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然科学
概述
“昂昂溪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齐齐哈尔先人已学会用压琢技术制做精细石
器用具。
清康熙三十年(1691),齐齐哈尔建成木结构内城、土结构外城等建筑物。嘉庆年间,齐
齐哈尔人掌握土碱生产技术。由于清廷实行“封禁”政策,齐齐哈尔与外界隔绝二百多年,阻
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齐齐哈尔始采用西方技术兴办起一批实业,试制成功一批新产品。
光绪十三年(1887),电报通讯技术传入齐齐哈尔。光绪三十二年(1906),黑龙江省工艺传
习所开始传授木工、皮毛、肥皂、酱油、印刷、油漆、染织、缝纫等生产技术。光绪三十三年
(1907 ),电话传入齐齐哈尔。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路农业小学堂附设农事试验场,
这是齐齐哈尔第一所科研机构。
宣统元年(1909),卜奎电灯厂应用西方发电设备和技术,开始发电。齐齐哈尔始有电灯。
1914年,甲种工业学校开设采矿、应用化学专业课。同年,黑龙江官医院成立,采用西医技术
治疗疾病1916年,设立铁路讲习所,传授铁路运输技术。1918年,富拉尔基火磨用欧美磨粉机
生产出第一批机制面粉。1921年,鲁昌火柴厂试制成功首批火柴,其生产工艺流程三分之一采
用半机械化作业。1929年,建成第一条11千伏送电线路,向昂昂溪送电。1933年,建农业试验
场克山分场,进行以提高产量为主的科学研究。1935年,建成钢结构的嫩江公路大桥。同年,
建成齐齐哈尔当时最高建筑火车站大楼。1936年,在日本人工作居住区首次安装自来水。
1946~1949年,齐齐哈尔市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修复火车机
车,试制成功并生产出脱脂棉、棉布、牙膏、罐头、军镐等几十种轻工产品支援解放战争。1948
年,克山农业试验场恢复科研工作。1949年3 月,市政府召开奖励发明大会,有37人42项成果
受奖。同年,黑龙江省园艺研究场在齐齐哈尔市成立。
1949年10月至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第一机器厂(今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等5 家
中央直属机械制造工厂和丹东烟厂迁入齐齐哈尔市,全市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由此开始。在此期
间,科学技术队伍不断壮大,1949年仅有科技人员840 人,1952年增加到2820人。
“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工程第一重型机器厂、北满钢厂、富拉尔基热电厂陆续建成投产。
1954年,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1957年,农业局植保站成立,加强指导科学种田。至1957年,
全市科技人员增至7758人。全市共实现科技成果27(31项,其中立车、铣床、铁路货车制造技
术达到国际40年代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金笔、冰刀、衡器、油毡纸等产品质量已达到或接近
国内先进水平。成功引种山东刺黄瓜、苏联黄瓜、蕃茄等32种93个蔬菜良种,太平果等3 种果
树,哈系3179小麦良种,波兰1 、2 号等4 个马铃薯品种。推广深耕细作、选种施肥和菜园子
种植技术。这一时期,群众科技活动活跃。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技术革新能手先后于1956
年、1957年到齐齐哈尔市进行技术表演。1953~1957年,共推广机械加工、粮食加工、造纸、
纺织、建筑、医疗等国内和苏联先进技术38项,实现技术革新6149项。
1955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家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推动了全市科学技
术事业的发展。1959年4 月,市委、市人委设立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
组建科技情报网络系统。1960年1 月,市委召开技术革新现场会,工业生产开始向机械化、自
动化进军。1961年,市人委贯彻国家科委制定的《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和《关于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办法》。1962年,市人委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将市属科研机构调整为化工、无线电电子和园艺试
验站3 个研究所。
1965年4月,举办新技术展览会,展出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新设备、新产品311项。
同年,全市科技人员发展到12972人。1966年3月,全国先进刀具观摩推广队到齐齐哈尔市传
播先进技术。1958~1966年,全市新成立6个省属农业、畜牧科研所,5个部批中直企业科研
所以及铁路局科研所,5所市属科研所、设计院,从事科研的科技人员531人。全市共取得科
技成果700多项,其中2项获国家奖,8项获黑龙江省政府奖,47项获市政府奖。
“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技人员下放车间、农村劳动,有1095名科技人员被错纠、错斗,
科研活动中断。1970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设立科技局,加强对科技情报工作的管理。同年,
市革命委员会生产委员会举办技术革新展览会。1972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齐齐哈尔市指导
优选法、统筹法推广工作,共取得“双法”成果3200项。1973年,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市科技工
作会议,贯彻全国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和《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纪要(草案)》,落实科技
人员政策。同年,90%的科技人员被安排到相应技术岗位,113名工程师分别走上各级领导岗
位。1970~1976年,9个科研单位恢复工作,6个科研所成立。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000项,
