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



发展状况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齐齐哈尔创办十区小学、黑水中学和师范教育之初,
无师范生任教,故暂从塾师中经考试选拔成绩优秀者10人到小学任教,为齐齐哈尔最早的小学
教员。并从速成师范第一期毕业生中择成绩优秀者任小学正教员。同时,从南方调用6人任中
学教员,从南方调用师范生2人任师范教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选派师范第二期毕业生
中成绩优秀者任小学正教员,从南方调用首批师范大学生任中学教员,并开始从师范学堂、保
定中等农业学堂、日本东亚铁道学校毕业生中,选任齐齐哈尔南路农业、北路工业和西路商业
初等职业学堂正教员。光绪三十四年(1908),始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有少数民族教职员14人。
同年,齐齐哈尔34所学堂共有教职员约80人,其中,农、工、商职业学堂有教职员20人。宣统
元年(1909),满蒙师范、初级简易师范毕业生到小学任教。省城32所小学堂(不含私立清真两
等小学堂)共有68名教员,中学堂教职员增加到12人。宣统二年(1910),法政学堂有教职员20
人,为齐齐哈尔高等教育之始。到宣统三年(1911),齐齐哈尔47所学堂共有教职员154人。其
中,小学教职员54人,中学教职员12人,师范教职员35人,农、工、商职业教育教职员33人,
高等教育教职员20人。

1912年,为推广小学教育,黑龙江制定《推广民立、公立小学堂章程》,规定“每学堂两
班增设教员两人,一班增设教员一人”;“教员先尽本地之师范毕业暨学识明通者遴选聘用。
本地如乏师资,始准借才异地”。1914年起,学堂改称学校,教员分为正教员、专科教员和助
教员三种。齐齐哈尔部分小学合并,学校数减少,但学生、教员增加。齐齐哈尔35所学校共有
教职员176人,其中教员136人。到1928年,齐齐哈尔教职员达208人,其中小学教职员72人,
中学教职员44人,师范教职员29人,农、工、商职教教职员32人,民族教育教职员21人,高等
教育教职员10人。

沦陷时期,1937年,根据学历将教员分为专科教谕、教导、教辅3种。1939年,齐齐哈尔
市332名小学教员中,有教谕210人,占教员总数的63.26%;教导53人,占15.96%;教辅69人,
占20.78%。日伪当局为加强对学校的统治,派日本人到各校担任领导或教员。1939年,全市中
等学校110名教员中,有日本人32人,占教师总数的29%。在部分小学校里,也有不少日本人任
教。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教师队伍。
1946年,全市小学教师296人,中学教师87人,大多是留用的旧教员。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市有
教职工696人(其中教师574人)。有小学教职工484人(教师.446人),师生比例为1∶37.38;中学
教职工123人(教师82人),师生比例为1∶12.04。中专、师范教职工89人(教师46人)。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省教育厅派人专往上海、
湖南、广东等省市招聘教师20余名,充实中等学校师资队伍。并将师范毕业生分配到各小学任
教。195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779人,其中教师629人。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均
有提高和增加。1951年起,随着辽宁几家大型工厂迁入齐齐哈尔市,工厂自办中小学增加。同
时,聋哑教育、高等教育开始创办和发展。到1952年,全市共有学校71所,教职工发展到1181
人(其中教师927人),比1949年增加70%。

“一五”期间,随着厂办学校的增加,教师队伍发展较快。1957年与1953年相比,全市教
职工从1754人(其中教师1054人)发展到4143人(其中教师2845人),五年增加了2.26倍。其中小
学教师增至1812人,中学教师增至692人,分别比1953年增长1.8倍和1.7倍。

1958~1965年,“二五”期间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市教师队伍变化较大。1958年,教
育事业的发展出现冒进。各级各类学校由1957年的107所猛增到395所,其中小学、高等学校增
加最快。共增加教职工768人,其中从农村和家庭妇女中招用小学教师280人,学校教学质量下
降。1961年,在大办教育的高潮中,全市学校增至470所,教职工增加到9219人(其中教师6034
人)。1962年起,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教育事业规模,精简各级
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1962~1963年,全市共精简教职工65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经过三
年全面整顿,教职工人数减少到8975人(其中教师6355人)。1964年,进一步贯彻“两条腿走路”
的方针,逐步实行两种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发生变化,教职工总数增加2234人,其中新增半工
(农)半读中学教职工932人(其中教师493人),农业中学教职工145人(其中教师95人)。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仅龙沙、建华两区
的中小学教职工就有246人被揪斗。同时,因盲目发展中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素质
下降。1971~1972年,先后从基层企事业单位选出87人,从工人农民中招收师范生220人,仅
培训两个月便到中小学任教。到1976年,全市有工、农、兵学员教师90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
18%强。

1977年秋,中小学由九年制过渡到十年制,学生毕业延续一年。1979年,初中升入高中的
学生是历年最多的一年,因此高中教师严重不足,当年增派156名大专毕业生任教。1980年,
本着整顿提高的原则,对不宜做教师工作的先后调出、退休303人。

198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术学校及成人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25894人(其中教师
14966人,教龄在30年以上的教师1088人)。全市高等学校教职工2788人,其中教师1325人,教
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92人,讲师509人,助教583人。中专教职工781人,其中教师341人。
普通中学教职工7983人,其中教师5627人,师生比例为1∶10.13。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
程度的3335人,占教师总数的59.3%。农业职业中学教职工915人,其中教师492人。小学教职
工7028人,其中教师5867人,师生比例为1∶19.53,每个教职工负担学生比1949年减少17.85人,
教师中具有中师、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的3479人,占教师总数的59.3%;具有初师、初中毕业
及中师、高中肄业学历的2151人,占36.7%;具有初师、初中肄业及以下学历的237人,占4%。
幼儿园教职工1889人,其中教师862人。聋哑学校教职工84人,其中教师51人。

