椅及铁瓦等新产品。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四百六十六万元,实现利润十一万元。


   地方国营肇东电机厂

  建于1965年,厂址座落在县城铁东兰肇公路北侧,厂区面积为二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为三千五百三十二平方米。国家历年总投资为八十二万六千元。

  1965年初建时,有职工二十六名,开始试制十个规格品种的Jo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完成工业总产值十三万三千元。至1978年,产品逐年增多,产量逐年提高。还自行设计制造了
铸铝熔铝、转子铁芯预热及定子浸漆烘干三用炉、五吨桥式吊车、箱式电阻炉、弓锯床、 5#
电动机端盖多头钻、平头打眼机、平衡吊车、大混砂机等专用设备。1977年,试制成功了ZQ—
—3型直流牵引电动机,填补了省内空白。1978 年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被省命名为大庆式企
业。同年,参加了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其所生产的宽调速直流伺股电动机组,荣获全国科
技大会荣誉奖状,在东北大区产品评比中获得第二名。1981年,全厂职工为二百一十六名,有
六个生产车间,拥有主要生产设备九十二台。本年,生产各种电动机二千三百八十二台 (一万
一千三百九十四KW),洗衣机四百台。完成工业总产值六十九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