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武传
冯克武传
冯克武,又名冯凯,辽宁省辽中县卡力马下湾子堡人,1917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里。其父
为当地小学教员,全家八口人,依靠其工资维持生活。1922年,因家庭贫困,随父逃荒来到本
县铁路东老房身屯(今姜家人民公社境内)谋生。后又迁居于巨宝屯(今姜家人民公社境内)、满
沟站等地居住。冯幼年时代,其父即教其读书识字,迁至满沟站后,才开始入学就读。1933年
春,冯小学毕业后,在满沟站任申书局(印刷厂)学徒。1934年3月,经孟述先介绍到北平(北京)
中山中学读书。1935年,在求学期间,由于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立志抗日救国,曾参加著名
的“一二·九”学生运动①。1936年冬,冯参加了西安东北军学兵队,学兵队的成员均为由北
平招去的一批抗日青年组成。西安事变后,学兵队组成抗日宣传大队,到东北军各师、团中作
抗日宣传工作。不久,学兵队调至安徽省改为军官差遣队。本年,冯在抗日宣传活动中,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遂一心献身于革命事业。1937年“七·七”事变后②,冯看到山河破碎,风雨
满楼,复仇的怒火涌上心头,即毅然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参加了抗日队伍。在抗日队伍里,他
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曾和日本侵略者激战于冀东、热辽及北平一带。冯与日本军作战时,
果敢顽强,身先士卒,计经历大小战斗一百零四次,曾三次负伤(三等残废),但仍斗志不衰。
他的枪法很准,弹无虚发,敌人一听到冯克武的名字,就胆颤心惊,把他称为“冯老虎”,在
八年抗战中,除1942年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外,几乎天天在战场上和敌人斗争着。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冯任解放军某部团长,进驻沈阳市。蒋介石为了窃取抗
战胜利果实,悍然派兵进入东北,冯曾率部与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几次交锋,所向披糜,战功卓
著。1946年 3月,冯经上级批准回肇东县探亲。探亲期间,因工作需要,经组织商谈,冯遂留
下在哈西军分区工作。时肇东县五站一带国民党军队和土匪互相勾结,抢掠民财,姿意妄为。
为维持治安,经哈西军分区和哈西地委研究,并报中共中央东北局同意,将五站改为乐安县,
并任命冯克武为乐安县县长兼保安团团长。冯任县长期间,主要致力于剿匪工作。一次冯深入
匪巢十余日,进行劝降工作。当冯把土匪领到县政府院内时,在部队配合下,将其全部缴械,
一枪未发,缴获了百余支步枪及数千发子弹。本年 5月,土匪一部袭击乐安县(五站)政府,冯
一马当先,登上东南角炮楼,连发数枪,当场击毙土匪多人,使战局由不利转为有利。此后,
土匪用枪逼其父至炮楼前劝降,冯父深明大义,喊话让冯坚持到底,因而壮烈牺牲。冯目睹此
状,斗志益坚。最后在邻近自卫武装支援下,终于将土匪击溃。1946年 8月,冯调任肇源县保
安团团长后,以“小三爷”、“一枝花”(女,双手使枪)为首的土匪,扬言要大战冯克武,活
捉“冯老虎”。冯镇定自若,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后,立即率部剿匪,把这股土匪一直追到古鲁
站,并当场击毙匪首“一枝花”。1947年 3月,冯所在的保安团编为西满独立师第二团,后又
改为十二纵队三十六师一○七团,冯任一○七团团长。在此期间,他不但本人坚强勇敢,而且
对部队训练有方,善于指挥作战,素为本团干部、战士所信服。
1948年 2月14日,冯部在沈阳、长春一带活动。时国民党六十四师驻守法库县,企图弃城
向沈阳靠拢,冯即奉命将法库县城团团围住。在调兵山和红石磖子等地,冯在第一线指挥一个
机枪班坚守阵地,敌以优势兵力,多次组织进攻,均被冯击退。后敌人增加五辆坦克,在大量
步兵掩护下继续组织进攻。当敌坦克距冯阵地一百米左右时,冯用步枪将敌人两辆坦克瞭望孔
打坏,使敌人不能前进。后来,敌人又组织强攻,冯腿部中弹受伤,但仍坚守阵地八小时余,
为全歼敌六十四师赢得了时间,但冯不幸在调兵山战场上壮烈牺牲。
冯牺牲后,部队派人将其灵柩送到嫩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安放在大佛寺西满烈士陵园内。
1948年清明节时,嫩江省政府举行了安葬烈士追悼公祭大会,党、政、军各个方面有数千人参
加了公祭大会,省政府主席于毅夫为主祭人。公祭后,其灵柩安葬于齐齐哈尔市烈士陵园。
注: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于1935年12月 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大规模
的学生爱国运动。
②也叫“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大规摸侵略战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