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科技成果选介 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 1963年,由第一重型机器厂、沈阳重型机器厂李秀福、孙长斌等
人设计,由第一重型机器厂试制成功,并于同年投入生产使用,成为国内最大吨位的自由锻造
水压机。该机采用多种新结构,在制造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粉末熔咀电渣焊等多项新工艺、新
技术。投产后质量好,可镦粗最大钢锭为230吨,技术性能接近当时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被第
一机械工业部评为信得过产品。该水压机为3万吨模锻水压机锻造重达140吨的大垫板,为刘家
峡水电站23万千瓦发电机锻造重达230吨的水轮机大轴。为国家提供大量过去一直依赖进口的
特大锻件。
无铬轴承钢 1968年,由齐齐哈尔钢厂庄新美、胡德志、孙家福等研究成功无铬专用轴承
钢SiMnMoV,其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工艺性能、使用寿命等都超过铬钢。国内80多家轴承厂
使用这种新钢种。
XKS516型三座标数控立式铣床 1973年,由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北京机床研究所阎裕增
等设计、试制成功。该机床采用外插补闭环三座标连续系统,电液动力系统,刀具补偿机构,
静压螺母,静压丝杠,静压导轨,喷雾润滑,自动卡刀等先进结构和技术,机床加工精度可达
±0.05毫米,重复定位精度为±0.02毫米,光结度为
各种内外平面轮廓及空间立体形面。为国产第一台数控立式铣床。
1700毫米带钢连续热轧机 1974年,由第一重型机器厂谢明仁等设计试制成功,为国内第
一套国产该类轧机。该轧机由130余种近600台设备组成,轧线总长1000米,总重1.7万吨。轧
制最大钢坯重量为24吨,带钢厚度1.2~10毫米,宽度。750~1550毫米,年产量为300万吨。
技术性能与日本进口的同类轧机相同,达到国际水平。
C5363型6.3米单柱移动立式车床 1974年,由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郭迎麒、张景学等设计
试制成功,为国产第一台单柱移动立式车床。该车床采用双闭环自动调节、可控硅供电、直流
无线调速、电仿形、数码显示等新技术,在国内处领先水平。其经济性能与双柱固定式立车相
比,节省原材料30~40%,降低生产成本40~50%,且操作方便。可加工高2米,重30吨,外
圆6米以下的环形、箱形工件和外圆5米以下的实心工件,可车削工件外圆、内孔、外锥、内锥、
槽和端面等。
CJ—16型磁带记录仪 1974年,由齐齐哈尔北方无线电二厂崔文普、董思学、李伦等研制
成功。该仪器由拖带机构和线路机构两部分组成,采用1英寸磁带,磁道数为16道,可记录16
路信号。整个设备全晶体管化,采用插件,使用维修方便,可靠性好。用于各种中型电子计算
机中作为数字式磁带实时记录设备。该仪器填补国内空白。
3500吨闭式双点压力机 1973年,由第一重型机器厂丁瑞林、梁明振等试制成功,为国产
最大的机械传闭式双点压力机,公称压力为3500吨,设备总重906吨。该机结构、精度、安全性
等方面优于苏联同类产品,主要装备汽车制造工业,用于冲孔、落料和压制汽车大梁,也可用
作其他冷冲加工。
大型“全纤维”多拐曲轴锻造工艺 大型“全纤维”多拐曲轴,世界上仅有法国、日本、
英国等少数国家能锻造。1975年,由第一重型机器厂孙奉先等自行设计制造锻造大型“全纤维”
多拐曲轴必需的工装装备,共由1000多个零部件组成,重300吨。同年成功锻造出直径400毫米
的“全纤维”多拐曲轴,其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质量达到英国劳埃德船级社标准,并于
1981年获得该社的生产认可证。
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护环冷扩锻造工艺 护环是火力发电机组中关键部件之一,材质选
用无磁性、高强度的特殊钢,其锻造工艺技术难度极大,世界上只有美、日、苏联、西德等少
数国家掌握此项锻造工艺。1975年,由第一重型机器厂吉世俭等研究人员,急国家之需要,试
