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编 交通 邮电

第六编 交通 邮电



  本县境内原有的通衢大道及偏僻小道皆为土质路面。民国及伪满期间,情况改变不甚显著。
主要表现为,道路质量差,主要干线少,大多数路面低洼积水,颠簸不平,仅可供行人及畜力
车通行。伪满期间,曾强征民工修筑,但大多断续进行,很少全线贯通,常因阴雨而通行受阻。

  建国以后,情况有所改变。一些主要道路都为省、地、县三级联合进行勘测定线,而且拨
付经费兴建。现在,境内的道路已经交叉纵横,一些主要道路均为砂石、渣油和沥青路面,雨
季亦可畅通无阻。至1981年,全县骨干公路已增加至五十条,全长为一千二百三十一点九公里。
其中有四十一点八公里达到了二级公路标准,六十六点二公里达到了三级公路标准,二百三十
七点三公里达到了四级公路标准。在客货运输量上和1949年相比较,也存了成轮番倍的增长。

  境内铁路,自1903年通车以来,即成为本县主要交通动脉。本县工业、农业的发展,文化
的交流,几乎都与铁路运输的发展密切相关。至1981年,铁路的客、货运输量,已经远远超过
1949年。同时,铁路的建设也逐步向现代化发展。

  境内水路运输,仅有松花江可供利用。在涝洲码头输入输出的物资远远不及铁路、公路之
多。

  本县邮电事业的发展,始于驿站。当时的驿站,主要为官府传递公文信件,不为民用。民
国期间,邮电机构,始具雏形。伪满时,邮电机构有所增多,但偏僻地区投递信件,仍感不便。
解放以后,邮电事业有了发展。邮电机构已遍及城乡,邮路已四通八达,投递及电信工具也日
益现代化,很多地方,报纸当日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