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九编 教育

第十九编 教育



  肇东设治以前,境内就已有私塾塾师,设学授读。民国初年,私塾已达三十余所。劝学所
成立以后,学校教育被重视起来,公办小学校逐步发展,私塾开始受到限制。据民国二十年(1931
年)统计,本县有小学校三十七所 (其中初小三十四所,高小三所),总计有学生二千七百六十
九名,教职员七十九名。另外,还有农业学校和师范学校各一所。主要靠征收垧捐和学田租为
其办学经费来源。

  日本军队侵入本县以后,办学形式以官办教育为主。为推行其奴化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
始,就设日语课。在思想教育方面则推崇礼教,讲求亲仁善邻,共存共荣等,大肆推行其奴化
教育。据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统计,本县有小学校八十三所,国民义塾八所,共有学生九千
零三十七名,教职员二百三十名。在这个时期内,还成立滨江省立国民高等学校一所,国立师
道和女子师道学校各一所。

  1945年解放后,本县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调动了广大群众办
学的积极性。1957年,全县小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1960年,全县已有各类小学校五百六十六
所,在校学生达八万九千零二十四名;普通中学八所,农业中学十五所,共有学生八千三百三
十八名。工农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的冬学、职工干校等,对扫除文盲,提高农民和职
工干部的文化水平都起了一定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类教育惨遭破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6年,粉
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本县教育形势开始有所好转。1981年,全县有各类小学四百二十九所,
普通中学四十三所,其中完全中学九所。工农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