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第四章 预防

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本县主要地方病有布鲁氏菌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克山病等几种。

  一、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也叫“波状热”,俗名为“懒汉子病”。这种病是由布鲁氏
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一般是牛、羊得病,然后传染给人。人得病后的症状为发
烧、大关节疼痛和出虚汗。男人有的睾丸肿大,孕妇则可导致流产。1952年至1963年,先后患
此病者有八百零八人。1966年,患此病者有二百零八人。至1981年,基本每年都有此病发生。
1954年,为了扑灭此病,对“布病”疫区的羊群进行普遍化验、检查处理,同时加强了疫区对
牲畜的管理。患病牲畜经集中治疗后,绝大部分治愈,死亡率为百分之二点八。为预防“布病”
发生,1960年,还进行了布鲁氏杆菌预防接种,计接种一万二千人份。1966年,对“布病”患
者实行免费治疗,治愈率为百分之八十八点六。在加强对羊群管理的同时,对放牧员、饲养员、
积肥员和主要劳动力九千八百余人进行了预防接种,收到一定效果,1976年以后,“布病”发
病率开始逐年下降。

  二、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因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水引起的一种地方病。此
病严重侵害人体骨骼,轻者为牙齿变黄缺损,重者则骨骼变形,乃至瘫痪。全县除东发、合居、
涝洲、民主等人民公社外,均属于高氟区。1981年普查统计,全县生活在氟病区的人口为六十
万人,氟中毒病人为十六万八千三百九十六人,其中氟骨症患者二万九千四百二十人,占氟中
毒病人总数的百分之十七点五。宣化人民公社六撮生产大队第五生产队有四十二户患有此病,
计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三点三。其中八岁以上的人口当中,患有此病者为七十三名,患病率
为百分之六十五点二。

  1973年,采取了以防病改水为主的综合措施,开展了氟病防治工作。1976年至1978年,三
年共钻低氟深水井三十六眼。1980年,建立了防病改水档案。1981年,全县钻防病深水井一百
一十眼,病区人口基本上饮用了低氟水,致使原氟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1980年,发病率为百
分之五点一。1981年下降到百分之一点二。

   1976年至1981年防氟改水情况



  附:哈尔滨医科大学在本县几个生产大队调查井水含氟量及氟中毒的资科。

  我们于1977年1月至7月,组织本校卫生系环境卫生教研组的科研人员带领部分学员,对肇
东县尚家人民公社尚家生产大队、红明生产大队和向阳人民公社红旗生产大队的地方性氟中毒
进行了现场调查,兹将调查的井水中氟化物的含氟量和氟斑牙、氟骨病的患病情况附后。

  1、井水中的含氟量

  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之一,缺之不可,但过多又对人体有害,轻则可引起氯斑牙,重则
可引起氟骨症。为了保证健康,我国生活饮水水水质标准中规定饮水氟的含量不得超过 1.0毫
克/升。而我们这次所调查的地区的井水氟含量均超过标准规定,而且大部分都在3至4毫克/
升以上,有的屯在6至7毫克/升,甚至高达15至16毫克/升。

   井水中氟的含量(毫克/升) 表1



  2、氟斑牙患病情况

  氟斑牙(俗称黄牙根)是地方性氟中毒的最早临床表现,主要是在儿童换牙前后影响显著,
轻者表现黄褐色斑纹,重者可使牙齿边缘缺损甚至出现过早脱牙现象。在高氟区绝大部分儿童
和居民的牙齿都有受害。

   八岁以上当地人氟斑牙患病率 表2



  3、氟骨症患病情况

  氟骨症在当地一般称为腰腿痛病,一直被误认为是风湿或骨软化症等,实际上就是摄入过
量的氟所致,轻者表现腰腿或全身关节疼痛,进而发展为关节活动障碍,重者可至骨骼变形和
严重畸型(如大弯腰、驼背),甚至卧床不起乃至瘫痪。根据初步调查,上述三个生产大队按总
人口计,其患病率约为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因为腰腿痛病在成年人中多见 (当然儿童中
也有), 所以如按十六岁以上统计就更为明显,上述三个生产大队的患病率即上升到百分之三
十至百分之五十左右,基本上可以说调查地区的十六岁以上的人中约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
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氟骨症,而且三个生产大队中有一百零八名重型病人,病情是比较严重的。

