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爱国卫生运动机构 1952年,成立了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由县委书记兼任,
副主任由主管县长兼任,卫生科负责日常工作。各行政区也相应成立了爱国卫生机构。1958年,
在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内也都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
级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均被撤销。1977年,又恢复了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三级爱国卫生运动
组织。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由主管县长兼任,与县卫生科合署办公。
二、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初期,开展了以“除四害①、灭疾病、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
生运动。 1952年,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②,开展了全民动手,大搞环境卫生运动。
1956年,在农村普遍开展了“五有”、“三勤”③活动,全县盖马棚一千五百六十一间,修厕
所二千六百五十四个, 清除垃圾四百零七万吨,捕鼠八万六千三百余只。 1957年,城镇贯彻
《市镇公共卫生暂行管理办法》后,建立健全了卫生组织,巩固了已有的卫生清扫制度,加强
了市场卫生管理,对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还进行了卫生知识教育和训练。1960年,深入地开展
了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卫生面貌有所改观。1963年,城镇以城粪下乡为中心,农村以积肥造肥
为中心,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同时,城乡还开展了加强水源保护和食品卫生的管理。1974年,
农村在“五有”、“三勤”的基础上,开展了“两管”、“五改”④工作,并推广了四方人民
公社康岗生产大队第六生产队、黎明人民公社三合生产大队第四生产队大搞农村卫生基本建设
的经验,从而把爱国卫生运动和改善村屯环境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1977 年,城乡普遍开展
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以“两管”、“五改”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由于成绩显著,省在本
县召开了“两管”、“五改”现场会。并于1979年,被评为全省“两管”、“五改”先进县。
1980年,全县深入地开展了三次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仅城镇即动员五万二千人次,出动车
辆二千三百台次,清运垃圾三千四百五十余吨,城粪下乡四千八百六十车,填垫坑洼、砸实蚊
蝇孳生地二百三十处,疏通沟渠四千八百米,使县城面貌大为改观。
1981年,全县已有一千四百八十三个生产队实现了“两管”、“五改”,占全县生产队总
数的百分之七十五。是年,改建厕所八万一千三百三十四个,改建猪圈、禽舍十三万五千四百
三十五个,整修村屯街道二百六十八万七千三百米,植树一百七十六万九千八百棵。基本上做
到了水井有防护措施,家家有猪圈和厕所。据统计,全县农村已有六万多户饮用水泥管、竹管、
铁管小井水;三十四个生产队,一千七百多户饮用了自来水。在城镇,以肇东镇为重点,开展
了“两管”、“五改”美化环境的大会战,在不停工、不停产、不停课、不停业的情况下,每
天出动一万五千余人,汽车一百二十六台,其他车辆一百零三台,挖土修路、清运垃圾、清沟
排水、维修桥涵、植树种花。历时半月,共修路二十一条,总长一万八千三百多米,运土二万
六千九百多立方米,清理沟渠四万二千多米,清除垃圾二万零四百多立方米,疏通大小桥涵七
百八十座,还规划修建了一部分公共厕所。为巩固其成果,还组建了五十人的城建专业队伍,
配备了十一台机动车,负责镇内道路养护、清扫及花草树木的管理工作。
注:①当时称苍蝇、老鼠、蚊子、麻雀为四害。
②使用细菌武器残害人、畜等的作战行动。
③“五有”为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灰仓;“三勤”
为勤起圈,勤垫圈,勤打扫。
④“硬管”为管水和管粪;“五改”为改环境、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