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殷、周时代,居住在本县境地的民族,称
余;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豆莫娄族;隋、唐时期靺鞨族和契丹族都在本县境地居住过。辽时,
黑水靺鞨的后裔——生女真完颜部曾在这里活动。十三世纪初叶,随着蒙古军队的南下,过着
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也进入了本地域,并成为这里的主要民族。元时,在这里设肇州蒙古屯田万
户府(治所在今四站人民公社境内的八里城)实行军事屯田。在此期间内,先后有女真民户和蛮
军①及汉族的“罪囚流徒”来此屯垦种植,此是汉族人民进入本地域的开始。明、清时,蒙古
族仍是这里的主要民族,从事游牧生活,仍然保持着固有的封建领主制度。清乾隆年间,本地
域为禁垦地区,在此阶段内,除由山东、热河②等省移来的汉族、蒙古族人民外,各族人口无
更大发展。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在我国东北境内修筑东清铁路,清政府感到边防紧
张,遂放弃禁荒政策,开始出放蒙荒。此后,外省农民、商人随之源源而来。至民国初年,由
辽宁、吉林及华北各省迁来的汉族、满族、回族居民日渐众多,其中尤以汉族数量为最多。伪
满时,本县居民仍以汉族为最多,满族次之,蒙古族再次之。另外还有少数朝鲜族人民在境内
居住。
解放后,由于交通的发达,工业的发展,以及移民迁入,工作调转、婚嫁等原因,少数民
族逐渐增多。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时统计,本县有十五个民族。现择其人口较多者加以分述。
汉族:七十三万六千三百零九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点三。汉族人数众多,除
自然增长外,大量移民的迁入,是一个主要原因。
满族:六千六百三十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九。满族即古之肃慎、女真族发展
而来。清初,以满洲为部族之总称,从此称为满洲人。本县满族多为民国以后由辽宁、华北等
地迁来。
回族:二千九百五十四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般多从清末以后由河北省沧
州、青县等地移居而来,大部分居住在肇东镇内。
蒙古族:二千二百一十一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蒙古族为本地土著民族,多
分布于五里明、西八里、四站、合居一带。现已与汉族杂居并通婚。
另外,还有达斡尔、朝鲜、维吾尔、苗、彝、壮、侗、白、锡伯、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人
民在本县境内居住,共有六百九十三人。
注:①当时对南方各族泛称蛮族。蛮军即含有南方各族人民成分的军队。
②热河,旧省名,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1956年
撤销。
1964年和1982年各族人口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