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据《肇东创修学校记》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年),肇东分防经历赵怡荣在昌五城内玉树
街创办了第一所小学校。自此,肇东县内始有公办学校。

  民国二年(1913年),肇东全境划为五乡,每乡各设小学校一所,计有学生一百三十六名。
民国四年(1915年),根据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初等小学校令和高等小学校令,初等小学校一律改
称国民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满沟站商会将原商会私塾学校改为私立学校。民国八年(1919
年), 又将其改为代用国民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年)二月,在这所学校内增设了高级班,改
为初、高两等小学校,是为满沟站第一所完全小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有公立小学校三十
七所,其中男子高级小学校二所,女子高级小学校一所,男子初级小学校二十八所,女子初级
小学校六所。另外,还有私立初级小学校十三所,全县公、私立学校共有学生二千五百八十九
名。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县有公立小学校三十七所,私立小学校十七所,共有学生三千二
百三十四名。

  民国期间,初小修业年限为四年,开设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
操等;高小修业年限为三年,开设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
图画、唱歌、体操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县城乡学校相继关闭。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全县仅有
学校八所。伪满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强行奴化教育,变学校教育为其进行殖民主义统治服务
的工具,本县教育受到了严重摧残。康德四年(1937年),全县划为十个教育区,每区置中心校
一所。康德八年(1941年),全县有小学校九十二所,其中国民学校(初小)八十三所,国民优等
(高小)学校九所,教师二百二十二名,学生八千七百五十名。

   民国及伪满期间公立小学教育情况表



  1945年解放后,废除了封建的奴化教育制度,贯彻了 “群众办学”、“民办公助"的办学
方针,使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45年,本县有小学校九十所,学生总数为七千五百八十
七名。1948年,发展到二百零五所,学生总数为一万四千一百四十名。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
演变,全县划为十五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设有一所中心小学校。1956年,根据中央全面
规划,加强领导的总方针,为了解决国家一时办学经费的困难,于6月 25日将五十二个班级下
放给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教师的工薪,办学的设备及用品,都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自行解决。
1959年,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全民办教育的高潮。本年,有民办小学班级四百三十三个,学生
一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名,适龄儿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入了小学。本年,全县各级学校实行了
勤工俭学制度,很多学校都自己兴办了工厂、农场。1964年,贯彻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
育制度”和“两条腿走路”①的办学方针,办起了耕读小学校(亦称简易小学)。耕读小学校从
因地制宜,方便农民子女入学的原则出发,在教学安排上采取了学习集中,劳动在队,农忙少
学,农闲多学,大忙放假的办法,进行学习。主要开设了语文课和算术课,其他学科则本着少
学实用的原则灵活掌握。本年,全县共办起耕读小学校三百零七所(包括班组),招收学生一万
零九百八十五名。1965年,耕读小学校发展到了三百九十一所,多数人民公社做到了学生上高
小不出生产大队,上初小不出村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小学校曾一度停课。
1967年,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正处于迅猛发展之势,在很长一段
时间内,致使“复课闹革命”成为一句空谈。

  1968年,将全县农村三百零八所公办小学校全部下放到生产大队办学,县城十二所小学校
全部交给工厂办学,并派遣贫、下中农或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建立了以工人或贫、
下中农为主体的有师生参加的领导班子,对学校进行全面管理。在这个期间内,学校秩序混乱,
教学没有计划,纪律没有保证,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7年后,在彻底批判和清算“文化大革
命”的危害的同时,教学秩序重新恢复和建立起来,教育质量有了提高。

  1981年,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注意纠正了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的倾向,加
强了学校的政治工作,使适龄儿童招得来,留得住。本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
十六。

  注:①即半耕(工)半读及全日制学校的两种办学方针。

   1946年至1981年公办小学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