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卫生防疫
第四节 卫生防疫
一、防疫站 于1956年建立,隶属县卫生科。始建时,设备简陋,只有一个恒温箱和几张
办公桌。1957年,站内设有行政组、卫生组和防疫组。1958年,建立检验室一处,增加了一些
简单的检验设备,能做伤寒、水质等一些简单的检验。1960年,增添了电冰箱、显微镜、天平、
干燥锅等十几种设备。1966年,站内设卫生组、防疫组、地方病防治组、检验室和行政管理组,
检验设备基本齐全。1968年,防疫站合并到县人民医院后,变为一个防疫组,防疫工作基本处
于停顿状态。1970年,重新恢复防疫站。1974年,编制人员扩至三十五名,并增添了大量设备。
1980年,站内设有卫生监测科、流行病监测科、地方病防治科、检验科、行政管理科、卫生宣
传教育科、办公室和资料室,由于机构健全,设备齐全,至1981年,防疫工作得到了全面开展。
二、流行病防疫 解放后,本县天花、霍乱等甲级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但伤寒、麻疹、
小儿麻痹、肝炎、痢疾、流脑、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却时有发生。建国初期,对传染
病进行了各种预防工作,采取了白喉接种、百日咳接种、卡介苗接种、伤寒疫苗接种、小儿服
用麻痹糖丸的防病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1960年,全年完成伤寒预防注射十二万人份;牛痘
苗接种四万七千人份;卡介苗接种十一万人份;白喉、百日咳预防注射二万五千人份,上述各
种传染病比上一年综合下降百分之五十一点六。1966年末,全县进行第一次破伤风类毒素接种
十万人份。1975年,推行了七种免疫制品,接种四十二万人份,接种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1976
年,推广了各种疫苗注射,接种牛痘苗四万八千人份,麻痹糖丸九万五千人份,乙脑注苗四万
人份,伤寒疫苗二万人份,接种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1979年,本着全面安排、重点使用和适
时、安全的原则,在一岁至七岁小儿间,进行小儿麻痹减毒活疫苗、麻疹疫苗、牛痘苗、伤寒
菌苗的接种工作,全年接种人数为四十五万人份。1980年,全县接种二十五万人份,综合接种
率为百分之九十二点七六。1981年,进行六种免疫接种十九万人份,基本上达到了接种一次苗,
训练一次人员,接种一次,检查一次和全程足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