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工农教育

第六节 工农教育





  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及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县城各小学校及民众教育社内设民众
学校六所,入学对象主要为老幼失学者。后因经费困难,教员都系义务教育,未能坚持多久即
行解散,故收效无几。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采取了各种措施,开展了多种形式
的工农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农民业余教育

  冬学和民校是农民业余教育的主要形式。1948年,本县广大农村即办有冬学。冬学的教师
一般都是由邻近的小学教师担任。1950年,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
开展了扫除文盲活动。本县农民业余教育开始全面展开。当时的冬学,主要以自然屯为单位开
班上课,人数不等,多则三、四十名,少则二十余名,参加学习的主要是农村基层干部和青壮
年农民。学习的教材是省编的农民识字课本,教师由小学教师或青壮年农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
人担任。后来,这种冬学的学习形式又发展为长年的识字活动,这种长年识字活动的场所又称
为民校。在民校中根据不同情况,一般设有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和初中班。

  1950年,全县有冬学识字班六百二十四个,学员达二万二千零七十五名。1952年,县设扫
除文盲办公室,全县共有扫盲教师一百二十余名。1955年,县成立了扫除文盲协会。同年,省
教育厅和省扫除文盲协会推广了本县安居乡永太农业生产合作社 (今五站人民公社安居生产大
队)扫除文盲协会开展会务活动的经验, 全县以扫除文盲为中心的文化学习运动掀起了高潮。
本年,全县参加学习的农民有七万九千九百七十四名。1961年,县有扫除文盲班二百三十九个,
高小班一百六十九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全县农民业余文化学校相继停办,1977年又
开始恢复办学。1980年,全县共办民校一千五百八十所,其中高小班七百七十三个,初中班二
百五十个,高中班七十二个,技术班九十七个,学员总计为二万九千余名。经绥化行政专员公
署检查,本县的扫除文盲程良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二、职工业余教育

  县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的前身是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创办于1948年春,当时有两个
班,一为高小班,一为初中班。参加学习的人员主要是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每天早晨上班
前两小时为固定学习时间,教师从中、小学校教师中聘请。这所业余学校较为正规,在办学中,
建立了考核、升级、结业制度。1951年,配备了八名专职教师,以速成的方法和联系实际的方
针指导办学。1958年12月,机关干校改组为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工业职工业余文化学校、
商业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粮食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肇东镇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等五所学校。1962
年,又将五所学校合并为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合并后,学校有教学班五十六个,其中高中
班二个、初中班二十九个、高小班十六个、扫盲班九个,学员总计二千九百余名。1966年“文
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学校被迫停办。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从创办到“文化大革命”前,坚
持正规化常年教学,对提高广大职工干部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做出了贡献。1959年和1965年
曾分别出席了国家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职工业余教育会议,并介绍了经验。1971年,县职工业
余文化学校恢复办学。另外,从1975年至1976年间,也有些工厂企业办过“七·二一”大学①,
但多流于形式,未能得到巩固。

  自 1977年以来,本县所属各个系统的职工教育有所发展。1981 年,全县有职工学校五所
(县职工业余学校、县商业职工干部学校、 县粮食职工干部学校、县工业一科职工学校、县工
业二科职工学校),共有教师四十七名,教学班十八个,学员八百五十名。

  注:①根据毛泽东1975年7月21日的一个批示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