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普通中学
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十一月,创建了滨江省肇东国民高等学校(农科)一所。是为本县第
一所中学。
解放以后,由于国民经济的逐渐发展和人民对文化教育的渴求,本县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解放初期,于1946年 3月,在接管原国民高等学校和男女师道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哈西公学。
校长由哈西专员公署专员王学明兼任,下设教务科、总务科。教职工约二十余名,校内设有中
学部、职业部、师范部,共计八个班,有学生四百余名。1946年秋,哈西公学搬到原伪满县公
署位置(即现在第二中学校址)继续办学。为了迎接全国解放高潮的到来,本年,对在校的三百
余名学生,陆续分配了工作。1947年,哈西公学更名为肇东中学。本年有班级十个 (设有师范
班), 学生五百余名,教职员工为四十名。1955年,由省教育厅拨款,建成了肇东第一中学校,
学校内设有六个初中班,六个高中班,共有学生六百余名,教职员工四十余名。学校校长由省
教育厅直接任命。肇东第一中学校建成后,原肇东中学校改称肇东第二中学校。肇东第二中学
校只设初中班,不设高中班,仍在原址继续办学。1956年和1958年,先后分别建立了昌五、五
站、四站、宋站等四个初级中学校。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开始放慢了全日制中学的发展速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中学师生停课,全部
参加“文化大革命”。
19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
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农宣队①分别进驻到各所中学校参加管理。同年12月,县城各
中学校又都实行工厂办学,同时,城乡中学校都组成了以工人、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学校领导班
子管理学校。从此,学校开始了以批判建国后十七年的教育路线为中心内容的大批判活动。在
此期间内,全县各中学校都实行开门办学,办起了校办工厂、校办农场。同时,还在全县范围
内普及了初中和高中教育,生产队都设有初中班,各人民公社都设有高中班。这时,由于“文
化大革命”的干扰,加以管理不善,致使学校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教学无法组织,教学质量无
法保证。1976年,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学校面貌开始改观,教学秩序走
上了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教学质量也有了提高。1978年至1981年,本着“调整、改革、整顿、
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中学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压缩了普通高中,调整了初中网点。至1981
年,已基本改变了过去的社社办高中,队队有初中的虚肿现象,基本形成了县办高中,人民公
社办初中,队办小学的体制。
1981年,全县有公办中学校四十三所,其中完全中学校十一所。
1946年至1981年公办普通中学情况表
二、农业中学
本县农业中学是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办起来的,以后几经整顿,逐步得到了巩固
和提高。
农业中学坚持少学为主,平时适当参加部分农业生产劳动,开设的课程中,除设有数学、
语文、政治等科外,还设有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科学知识课。办学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集
中学习,集中劳动;一种是集中学习,回队劳动。农业中学学生在学校就学期间,既能学到一
定文化知识,也能学到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农业中学从创立到“文化大革命”前,为农村
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全县农业中学一律改为普通中学,但教学质量却一直较低。
几个年份农业中学情况表
注:①即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
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