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教 育
概 述
齐齐哈尔教育事业始于清代。齐齐哈尔地处边疆,清廷为抵御沙俄入侵,注重加强边防军
事力量,重武轻文。因而,教育创办之初发展缓慢。乾隆九年(1744),齐齐哈尔始设满官学,
招收八旗子弟,学习满文和骑射。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汉文广为利用。嘉庆元年(1796),齐齐
哈尔创办汉官学,教习汉文。乾垄嘉庆时期,随流戍者增多,齐齐哈尔家塾、私塾兴盛起来。
塾师多为流戍到齐齐哈尔的文人,他们教书自给,著书立说,为齐齐哈尔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
贡献。光绪九年(1883),黑龙江将军文绪拨银扩充汉官学。光绪三十年(1904),黑龙江实行放
荒开垦。由此,汉民大批迁入齐齐哈尔地区,促进了齐齐哈尔的经济发展及与外地区的往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全国“废科举,兴学堂”的影响下,齐齐哈尔设立黑龙江第一个教育
行政机构学务处,开始筹办学堂,选聘教员,招收学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齐齐哈尔创办
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幼女小学堂。齐齐哈尔女学的创办比清廷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学章
程》还早一年。为培养师资,还创办1个初级师范简易科,为齐齐哈尔师范教育之始。同年,
黑龙江将军程德全选派10名学生赴俄罗斯留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废除学务处,设置黑龙江省提学使司。首任提学使张建勋上任后,
积极兴办各种学堂。同年,始办职业教育,创办农、工、商3所初等实业学堂。设法政肆习所,
后改为法政学堂,此为齐齐哈尔高等教育之始。光绪三十四年(1908),齐齐哈尔第一所少数民
族学校黑龙江省清真公立初等小学堂成立。同年,齐齐哈尔始办中学教育,将齐齐哈尔、呼兰、
巴彦3所高等小学及黑水中学预科、绥化中学合并于齐齐哈尔,成立全省中学堂。同时,将布特
哈、墨尔根、瑗珲的各初等小学合并,在齐齐哈尔设立满蒙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始办
社会教育,为长年失学和贫苦无力就学者设10处简易识字学塾。宣统三年(1911),始办幼儿教
育,设立蒙养园。同年,将幼女学堂升为女子师范学堂,将初等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升为中等
农业学堂、工业学堂。齐齐哈尔各类学校发展到48所,在校学生2168人,教职员155人。清代,
齐齐哈尔各类学校均以“忠君”、“尊孔”为本,以“四书”、“五经”为基,注重经学的传
授和旧礼教的承袭。
民国时期,齐齐哈尔各类教育有所发展。各类学校废止读经科,设修身课,进行民主共和
教育和三民主义教育。1914年,各类学校35所,在校学生3272人,教职员176人。1931年,各
类学校32所,在校学生5087人。民国时期,齐齐哈尔女子教育发展迅速,高小女生同男生的比
例居全国第一位,初小居全国第三位。
沦陷时期,日伪当局推行殖民主义教育,齐齐哈尔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32年,因中
小学历史、地理教材中有反满抗日内容而被禁用。1934年起,中小学普遍使用伪满文教部编审
的“国定教科书”。中小学均设“建国精神课”和日语课,中学增设军训课。中学学制由6年
改为4年,并用三分之一时间去“勤劳奉仕”。日伪当局要求向学生灌输“日满亲善”、“东
亚共荣”等奴化思想,规定师生唱日本国歌,参拜存放侵华日军骨灰的“忠灵塔”,遥拜日本
皇城帝宫。同时,派日本人任校长,监视师生的进步行动。沦陷14年间,齐齐哈尔仅增5所公
立小学和1所公立中学。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46年,市政府接管敌伪小学15所,中学7所。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
方针,对旧教育进行系统改造。各学校开展以解放战争、土地革命为内容的思想改造运动,使
师生初步确立为人民服务思想,争取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同时,还通过开展冬
学,建立文化馆、夜校等,对市民进行教育,组织群众学习时事,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
按照东北第三次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齐齐哈尔教育开始走上正规化教育阶段。1948年底,
齐齐哈尔私塾全部解散。1949年,各类学校发展到42所(幼儿园1所、小学35所、中学3所、中
等专业学校1所、师范学校2所),在校学生20663人,教职工696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齐齐哈尔教育事业发生重大变化。50年代
初,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有计划地逐步完成对旧学校的接管改造。1952
年,执行学校向工农子女开门方针,中小学工农子女入学率达76%。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
着国家大型企业北迁和重点工程在齐齐哈尔兴建,企业办学开始发展。1956年,各级各类学校
发展到89所,在校学生82896人,教职工4143人。有36834名工农群众参加扫盲学习,7340人脱
盲。1957年,各类学校开始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教育宗旨进一步明确。同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挫
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1958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革命的精神,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兴办高等教育,新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和一批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小学入学率显著增长。但由于受“大跃进”影响,学校大办工厂、农场,
学生参加大炼钢铁、支援“三秋”等劳动,使教学质量有所降低。1960~1963年,按照中共中
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整顿,保留高等学校2所、中专3
所,建立4所职业学校。1966年,各类学校发展到543所,在校学生236497人,教职工11209人,
分别比1949年增长12倍、11倍、16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齐齐哈尔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学校领导受冲击,教师受迫害,
财产设备受损失,教学计划、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教育结构受破坏,幼儿园
停办,职业中学、民族中学改为普通中学,大学停止招生4年,为国家少培养千余名大学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齐齐哈尔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学校拨乱反正,恢复和
建立了各项制度与良好的教学秩序。1977~1985年,市政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生活待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980年起,各校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小学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受到国家和
省教委的表彰奖励;中学由学科、单项、局部的改革,逐步转向综合、全面、整体的改革,地
理科的读解式教学法、物理科的有序启动式教学法等在全市推广,并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中
等专业、技工学校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并同企业建立教学、生产、实习联合体;高等学
校按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多层次培养人才。大力发展成人教
育,完成职工“双补”任务,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教育系统。到1982年,
齐齐哈尔市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市区总人口的77%。同1964年比,具有各类文化程
度人口的增长幅度是:小学1.1倍,初中3.1倍,高中6.2倍,大学0.9倍。到1985年,各级各类
学校发展到683所,比1949年增长12.6倍。其中幼儿园100所、小学347所、普通中学110所、高
等学校4所、职业中学14所、少数民族学校29所、中等师范学校2所、技工学校21所、中等专业
学校5所、聋哑学校3所、成人职工大中专48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发展到27.8万人,比1949年
增长12.4倍。其中幼儿园1.9万人、小学13.7万人、普通中学17.9万人、高等学校0.6万人。城
市人口每万人中有各类学校在校生2 296人,是1949年1476人的1.55倍。各类学校教职工发展
到2.5万多人,比1949年增长32.1倍。新中国成立以来,齐齐哈尔市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
高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教育战线先进人物。1964年,曹真等3人出席全国群英会;1974年,
厚振铎等3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李文福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标兵,何迪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980年,杨丽华、谢飙等5人被评为特级教师;1985年,沙文胜等46人被评
为市优秀教师标兵,1136名中小学教师获得市政府颁发的具有30年以上教龄的《荣誉证书》。
1946~1985年,齐齐哈尔市共培养出中学毕业生72.7万人、中专毕业生1.7万人、大学毕
业生1.6万人、研究生247人、留学生33人;共完成科研项目350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70多项,
其中荣获国家、部、省级奖励3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