验成功用冷扩工艺锻造出一套60万千瓦发电机组护环,其中有4项机械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XKH2510型、XKZ2510型大型四座标门式数控立式铣床 1975年,由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管
杰、初成工等研制成功XKH2510型、XKZ2510型四座标门式数控立式铣床。该铣床采用静压丝槓、
导轨,电液脉冲马达等新技术,具有摆角运动机构、HTI高阈值集成电路、各座标数码显示、
反向间隙补偿、螺距误差补偿、刀具半径补偿、刀杆长度补偿和对称加等结构及功能。加工精
度±0.10毫米,重复精度±0.015毫米,定位精度0.02毫米,光洁度V5。主要用于加工钛合金、
铝合金、钢和镍铁等材料,是航空工业的重要加工设备,为国产第一台此种类型机床。
TLD—435型悬挂重型四铧犁 1976年,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制造厂刘庆祥、汪海彻、尹金
声等设计研制成功ILD—435型悬挂重型四铧犁。为东方红—75型拖拉机配套的换代产品。该犁
自重比五铧犁减轻900公斤,通用件占84.6%,犁体、犁壁采用组合式,犁架采用管形三角结
构。适用于工作比阻0.8~1.1公斤/平方厘米的旱作熟地耕翻作业,单铧幅宽35厘米,耕深20
~30厘米。经黑龙江省农机鉴定站鉴定,认为该产品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动力指标先
进,阻力小,生产效率高,安装使用方便,予以定型并投人生产。
CZ61315型03150毫米超重型普通车床 1976年,由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周洪声、许培岘、
邵素贞等设计研制成功CZ61315型超重型普通车床。为国产首台超重型普通车床。该机床采用
双闭环自动调节可控硅直流无级调速、静压主轴轴承、数码显示等先进技术,具有效率高、精
度好、寿命长等特点。产品达到70年代世界同类产品水平。
CHK5116型自动换刀数控立车 1976年,由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李宗泽、洪声秀等设计研制
成功CHK5116型自动换刀数控立车。该机床采用电液脉冲马达驱动,设有刀库,可自动换装10
把刀夹或镗杆,能完成圆虎锥面、内外圆等各种复杂形面的加工。其最大车削直径1600毫米,
最大车削高度。700毫米,工作最大重量5吨。该机床填补国家一项空白。
碱性平炉真空碳脱氧技术 1977年,由第一重型机器厂吴世驹、赵鹤林等研究成功。一般
情况下,碱性平炉不能冶炼电站锻件用钢。该项新技术是利用碳的脱氧能力随着真空度的提高
而提高的特性,使未经硅、铝等元素脱氧的钢水在真空条件下,依靠自身的碳对钢水进行完全
脱氧。该项技术研究成功,扩大了平炉冶炼范围,使之成功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20万千瓦电站
转子锻件用钢。该项成果填补国内一项空白,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DZC—1型白酒陈酿设备 1977年,由齐齐哈尔无线电五厂迟良恭、金宝钧、史丙权等研制
成功DZC—1型白酒陈酿设备。该设备运用高频、超声波、紫外线、臭氧等4种因素同时作用于白
酒、果酒或药酒,经十几分钟处理,达到平烈、排杂和增香等效果。每班次处理40吨酒,缩短
陈酿期,经济效益显著。该设备为国内首创。
2米轧环机 1979年,由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齐齐哈尔钢厂李振中、李德荣、杨德良等研制
成功2米轧环机。该机采用焊接结构,液压单缸往复驱动,用组合件代替整体机架和齿轮减速
机箱体,可轧制∮500~∮2000毫米、高350毫米、最薄30毫米的环件,如航空环件、轴承圈、
轮箍等,可轧制的钢种为碳结构钢、合结钢、滚珠钢、耐热不锈钢、钛合金等。轧制的环件变
形均匀,金属流线合理,解决水压机自由锻造解决不了的成形、裂纹、性能不均匀、流线不合
理等关键问题。生产效率比一般锻造环件提高5~10倍,轧制高温合金环比锻造工艺节约材料7。
10%,轧制一般轴承圈比锻造环件节约材料30%。轧制的777/650轴承圈用于鞍山钢铁厂1700
连轧机,其使用寿命和轧制吨数方面均超过日本同类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700毫米冷轧辊坯制造工艺研究该研究属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84年,由齐齐哈尔钢厂刘