此外,全市技工学校教职工1305人,其中教师547人,分别比1976年增长1倍和22.8%;教
师中,大学本科学历137人,占教师总数的24%;专科学历236人,占41.3%。

1949—1985年齐齐哈尔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表




注:表中数字不含技工学校和成人教育。

教师培训 小学教师培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齐齐哈尔始办初等小学时。从私塾择
优选拔的教员,虽有较好的古文根基,但缺乏其它知识。同年,对十区初等小学教员进行首次
培训,由王廷元讲授算学,林传甲讲授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总称)。

1912年,在省立师范附设一个传习班(培训班),对省城二十区小学中未经培训者进行培训,
选拔其中学有基础者为龙江县立小学教员。同年,在省城成立女子教员讲习所,共培训40余名
女教员。对其中学习有恒、文化优秀者,培训后任高小教员;文理粗通者任初小教员。1913年,
省教育司责成女子师范和女子中学再次举办女教员讲习,成绩优秀者准任高小教员,及格者任
初小教员。1914年,师范学校对原师范、师范简易科以及师范选科毕业的小学教员,利用星期
日补学单科教授法、手工、音乐及理化实验,以弥补以前未曾学到的知识。1922年,成立省城
讲习所,对塾师及志愿入学者补习单级教授法、管理法、训练法、算术、国音浅说等。

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向教员灌输所谓“王道”思想,培训符合“教师之件”要求
的教员,从1932年起,每年分4期选派各地“优秀小学教员”赴文部省讲习会参加讲习。1932
年,齐齐哈尔设立日语专修学校,为各校培养日语教师。1937年,省立师道学校附设临时初等
教育教师养成所,为各地培训小学教师。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46年,全市298名教职员中有72人是新任用的,其余全是留用的旧
教员,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掌握的知识内容不适应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暑假期间,
市政府举办教育研究会,由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教育科还主办《教育月刊》以交流经验。1948
年,各校设立教学研究会,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讨论会,各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观摩教学。
1949年,各校组织同年、同科的教学研究小组,进行观摩教学,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政策、
法令、指示及苏联教学书籍,从中汲取经验。

1951年,齐齐哈尔市成立小学教师进修学校,有240名小学教师参加初师语文数学进修。
1952年,306人参加进修。1953年,150名学员参加进修。1955年,进修学校增设中文、数学两
个中师班,培训小学教师。1956年,全市参加初师、中师班进修的小学教师达教师总数的42%。
1958年,撤销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在师范学校建立函授部,组织小学教师进行函授学习。1959
年,小学教师进修工作由同年成立的齐齐哈尔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师部承担。1962年,小学教师
进修下放到各区。到1963年,有130多名小学教师在各区中师班毕业。

1967年,市内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学院参加英语、俄语师资培训班。

1979年,参加业余进修的小学教师有1962人,其中函授434人。1980年,参加黑龙江省函
授广播学院学习的中师学员1713人,其中语文科813人,数学科901人。1981年,参加广播学院
函授的有1539人;参加进修学校业余进修的836人。1982年,业余进修结业的298人;在校进修
的1661人,其中函授的1151人。1983年,离职进修当年结业的55人;业余进修毕业的326人,其
中函授310人;在校进修的1661人,其中函授的1484人。

1985年,在7个进修学校参加进修的小学教师共有1525人,占教师总数的26%。

1954—1985年部分年份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状况表
单位:人、%



中学教师培训。清末民初,齐齐哈尔中学的教员,从外地调用,其中有中等师范毕业生、
高等师范毕业生、高等专科毕业生,以及留学日本的大学生。

沦陷时期,对中学教员的文化素质,要求为高等师范学校或中学教师养成所毕业生,或中
学检定合格者。日本侵略者为了培训教员符合“教师之件”的要求,采取选派教员到日本国
“见学”的办法进行提高,但人数极少。1933~1934年,齐齐哈尔先后选派省立中学校4名教员
赴日本见学一年。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有重点的试行建立系统的教师业余
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的政治及文化水平,以适应工作需要。11月,齐齐哈尔市成立中学教师文
化进修学校,开设中学语文、数学业余进修班,培训中学教师。1953年,又开设俄语学习班。
同年9月,成立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58年,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培养出中文、数学专科毕业学
员98人,中文、数学、地理、物理、生物专科在校学习教师200人。1960年,培训中学教师中
文专科5期、数学专科4期、俄语专科1期,共毕业学员38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师培训停止。1973年,中学教师进修学院恢复,组织中学教
师文化进修,但不久就被当作“回潮”批判。

1977年,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采取一切强有力的措施,尽快地、切实地抓好在职教师培
训工作,用极大的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精神,市教育局召开教师进修工
作会议,制定提高教师文化业务水平的规划,即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使现有教师队伍中不足
大专毕业程度的中学教师,提高到业余师范大学毕业程度,从而建立一支精通教学业务的教师
队伍。同年9月,市教育学院开办数学业余专科班,物理、化学业余专科预备班,体育、音乐、
美术专科班,并组织中学分片联办大专预备班进修网。1978年,开办中文、物理、化学业余专
科班,还开办中文、数学、政治函授班。1979~1984年,市教育学院共开办中文、数学、物理、
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日语、英语等12个专业32个业余专科班,2个业余本科班,毕业学员
877人;为省函授广播学院辅导3个专业12个函授专科班,毕业学员381人;开办3个月至一年半
的脱产学习班9个,结业学员356人。全市中学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随着师资培训工作的加强,
逐步得到提高。

1954~1985年部分年份齐齐哈尔市中学教师学历状况表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