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广播 电视第一节 广播 一、广播站 广播站于1948年建立,设专职人员一名,当时与电影院合署办公,财经统一
核算。1949年,广播站迁至县文化馆,与文化馆合署办公。广播站主任由文化馆馆长兼任。编
辑由文化馆馆员兼任,还有专职技术员三名。1953年,建立了昌五有线广播站,和县有线广播
站是同级单位。1956年,县广播站迁至县邮电局院内,改名为肇东县广播站,设有正规机房,
配有十五名广播工作人员。同年昌五有线广播站变为县广播站的转播站。1958年以后,各人民
公社开始建立广播放大站。1969年,全县二十五个人民公社先后建立了广播站,各站配备广播
人员一名至二名。1973年,县广播站与县广播事业科合署办公,下设机构有编辑部、事业组、
办事组、机务组、线路组及服务组,县广播站专业人员增至三十五名。1974年,广播站从邮电
局迁往南二道街新址,占地面积为三千六百一十平方米,房屋面积为一千一百多平方米。1979
年,建筑一栋广播楼,面积为五百七十五平方米。1980年,筹建了广播电视器材展销商店一处,
并设有服务部。1981年,全县广播人员为一百一十余名。同时又在广播楼内新建一间播音室。
二、广播事业的发展 本县有线广播站建站初期,设备较为简陋,仅有一台40瓦扩大器,
一个老式话筒和几张旧唱片。广播时,只能念报纸,放唱片,内容很单调。同时,播送范围不
广,播放时间不固定,播送效果也不甚理想。
1955年,架设了昌五至古城(今洪河人民公社境内)广播线路,广播开始从城镇送往农村。
本年,全县广播线路从1948年的四公里增到二十八公里,有扩大器五台,输出功率为一千三百
五十瓦,可带扬声器一千七百零四只。县广播站每天播音三次,以转播节目为主,自办节目为
辅。全县有四十名广播通讯员,经常为广播站投稿。1956年,新购置了机器,增加了设备,输
出功率达二千七百五十瓦。经广播站与邮电局共同投资,架设了广播电话线路,全县四十九个
乡镇都通了广播。本年,舌簧式扬声器已发展到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只。1959年,全县有扩大器
二十三台,输出功率七千零五十五瓦,城镇广播线路为六百一十公里,农村广播线路 (利用农
村电话线路)为三百五十公里。本年发展了二千二百名通讯员,组建起五十三个业余编辑部。
1962年,各人民公社广播站改为隶属于县广播站领导。1966年,各人民公社广播站又下放
给人民公社领导。同年上半年,架设了县城至先进人民公社、县城至长山人民公社两条广播专
用线,连同第一条县城至向阳、昌五人民公社广播专用线(1965年架设),全县已有广播线路五
十七公里。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出于反革命宣传的需要,加强了对舆论阵地
的控制,使广播事业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1970年,虽然实现了信号传输载波化和扬声器普
及化,但是,载波传输失真严重,信号经常中断。另外,由于广播网的建设质量过差,致使以
后几年,网路渐有瘫痪,扬声器的入户率也逐步下降。1972年,各人民公社广播站复改为县广
播站领导。1975年,开始架设广播专用线,还建立了50瓦黑白电视差转台。1976年,建了一千
瓦中波干扰无线发射台。1978年,全县二十五个人民公社全部架通了广播专用线,总长为二百
六十七公里,实现了城、乡广播专线化。
1981年,全县有扩大器三十四台,总输出功率为一万六千九百瓦。除此之外,县广播站还
有430型接收机二台,一千瓦中波发射机一台,电视接收机一台,调频收转机一台,602型录音
机二台及失真仪、频率计、试波器、高、低频信号发生器等仪器十一台。本年,从事广播工作
的干部和工人计一百一十余名。
1949年至1981年农村有线广播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