瑞琦、王忠信、王雨芳等完成研究。该项成果实现了1700毫米冷轧辊国产化所需的制造技术,
质量达到西德同类产品的水平。在武汉钢铁厂引进的西德产1700毫米冷连轧机首次使用该产品,
满足了硬度、耐磨性、强度和韧性的要求。
Q—053A型定子机座车镗床 1984年,由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试制成功Q—053A型定子机座
车镗床。该机床全长15.2米,高5.7米,主轴悬伸套筒探约6米,仍能保证足够的刚度,机床总
重250吨。其端面最大加工直径为5米,最大镗孔直径为3.25米,最大镗孔深度为5.5米,是加
工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定子机座(长11米,端面直径5米,重120吨)的专用机床。该机床采用可
控硅直流调速、静压卸荷导轨、光学投影分度装置、气垫浮升和柔性平衡机构等机械、电气、
液压、气动、光学方面的高新技术,自动化程度高。只需一次装卡,就可以完成定子机座全部
机加工序,加工质量完全符合国外定子机座图纸的加工精度要求,将国家大型电机机座的加工
精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此种机床国外仅有2台)。该机床试制成功为国
家节省大量外汇。
新闻纸机可控硅双闭环分部传动稳速系统 1975年,由齐齐哈尔造纸厂、哈尔滨工业大学、
轻工部三化组共同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行。该系统速度由原来180米/分提高到220米/分,日产
量由原来的18吨提高到22吨,且运行速度平稳,新闻纸断头次数和褶纸病减少,降低了浆耗,
使产量提高22%,成品率提高2~7%,降低、维修费用30~40%。填补国内造纸工业应用可控
硅技术的空白。
湿布定幅预缩机 1975年,由齐齐哈尔针织染整厂黄嘉佑等研制成功湿布定幅预缩机。该
机是将针织内衣湿布横向伸展定幅以后再进行烘干,实现针织内衣湿布定幅预缩,系国内首创。
该预缩设备结构简单,投资只有干布法的五分之一,缩短了工艺流程,节省蒸气和燃料,缩水
率为5.9%,达到国家针织内衣缩水率出口标准,提高外销产品的档次。
伞盘薄膜式带电真空滤油车 1964年,由齐齐哈尔电业局王允兴等研制成功伞盘薄膜式带
电真空滤油车,并在生产中应用。该滤油车利用饱和温度低于同一压力下的绝缘油的原理,在
真空状态下,高于油中水份的饱和温度的油形成薄膜,流向下部而被回收。此法可在低温下
(—30℃~—400℃)充分脱出油中微量水份和溶解气体,使油达到迅速合格,不消耗滤油纸和
绝缘油,提高绝缘油耐压,改善设备的绝缘性能,与一般压力滤油机相比,效率提高10倍。
高频高压静电喷漆新工艺 1975年,由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马烈芳、陈斌华等研究成功高频
高压静电喷漆新工艺。该工艺用于全钢货车喷漆,在高频高压静电场中,油漆在高速离心力的
作用下,形成雾化微粒,并带上负电荷,沿电力线方向,朝带正电位的货车作定向运动,从而
达到喷漆的目的。生产效率比手工喷漆提高3倍,且节省油漆40%。该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并在铁路系统推广运用。
100吨内燃液力铁路起重机 1970年,由齐齐哈尔车辆工厂研制成功100吨内燃液力铁路起
重机并投入生产。该起重机采用低合金钢制造,设主钩(荷重100吨)和辅钩(荷重25吨),荷重
100吨时主钩提升速度2.77米/分,荷重25吨时辅钩提升速度9.33米/分,吊壁最大旋转半径5
米,自行最大速度50公里/小时,自重124吨。具有较好的独立性、机动性和可靠性,主要技
术指标达到或接近美、英、西德等国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是国内第一台百吨内燃液力轨道起
重机。
U60型60吨粉状货物气卸车 1967年,由齐齐哈尔车辆工厂杨新等设计试制成功U60型60吨
粉状货物气卸车。该货车载重60吨,输送速度1.5吨/分,是一种气力卸货的专用车,可将水
泥直接输送到离铁路100米、高30米的水泥库中,并降低水泥成本23%,是运输水泥的理想设
备。特别在建设大型水电站、水利工程中,更能发挥该设备的技术优势。该货车填补国家一项
空白,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D30型370吨大型双联平车 1974年,由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邱世昱等
