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艺术
第五节 民间艺术
民国初年,本县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贫困,文化艺术生活极为单调,只有萨满教①的乞神
歌曲(跳大神)在民间时有出现。后来,太平鼓②、二人转③与皮影戏④等民间艺术相继传入本
县。民国九年(1920年),满沟站的正阳五道街广场,为各种娱乐场所的中心,众多民间艺人多
在这里拉洋片、变戏法、练武术、演马戏,借展献技艺以谋生。每逢年节,人们还自动组织起
来,走街串巷,扭秧歌、跑早船、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争,这些带有浓厚的民族与地方色
彩的文娱形式,颇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但这些活动,仅限于年节期间进行,平素则很少有文娱
活动。
伪满时期,上述传统的民间文娱形式仍然在民间流行。但为了反抗伪满政权的文化统治,
仍有一些民间艺人暗自采录编写民歌,并配以传统曲调,在民间广为传唱。当时群众口头传唱
的《劳工叹》、《勤劳俸仕五更》等歌曲,都倾诉了广大劳苦人民的苦衷,表达了人民对日本
侵略者的反抗心声。
解放以后,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除太平鼓、皮影戏自行消失外,其他形式均因群众喜闻
乐见而被保存下来。1953年,本县成立“双剧组”(1954年改称民间艺术队),专场演出东北地
方戏——“二人转”。在1956年庆祝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时,在1958年庆祝总路线、大跃
进、人民公社诞生时,全县城乡均组织秧歌队,或采取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腰
鼓舞、花篮舞等形式,走上大街小巷进行昼夜庆祝。这种民间文娱形式,直至现在,每逢年节
时,还盛行不衰。
1960年,为抢救民间艺术遗产,县文化部门还挖掘了将要失传的坠予戏《吕蒙正招亲》及
独角戏《丁郎寻父》等传统剧目,在哈尔滨市演出时,曾受到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好评。
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丰富多采的文艺活动被扼杀,代之而起的是全民性的
“跳忠字舞”、“唱忠字歇”、“贴忠字心”等活动。其活动范围之广,参加人数之多,举办
规模之大,表现形式之“左”,可谓空前绝后。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民间艺术重又获得新生。县文化部门曾专门组织民间艺
人学习文艺政策,总结民间艺术活动经验,使濒于失传的七十首太平鼓曲牌被挖掘抢救出来。
至1981年,县民间艺术团曾演出过《挑女婿》、《高价姑娘》、《露水情》等十四个现代剧目,
还演出过《岳母刺字》、《秦香莲》等九十七个传统剧目。同时,还有众多的“二人转”演出
队活跃在全县农村,给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1979年开始,每年于元宵节期间,均在县城内举办大型灯展。参加演出的各种彩灯,形式
多样,构造精美新奇,既有古香古色的宫灯,也有半自动的走马灯,同时还有自动化的龙灯。
千姿百态,斗艳争奇,在继承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很受群众的欢迎。
灯展期间,每晚参加观灯人数,可达数万人之多。从1979年至1981年,共举办三届灯展。1981
年灯展期间,省电视台进行了录制,并向全省播放。
注:①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即“巫”的意思。萨满为人治病时,
口念咒语,手舞足蹈,装出鬼神附身的样子。
②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满、汉民族间的舞蹈形式之一。一般是舞者左
手持鼓,右手握鼓鞭,边打边舞或边唱。
③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当地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并吸收“莲花落”
等演变而成。
④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作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
曲互相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