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时令节日

第三节 时令节日



  

  建国以后,除国家规定的一些庆祝节日外,在民间还保留了一些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传统节
日。现在每逢这些节日到来的时候,人民群众都要进行庆祝或有所活动。

  一、节 日

  元旦1月1日为元旦,或称阳历年。每逢元旦,国家规定职工干部休假二天。机关、学校、
工厂、企业对此节日较为重视,而农村并不予以注意。

  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国家规定每逢此节放假一天。放假期间,工会等部门有
时举办小型文体活动,以示庆祝。

  国庆节10月1日为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从1949年至1959年,每年的1O
月1日在县城都举行大型群众集会和游行。1959年以后,每逢国庆节,均举行一些小型庆祝活
动。国家规定每逢国庆节,放假二天。

  此外,还有3月8日国际妇女节、5月4日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
生纪念日、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每逢这些节日,有关单位均举行纪念活动。

  二、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亦称旧历年,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从除夕
守岁开始,在城乡各地到处都呈现出浓郁的节日气氛。在春节前夕,人们都习惯在腊月三十日
晚(小月为二十九日),合家不眠,静等半夜子时到来。当夜半,新的一年开始时,院内灯火辉
煌,鞭炮齐鸣,全家围坐一起,吃新煮的水饺,表示庆祝新春。在腊月三十的这天,人们还有
贴春联的习惯,家家户户几乎同时都贴上春联,春联上方还配有彩色“挂钱”,有的人家还在
门窗上倒贴“福”字,以示幸福到来。

  解放后,春联的内容极为丰富,多是描写喜庆迎春、吉祥如意、劳动致富和春色景象,一
改过去封建迷信的内容。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在贴对联的同时,屋内也被
新年画装饰一新。新年画多为反映“爱祖国”、“爱科学”、“五谷丰登”及热爱现实生活等
新内容。燃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盛行的活动。春节期间,有的部门或生产大队还举办秧歌队,
多是一些青年男女参加,形式有“踩高跷”、“踩寸子”①、“跑早船”和“耍龙舞狮”等。
这些秧歌队配以高昂的唢呐及欢快的锣鼓,给城乡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欢乐。在春节期间,还有
互相拜年的习惯。同辈相见,互相问好,晚辈见长辈,还要赠送礼品,以祝贺健康长寿。另外,
在春节前,家家还要准备丰富食品,以备全家聚餐,欢度春节。同时,还要招待客人亲友,共
祝新春欢乐。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喜欢在这一天吃
元宵,故称元宵节。元宵节的晚上,民间亦有扭秧歌、耍龙灯等活动。县城从1978年开始,每
年元宵节都要举行灯展,作数日展出。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有的年份为4日,有的年份为6日)为清明节。每逢清明节,职工、学
生都要祭扫烈士墓,以示哀悼。各家也习惯于这一天上坟扫墓。

  注:①类似高跷,矮于高跷。但绑在脚上的木棍极短。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传说此节是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
的节日。据说屈原因受奸佞陷害,报国无门,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类吃
食屈原尸体,竞相往江中投掷大米,代代相延,遂演变为现今吃粽子的习惯。人们在欢度端午
节时,还有在屋檐下插艾蒿,挂五色纸葫芦,给儿童戴香荷包,在手腕、脚脖上系五色线等习
惯。每至端午节,人们还有吃煮鸡蛋的习惯。节日之前,商业部门都专门为此节日供应鸡蛋。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仲秋节,俗称八月节,有的亦称团圆节。节日晚上,当圆月升起
时,全家要团聚赏月。并要露天设案,摆上月饼、瓜果之类进行“供月”。现在大部分人拼弃
了这些活动,但至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买上几斤月饼自食,在亲友之间仍以月饼为礼品互相
赠送。

  腊八①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古人喝腊八粥的习惯流传至今,其含义是庆贺今年丰
收和预祝明年丰收。现在逢此节日多数人家还有煮食大黄米粥的习惯。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民间传说为“灶王爷”上天之日。在这天晚上,人们以麦
芽糖(也叫灶糖)为供品祭灶,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解放后,家家已不再供
灶王爷,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家还保留过小年的习惯。

  注:①“腊八”,原为佛教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佛寺为效法佛
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稻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为一种民间
习俗,有庆丰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