设计、试制成功D30型370吨大型双联平车。这台大型铁路平车,是专供装运特大特重的生产化
肥机械设备之用。它采用双联结构,纵向可以伸长,使用方便,主要梁件采用普通低合金钢焊
接组成,并由2个凹型底架联结4个5E轴转向架,利用货物本身的刚度将货物跨装于2底架的转
盘上,用卡带将货物卡牢。该车载重370吨,自重126吨,线路转变半径180米。为国产首台特
长大货车。
冰压力试验研究 1972年,由齐齐哈尔铁路局科研所、设计所刘振、杜正双、李时赞等完
成冰压力试验研究。该项课题是研究冰荷载的一门基础科学,为设计铁路、公路桥墩、海上采
油建筑物和江河水利工程建筑物提供科学数据和计算理论。该研究得出的冰的静压力试验数据
已用于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中,与美国、苏联、西德等国资料并列;得出的冰压
力形状系数表已编入全国公路设计规范和公路设计手册桥涵资料。该项研究为修改铁路桥梁规
范中冰压力公式和结合齐齐哈尔铁路局平齐线嫩江大桥整治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填补
了国家一项空白。
洗炉遥控程序控制装置 1977年,由齐齐哈尔铁路局科研所赵继涛、饶士乃、时保安等设
计研制成功洗炉遥控程序控制装置。该装置采用晶体管单稳态系路延时电路,使洗锅炉洗罐用
的高压水按照规定的作业程序和多部位所需时间,在洗罐库内随时控制,实现洗炉给水自动化。
该装置具有电压波动要求低(交流电压在1600~240V内能正常工作),工作效率高(洗炉时间比
一般装置缩短50%)的特点。当年在博克图机务段安装并用于生产。
D35型350吨钳夹式平车 1979年,由齐齐哈尔车辆工厂研制成功I)35型3.50吨钳夹式平车。
该车专门为运输进口60万千瓦发电机定子而设计制造。采用气、液压旁承、三种导向、电子秤、
强制侧移等先进技术,运用灵活,通过线路半径为150米。1982年,该车装载直径4米、长9米、
重307吨的60万千瓦发电机定子从港口运抵元宝山电厂。此项成果填补国内钳夹式平车的空白。
CJD—8型叠式磁带记录仪 1982年,齐齐哈尔北方无线电二厂张益铎、王殿佑等研制成功
CJD-8型叠式磁带记录仪。该仪器是一种新型磁记录设备。其电子线路采用HTI。型高抗干扰集
成电路,缓变系统采用
系统采用频率调制方式,主电机采用晶体锁相直流无刷稳速电机。由于技术先进,该仪器具有
体积小,重量轻,记录参数多,记录精度高,能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中,记录运动过程中的各种
参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仪器广泛用于国防、科研、石油、地质等领域。
耐腐蚀微晶玻璃泵 1976年,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陈一鹏、李俭、李桂芳等研制成功耐腐蚀
微晶玻璃泵。该泵壳体和叶轮均用微晶玻璃制造,其耐腐蚀性能超过铸铁叶轮,经试用比较,
使用寿命为铸铁叶论的60倍以上。可用于轻工、化工、食品、医药、林业、化学等部门中输送
酸、碱等强腐蚀性液体。
丙丙馏份合成聚丙烯 1977年,齐齐哈尔轻工学院王墨林、李阴常、吕隽令等研究成功丙
丙馏份合成聚丙烯。采用聚合级丙丙馏份合成聚丙烯,特点是原料易得,流程短,设备投资少,
易控制。该工艺产生的“三废”少,产品的性能及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水平,
适合于中小石化企业。在国内首次成功地把乳化塔应用于丙丙馏份的精馏。
引污治嫩工程 1968年,由齐齐哈尔市设计院白建成、朱景珍、黄国干等设计,当年建成
污水库(氧化塘)。1964~1966年,发现嫩江有黄粘絮状物堵塞沿江工厂进水管道,造成齐齐哈
尔钢厂二号炉停产,富拉尔基热电厂降负荷发电。1966年开江期间,嫩江又出现大量昏死状态
的成鱼,密度达每平方米80余尾。1967~1968年,由中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6所科研单位、
高等院校组成的嫩江死鱼调查组,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
等7个单位组成的嫩江污染综合科学考查工作组,先后对嫩江污染进行调查研究,结论为沿江
的糖厂、造纸厂大量排放含有有机物的污水所致,而冰封期黄粘絮状物(郎真菌)消耗大量水中
