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食储运

第三节 粮食储运



  

  民国时期,未设专门储粮机构。康德七年(1940年)十二月,伪满当局对县内的粮栈实行强
制组合。粮栈组合后,在肇东、昌五、宋站设七个粮食保管厂,负责出荷粮的接收、保管和外
调。七个粮食保管厂共有土木结构的房式粮仓三十余栋,每栋粮仓可容纳粮食一百五十吨。粮
食搬运和装车都是由人力搬运,常年需雇佣工人二百余人。

  解放初期的1948年,为了保证军需民用,县成立了公粮仓库。公粮品种以高粱为主,另有
谷子、玉米、大豆等。由于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粮食保管只能采取人工翻仓、自然降温的措施。

  建国初期,本县只有一个粮栈。1953年,县城内由一个粮栈分为三个粮库。粮食以露天苫
存为主,检质测水全凭手攥牙咬,检温只能靠直观感觉。五十年代后期,全县共有六个粮库,
开始采用了粮食探子和感观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测温,并有了粮食检测记录。为了防治鼠、雀为
害,还采取了设防雀帘、防鼠板等项措施。为了避免粮食发霉变质,主要采取冬季冷冻,夏季
用药物薰蒸及加强粮温测试等办法加以防治。

  1960年以后,由于兴建了房式粮仓和土圆粮仓,粮食由露天苫存为主,变为仓内散存为主。
同时采取了电阻检温、仪表测水、冷冻入仓、低氧低温保管、低药量高温薰蒸杀虫和开展四无
粮仓活动①等措施,以防止粮食霉烂和其他损失。1970年以后,储粮保粮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1978年,全县有粮库十个,接收点两个,房式粮仓六十五栋,土圆粮仓六百二十七个。晾晒粮
食时从铺地、搂沟、翻场、起地,直至入仓,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

  为了减轻晾晒潮粮的压力,先后在肇东、涝洲、宋站、昌五等四个粮库兴建起了五座烘干
塔,可日处理潮粮一千吨左右。粮食检验也由物理分析发展为化学分析,粮油商品检验也使用
了色谱仪与光度仪。同时,检质、化验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在九十名检质化验人
员中,有工程师一名,助理工程师十三名,技术员五十六名,其余人员也都经过了专业培训,
掌握了一定技术。由于保管水平的不断提高,1970年以来,本县连续多年被省、绥化行政专员
公署评为“四无”粮仓先进县。

   1981年粮仓、晒场情况表 单位:平方米、万斤



    1973年至1981年粮食储存量及费用情况表 单位:万斤、元



  另外,自1965年起,本县农村人民公社各生产队开始储粮备荒。1966年,全县有五百多个
生产队修建粮仓一千三百座,可容纳粮食二千八百多万斤。1967年以后,土圆粮仓已遍布全县
所有生产队。

   几个年份提留储备粮情况表 单位:万斤



  1946年以前,本县粮食运输有两种方式,一为马车运输,一为火车运输。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满沟、宋站两地通过铁路输出的各种粮食
为二千二百七十万零七千七百四十三布度(合三十七万一千九百五十二点九吨)。其中从满沟输
出二千一百二十一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布度(合三十四万七千五百三十七点一吨),从宋站输出一
百四十九万零五百七十九布度(合二万四千四百一十六吨)。

  民国三年(1914年),本县用马车运往双城、长春方面的大豆,各一万布度 (合一百六十三
点八吨)。 1946年以后,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时,均以畜力车为主。1960年以后,开始用机动
车运输,但数量不大。至1981年,机动车辆虽然开始增多,但仍需用马车协同运输。至于县内
调进调出的粮食,均用汽车和火车运输。1976年,本县成立了粮食汽车队,至1981年,车队有
汽车十七台,年运输量为三万七千八百吨。

注:①即无虫、无鼠、无霉变、无事故。

   几个年份粮食调出调入情况表 单位: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