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五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住行



   

  解放前,穷苦劳动人民与地主豪绅,在衣、食、住、行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解放后,工人、
农民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衣、食、住、行亦在逐渐改善。

  一、服 饰

  解放前,农民和城市贫民皆着粗布便服。男子夏穿长裤、对襟短褂,头戴草帽。冬穿棉袄、
棉裤,头戴毡帽头,脚穿靰鞡⑤;妇女则多穿带襟长短衫,亦有少数戴手镯、耳环者。女子未
婚时,脑后梳一条长辫,系红头绳。已婚后,则盘辫挽髻,以示区别。伪满康德九年(1942年)
以后,由于实行棉织品配给制,市场出售的大部为更生布。另外,由于农民在卖出荷粮时,必
须配售花洋布⑥,所以当时还有部分男女老少,穿花布衣服。伪满时期,由于生活艰辛,劳动
人民大都穿戴褴褛,一衣数年。甚至有的成人衣不遮体,儿童赤身露体,披麻袋、盖草帘者,
几乎时有所见。

  伪满时期,青年学生及一般伪职官员均不得留长发,一律剃光头,扎腿绑。地主绅士多穿
绫罗绸缎做的长袍马褂、皮袄、大氅等。头戴镶有珍贵皮毛(狐狸、水獭)的“火车头”式棉帽。

  ⑤靰鞡是东北人民用以御寒的一种鞋。

  ⑥花洋布为日本国进口之花布。

  伪满的官吏都穿“协和服”①,头戴“战斗帽”②,脚穿皮鞋、马靴。城镇富贵人家妇女,
其服饰与众不同。一般都擦胭脂,抹口红,烫长发,穿旗袍,戴金戒指,以示华贵。

  解放初期,由于受解放军服装影响,青年学生、干部、职工多穿四兜干部服,但农民仍着
便服。建国后,服装的布质多为斜文、灯芯绒、花大呢一类棉布。而棉布夹衣也被绒衣、绒裤
所代替。农民,除年龄较大者仍戴毡帽头外,青年人多戴尖顶长耳皮帽,脚穿棉胶鞋、大头鞋。
穿靰鞡者已少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成年人服装无甚改变,而青年男女皆愿穿草绿色军装或仿军服装。
单、棉军帽也盛行一时。当时,妇女烫发、梳辫及擦胭脂等均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禁
止。

  1977年以后,青年多穿涤纶类服装,男为中山服,女为三开翻领服,同时,西服亦渐有出
现,而裤角肥大的喇叭裤,则更为一部分青年所喜爱。冬季,男子戴坦克式或苏式皮帽,较为
普遍。妇女在早春、晚秋及冬天,多扎头巾、戴围脖,身着毛呢大衣;夏天,则穿裙子、高跟
或半高跟皮凉鞋,其花色、款式,竞相媲美,多种多样。而妇女的发型,也因年龄而有所区别。
青年女学生,多为短发,亦有在脑后扎两个小辫者。中年女职工多梳长发,亦有烫发者。至于
青年女职工,则发型多变,如“青年式”、“波浪式”、“荷叶式”、 “凤尾式”、“宫装
式”等等不一而足。

注:①当时日本人穿的一种服装。

   ②当时日本士兵戴的一种帽子。

  二、饮 食

  解放前,一般人们食粮以小米、玉米0000422;[/$$p]和玉米面为主,冬季一日两餐,夏季一日三餐。农
户雇人铲地时,因延长劳动时间,于午后二时许,均增加一次贴晌饭。春节时,人们喜食粘食,
如黄米面豆包、粘糕等。伪满时,因官吏逼要出荷粮,农民口粮所剩无几,除年节外,平时很
少有面食,有的甚至以糠菜度日。人们食用米、面一旦被伪满官吏、警察发现,均以经济犯罪
论处。夏季吃菜多以角瓜、茄子、豆角为主;冬季以土豆、白菜、萝卜、酸菜为主;平时则以
大酱、咸菜等为佐食小菜。

  建国后,工人农民仍以小米、玉米0000422;[/$$p]为主食,平均每人口粮四百斤至六百斤。其中小麦三
十斤至五十斤。城镇居民则按国家规定,按月领取成品粮。 “文化大革命”期间,肉食采取
按人、按月或在节日实行定量供应。农村社员一般都在年、节时杀猪,以供年节期间食用。

  三、房 屋

  解放前城乡住房,绝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北部多为平房,房盖抹碱土,以防风雨。南部沿
江一带多为起脊草房。少数地主及城镇士绅,住有青砖瓦房,而广大劳动人民,则很少自有房
屋。其住房多为对面屋,南北炕,或占用地主一块土地,搭个马架子,或挖地窖,借以存身。

  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住上了自己的房屋,城镇职工也住上了公房或自己建
的房屋,但房屋结构则无多大变化。农村的住房习惯,一般都是三间房,中间开门,窗户则为
上下开的四合窗。墙框则有“干打垒”、“拉合辫”、①土坯数种。1976年以后,城镇房屋有
了很大的改观,一般已从“半截砖”②,“一面青”③发展为全部砖瓦结构,其样式也已由平
房改为起脊房(瓦盖或薄铁盖),还有的用水泥预制件作房盖或捣制盖。个别的还有自建楼房者。
在农村,一般村屯也已有砖房可见。

  四、交通工具

  1、火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县内即修成东清铁路,每隔二十华里设一火车站,
南去北往均可乘坐火车。

  2、马。清末或民国时期,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但仅在官衙富绅间使用。

  3、斗车。用马拉的两轮车,因车箱似斗而得名。 行人外出,一般均坐此车。此种车在四
站、五站一带较为常见。至1960年以前,此种车已经绝迹。

  4、四轮马车。即马拉的四轮车,此车前轮小, 后轮大,用一马或二马驾驶。据说,这种
车是修筑东清铁路时,由俄国传入。在伪满时期,唯县城内有私人用此种车载人谋生,供人租
用。

  5、两轮马车。这种车主要为农民作农业运输用,但在旧社会农民出门赶集时,除徒步外,
也乘坐两轮马车。解放前后,此种车称大铁车,车体笨重,载重时、需套四匹至七匹马方可行
驶。经改进后,称花轱辘车,车体较轻,载重时,需套两匹至四匹马即可行驶。建国后,充气
胶轮马车渐多,大铁车、花轱辘车遂被淘汰。

  6、汽车。伪满时,县城官府有少量汽车,群众亦称为 “大板车”。建国后,县内设有公
共汽车,可内达各乡,外通邻县,乃至全国各地。

  7、胶轮拖拉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58年以后,农村胶轮拖拉机逐渐增多。现以
成为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

  8、自行车。伪满时,仅有少数官吏骑用。解放后,自行车逐渐增多。 到1981年,城镇职
工、干部上下班几乎全骑自行车;农村拥有自行车的户数也在半数以上。

  9、轻便、重型摩托车。公安、司法、邮政、监理等部门, 为方便工作,均使用摩托车。
但自1978年以后,也有个人购买骑用者。

  注:①一种用泥和草把拧在一起而筑成的墙。

   ②建房时,四周墙的下部用砖,上部用土筑成,称为“半截砖”。

   ③建房时,前墙用砖筑成.其余三面墙用土筑成,称“一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