氧气,致便江鱼窒息而死。1968年建成污水库,使污水中有机物自然氧化、沉淀,然后将经处
理的水排人嫩江,保护了嫩江水资源,保证了沿江工厂的正常供水。
丰收10号大豆品种 1966年,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李国祯、赵铠等研究
成功丰收10号大豆品种。该品种在一定水肥栽培条件下不倒伏,一般亩产100~150公斤,最高
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由于品质优越,推广很快,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以上,增产幅度10%
以上,成为绥化地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的主要品种。
东北细毛羊新品种 1967年,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育成东北细毛羊新品种。该品种是中
国育成的第二个毛肉兼用的细羊毛品种,成年母羊平均产毛量达5公斤以上,毛长一般达8厘米,
较杂毛羊产毛量提高2~3倍,毛质由异质粗毛变成同质细毛。与国外引进品种的性能相仿,且
具有抗寒耐热、抗病和适应性强等特点。用它改良当地羊效果显著,已在甘肃、河南、安徽、
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推广。
马铃薯新品种克新1号、4号 1968年,由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张秉懿、孙慧生等
研究培育成克新1号、4号新品种。该品种增产幅度均在20%~25%以上。据1978年全国第二次
马铃薯科研协作会议统计,克新1号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780万亩,增产15.6亿公斤;克新4
号推广约200万亩,亩增产20%以上。
克旱6号小麦品种 1969年,由黑龙江省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肖步阳、姚俊生、魏正平等
研究培育成功克旱6号小麦。1973年定名,并开始在全省推广。该品种植株繁茂,抗病害性和
适应性强,丰产性能好,株高90~110厘米,生长期88~93天,为中晚熟抗旱类型品种。千粒
重约30克,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为14.16%。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适应黑龙江省北、中及
东南部,吉林省部分地区,内蒙古呼尔贝伦盟地区种植。1981~1982年,在黑龙江省种植543
万亩、吉林省种植17.4万亩、呼尔贝伦盟种植23万亩,均获丰产。
春小麦品种克丰2号 1973年,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肖步阳、姚俊生、魏
正平等培育成功春小麦品种克丰2号。1979年定名。该品种喜肥水,苗期抗旱性中等,结实期
耐湿性强,抗病害,麦杆强壮。株高90~110厘米,生长期93~96天,属多抗性中晚熟优质新
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0公斤左右,干粒重32~34克,蛋白质含量14.62%,籽粒呈赤色,
品质好。自1979年推广后至1985年,全省累计种植2982万亩,全省每年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
积的24%;省外累计种植面积约133万亩。总计增产粮食10亿多公斤。
黑龙江马新品种 1975年,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育成黑龙江马新品种。该品种以当地马
为基础,引用不同的轻重品种公马血液,采取复杂育成杂交方法,经过杂交、横交和自群选育
三个育种阶段选育出来的。该种马力速兼备,持久力好,适应性强。在挽曳作业量方面,平均
比当地马提高60%,以上,可减少联驾马数量,且饲料消耗量低,可降低生产成本。黑龙江马
在品种鉴定验收时,已育成2.1万匹。
牛精液超低温冷冻人工授精技术 1973年始,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研究人员以液氮为冷源,
通过对2万余粒精液冻结试验,研究出两种较好的稀释液配方,总结出牛颗粒精液的结冻程序