    氟骨症患病率(按总人口计) 表3



   十六岁以上居民氟骨症患病率 表4



  根据调查,患者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十岁至五十岁左右,儿童也可发病。在本次调查中,
患病的最小年令是七岁,最大年龄可在六十岁以上。 二十岁至三十岁的妇女可发展到三度(重
型)的程度。 严重的病人不汉劳动能力显著下降,而且有的病人长期卧床不起,甚至生活都不
能自理。重病屯二、三线的妇女基本上都不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即使属于一线劳动力,不少
人也是病痛在身,工作效率大受影响,不少人下地也蹲不下,薅地得跪着,干一天活儿回来看,
身子都拿不成个儿。可见,地方性氟中毒对病区的农业生产和社员的生活都影响极大。

  鉴于目前这种状态和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的需要,提出几点建议如下:

  1、狠抓防病改水,尽快解决钻深机井,改饮高氟水为低氟水。

  本病的病因已经明确,实践证明改饮低氟水就能解决氟病问题。肇东县已经在积极抓这项
工作,但由于经费、设备、人力等条件所限,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必受限。因此,建议省里能再
给予重点配备,力争早日实现重病区的防病改水规划,以便有力地支援和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2、加强医疗服务,治疗重患。

  改水是根本,改了水不进行治疗,也可好转或痊愈;如不改水,则疗效受影响,而且也不
巩固,这已为实践所证明。但改水又不能立即实现。因此,为了及早减轻部分重患的痛苦,仍
应给予适当的治疗。可是一股来说,有重患的家庭往往都是贫困户,这种病的治疗必须坚持长
期,一个疗程至少三个月至六个月,经济负担是很难解决的,因此,大部分病人都处于无钱治
疗状态。我们建议,除重点给病区配备一定数量的药物外,最好能对重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并进
行观察,这将不仅减轻病痛,而且对贫下中农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3、加强科学研究,为更有效地防治氟病服务。

  地方性氟病的病因虽已清楚,但有关诊断、发病机理、影响发病的条件、有效疗法、限界
浓度标准以及本病的分布情况等方面还都有不少的疑点,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这些问题
的解决也必将推动氟病防治工作的前进。因此,我们建议省内应加强领导,组织建立有关氟病
防治的、科研协作小组,以保证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肇东县氟中毒病区分布示意图



  李姜氏(女),70岁,已婚,现住宣化人民公社。40岁时,从山东省迁入本地。45岁发病,
49岁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已卧床21年,为重型氟骨症患者。
0000403;[/$$p]

  申凤琴(女),44岁,已婚,现住本县尚家人民公社尚家生产大队。22岁时,由肇州县迁入
本地。23岁发病,24岁病情加重,脊柱弯曲,各大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拄双拐,不能料
理家务,为重型氟骨症患者。
0000404;[/$$p]

  张桂芳(女),本地生人,58岁,未婚,现住本县尚家人民公社尚家生产大队。13岁发病。
19岁拄双拐,21岁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为重型氟骨症患者。
0000405;[/$$p]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俗称“粗脖根”,中医称为“瘿
病”。这种病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的土壤、水、食物中的碘含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所
致。

  人们患地甲病以后,初期无自觉症状。随着甲状腺逐渐增大,病人可感觉呼吸困难、吞咽
困难、浮肿、头晕等。夫妻双方均患有地甲病者,其后代可能患地方性克汀病。1978年初步统
计,全县地甲病患者为一万九千人。1979年,对病人注射消瘿注射液,进行治疗试点,疗效较
好。1980年以来,对患者进行大量口服碘化钾的突击治疗,治愈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另外,
为了保证优生,对育龄妇女,一般采用碘化油注射和口服碘化油胶丸进行治疗。1981年末,经
省和绥化地区验收,在一万五千二百一十六名患者中,治愈率达百分之八十四,中、小学学生
生理肿大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三十六降到百分之十六,发病率降到百分之零点七三。

  几年来,为预防地甲病,全县开展食盐加碘工作。现在主要地甲病地区和城镇居民已全部
食用加碘盐。

  四、克山病 克山病发病时,其症状为腹泻、腹痛和昏厥。1950年至1960年,此病在宣化
乡(人民公社)、尚家乡(人民公社)发生较多。到1981年末,还有老患者六十一名,已有十三年
未发现新病人。

  1962年前,在发病区的宣化、尚家、宋站三个人民公社进行了普查,落实了综合预防措施,
购买了抢救药品和器械。1964年,东发、涝洲两个人民公社也发生了克山病。县防疫部门立即
开展了克山病预防、治疗和研究工作。1966年,采取了预防、普查、治疗、抢救、研究的综合
措施,医务人员坚持常年上岗,分兵把守,积极防治,基本上控制了急性克山病的发生。

  五、大骨节病 1981年,在患病区进行普查,发现患此病者为八百五十一名,患病率为百
分之十六点三三。由于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发病率已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