其中获国家奖18项,获省政府和部委奖69项,获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奖267项,科技人员发展到
1.3万多人。这一期间,群众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全市共实现技术革新成果8170项,其中重
大革新成果311项。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市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7年12月,
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制定《1978~1985年齐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奖
励20个先进单位,108个先进集体,248名先进个人,新中国成立28年来的44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
奖。1978年4月,市委、市革命委员会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市委决定科委设科技干部处,加
强对科技人员管理。市科委、市统计局联合对科技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科技人员总数达
1.58万余人。1979年,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对“文化大革命”中1095名科技人员的冤、假、错
案予以彻底平反昭雪。1980年,对错划为右派的421名科技人员给以改正。市委、市政府召开市
科技干部管理工作会议,对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的套改、复查和晋升工作进行部署。1982年3月,
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贯彻国家在新时期的科技发展方针和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
研究、确定全市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方向和主要任务,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工作的决议》。
会上奖励61项科技成果和9项推广成果。1984年,市委、市人民政府再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落
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设立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1985年,党中央颁发《关于科学
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市委、市政府于10月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讨论科技体制改革及发展的
一系列问题和“七五”时期科技发展纲要。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包括历
史遗留问题)立案审查的463名知识分子(包括民主党派成员)给以全部平反,其中195人恢复
原职。
1977~1985年,有4个研究所恢复建制,32个省市、厂、校所属研究所和民办研究所成立。
1985年,市区有省属研究所19所,铁路局所属研究所1所,市属研究所、设计院(所)22所,厂
办研究所18所(其中部批二级所5所),大学研究所4所,民办科研所4所,共有职工4710人,其
中科技人员2326人(其中高级职称86人,中级职称894人,初级职称1346人)。1985年,全市技
术人员总数达到26217人。自然科学系列学会共56个,会员1260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科技管理工作进行体制改革。1978年,建立科技成果管理
奖励制度。1979年,建立新产品试制管理制度和科技三项费用预决算制度。1981年,对科研计
划项目试行技术经济合同制和有偿使用科技三项费用制度。1984年,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
“市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作出《关于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情报网站》的决定。6月,
市委批转市科委《关于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的请示报告》,市人民政府下发《齐齐哈尔
市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和技术服务暂行规定》和《齐齐哈尔市有偿使用科技基金的试行规定》。
同年,市科委将承包责任制引入科技计划管理,制定《齐齐哈尔市科技情报工作条例(试行)》。
1985年,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关于技
术转让的暂行规定》。9月,市科委组织市科技成果交流交易团参加齐齐哈尔市首届经济技术
交流交易大会,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年末,市区有科技情报网站11个,各级科技情报机构130
个,专兼职科技情报员452人。1978~1985年,全市列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共1156项,完成499
项。科研经费265.5万元,科技事业费用59.5万元。1977~1985年,市区共实现科技成果2370
项。其中,获国家奖26项,获部、省奖345项,获省厅、市奖439项。“六五”期间,有140项
科技成果创产值27266万元,创利润4075万元;推广929项,创利润2000多万元。群众科技活动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4、1985两年,市区共实现技术革新1万多项,合理化建议21万条,青
年“五小”发明成果7000多项。改革开放后,有18个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200多
人次到齐齐哈尔市进行科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