和解冻方法。至1974年,解冻后精子活力达0.43,授精359个情期,受胎率平均达到58.2%。
1975年,此项研究完成预期各项指标,开始在省内应用推广。该项成果为黄牛改良、肉用牛培
育及黑白花奶牛的选育提供了新的繁殖技术和方法,为加速养牛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树良种光皮小黑杨的选育及利用 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沈清越、黄丛、康忠信等经过
10多年的研究,于1975年培育成功光皮小黑杨。该良种是青杨与黑杨的派间杂种,其母本为小
叶杨,父本为欧洲黑杨。光皮小黑杨具有树皮光滑,树干通直,生长快,抗性强,抗寒耐旱等
优良性能。8年生材积生长量是小青杨的5.7倍,中东杨的5.2倍。光皮小黑杨16年生树高达26.6
米,最大单株胸径38.15厘米,单株材积1.15立方米。至1985年,全省有75个市县栽种,面积
达百万亩,按成林50万亩计算,可增产木材185万立方米。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具有明显
的社会效益。
猪瘟兔化弱毒细胞培养苗的研究 1978年,由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的刘春萱、潘兴广、
刘锦旭等完成猪瘟兔化弱毒细胞培养苗的研究,找到一种制备猪瘟疫苗的新方法。该研究利用
猪瘟兔化弱毒在猪肾单层细胞培养物中连续增殖制备猪瘟疫苗。该疫苗1万倍稀释液接种于猪,
可以抵抗强毒,猪接种4天后,即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以上,且安全性好,免疫效果显著,
是国内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上的重大突破,为应用细胞培养手段制备兽用疫苗开辟了新途径,被
农牧渔业部纳入《兽医生物药品制造规程》。用此法制备疫苗,仅黑龙江省每年至少可节省乳
兔10万只,经济效益达百万元以上。北京、南京等14个市的兽医生物制品厂引进此项技术生产
猪瘟疫苗。
黑白花奶牛新品 种黑白花奶牛是在滨洲奶牛基础上,引进大小荷兰奶牛,经过杂交、横
交和自群选育,运用现代遗传学原理等综合措施,于1978年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完成阶段成
果,至1983年通过省科委主持的鉴定,历时20年。1983年鉴定黑白花奶牛8526头,符合国家颁
布标准的品种牛4745头,超过品种牛3000头的要求。各胎次平均产奶量5321公斤,超过国标4100
公斤的标准。品种牛体型外貌整齐,特级、一级牛占70.5%,体长、体重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标
准。育种群(784头)平均每头产奶量由原来的3134公斤提高到4705公斤,到1983年累计增产牛
奶87309吨,新增产值3492万元。
应用超声波治疗冠心病的研究 1975年,齐齐哈尔铁路局中心医院、齐齐哈尔铁路局科研
所汪致中等开始研究应用超声波治疗冠心病,于1977年研究成功。超声波治疗心脏病一直被认
为是“超声禁区”,齐铁中心医院和齐铁科研所自制自动超声心脏治疗机,经动物试验,冠脉
造影证实,有建立侧枝循环作用。用超声波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能使病灶缩小,结缔组织延
长变软,纤维瘢痕化受到抑制,有利心肌功能恢复。该机性能超过一般超声治疗机,其疗效可
达60%以上,为冠心病的物理疗法开辟了一条新路,填补了医疗科学上的一项空白,受到卫生
部、四机部和国家科委的重视,并指定专门厂家进行试生产。
全国16种异常血红蛋白化学结构分析 1979年,齐齐哈尔医学院郑丽芳等参加全国血红蛋
白科研协作组,在东北地区查出异常血红蛋白5例,经中国医学科学会分析,认为填补该项科
研区域性空白,为基因流向提供了依据。
DT杀菌剂 1983年,齐齐哈尔市化工研究所靳秀坤等研究成功DT杀菌剂。该杀菌剂能防治
植物多种细菌性、真菌性病害,经国家和省级10多个科研部门和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2
个单位试验,均获得显著药效,并列入1984年全国药效网专题试验项目。1985年,通过省科委
主持的鉴定,认定属国内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