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发展状况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实施“废科举,兴学堂”之举,齐齐哈尔开始兴
办学堂,特别注重兴办小学。学务处在省城齐齐哈尔创办十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幼女
小学堂、客籍小学堂共13所小学,为齐齐哈尔小学教育之始。当时,适龄儿童习惯进私塾或家
塾学习,不愿进学堂。为此,省城齐齐哈尔设劝学所,由劝学员逐户劝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
为强国裕民,培养实业人才,将十区小学堂合并为南路、北路、西路、东路4所小学堂,除东
路小学堂讲授普通文化知识外,其余均为初等实业学堂,南路农业小学堂讲授农业专业课,北
路工业小学堂讲授工业专业课,西路商业小学堂讲授商业专业课。同年,建立女子初等、女子
两等小学堂,并裁并私塾成立二十区小学堂。同时,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教育开始起步,至光绪
三十四年(1908),先后创办清真公立初等小学堂、满蒙初等小学堂。同年,省城高等小学堂毕
业生40名,是齐齐哈尔首届高小毕业生,一律免试升人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省城齐齐哈
尔共有小学堂35所,其中女子小学堂9所。初等小学堂200名毕业生全部升入高等小学堂。光绪
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06~1911),共招收学生1165名(其中女生314名),入学率为25.9%。

宣统三年(1911)齐齐哈尔小学堂一览表







1912年,小学堂一律改为小学校,男女可同校。废除读经讲经课,改设修身课。同年,成
立同信女子两等小学校,20区小学堂合为北关、南关、西关小学校。1913年,省城颁布《推广
女学议案》,女学生大增。相继成立清真女子初、高等小学校和省立师范附属小学第一部、省
立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后改为省立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1914年,省城齐齐哈尔成立省立
蒙旗初、高等小学校,东路两等小学校改为高等小学校,西关、北关小学并入省立师范附属小
学。齐齐哈尔两等小学在校生953人。高等小学校毕业175名,有110名学生升人中等学校;初
级小学校毕业生338名。1915~1922年,初级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高级小学校改为高等小学
校。先后成立女子教养院(今北关小学校址)、省立师范附属小学第二部(今杨家窑小学校址)、
兴权第一小学校(今永安小学校址)、兴权第二小学校(今全福小学校址)、省立师范附属小学第
三部。兴权第一、第二小学校后改为省立第一、第二小学校。1921年,省城齐齐哈尔学龄儿童
3490名,入学1218名,入学率34.9%。1924年,高等小学校毕业生98名。1925~1931年,又相
继成立省立第一女子初级小学校(后改为青云女子小学)、私立秉彝小学校、王屯初级小学校、
私立齐齐哈尔普通小学校(今朝鲜小学校)。逐步实行男女教育机会同等政策,允许私人或宗教
团体办学。1931年,省城齐齐哈尔有小学21所,其中省立10所,县立4所,私立7所。在校学生
4007名。

1931年省城齐齐哈尔小学校一览表
单位:个、人




齐齐哈尔沦陷后,日伪当局实行殖民教育政策,严格控制小学教育的发展。省立、私立小
学均归伪满龙江省教育厅管辖。1933年7月,伪满龙江省教育厅将永安、全福、寿光女子、青
云女子、全福女子5所省立小学移交给伪满齐齐哈尔市政局。同年,将私立基督教会团体办的
小学校改为市立国民学校。1934~1936年,迁入和成立3所小学,4所省立、4所县立小学划归
伪满齐齐哈尔市政局管辖。1936年,齐齐哈尔市高小毕业生500名,其中180名升人中等学校。
1937年,废除治外法权办学,朝鲜小学归伪满齐齐哈尔市公署管辖。同年,齐齐哈尔市有学龄
儿童5979名,入学3585名,入学率59.95%。1938年,实行“新学制”,将初、高级小学校分
别改为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6所。1940年,全市小学校增至21所,其中新增2所国民学校。
全市有学龄儿童2 876名,占入学儿童的41%。国民优级学校毕业生286名,其中104名升人中
等学校;国民学校毕业生1105名,有417名升入国民优级学校。至1945年8月,齐齐哈尔市有小
学校25所,其中公立学校19所,私立小学校3所,外侨小学3所。在校生9719人。

1946年4月24日,齐齐哈尔市解放,市政府设立教育科,接管小学校24所,其中公立19所,
私立、外侨小学5所(宫前小学已解散)。将国民优级小学一律改为完全小学校,国民学校改为
初级小学校。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整顿充实教师队伍,废止旧教材,使用新教材,增添政治、
时事课,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发展小学教育,为工农子女敞开校门。同年,成立民
办公助万山小学,私人企业办三合省职工子弟小学校,区立三区一初小学校。取消博育小学校、
成化小学校。华北高等小学校、华北初等小学校由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办小学校。年末,全市共
有小学25所。

1946年齐齐哈尔市小学校一览表




1947年上半年,对部分学校进行调整、合并,同时增设新校。年末,全市共有23所小学,
其中10所完全小学校,4所市立初级小学校,7所区立小学,1所民办小学,1所女子教养院。1949
年,市政府采劝民办官助,官民合办”的办学方针,小学校数量迅速增加。民办小学一律并入
公办小学。同年,全市有小学40所,其中教育部门办35所,侨民办2所,企业办3所。入学的适
龄生由1946年的9719名增至18091名,入学率达50.3%。

1951年,从辽宁省迁入齐齐哈尔市的和平机器制造厂、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齐齐哈尔第一
机床厂,分别办起3所职工子弟小学校。全市小学发展到60所。1953年,市人民政府新建、改
建、扩建15所小学。其中新建天齐、回民、兴垄胜利、东盛、铁南、民乐、通东路、黄沙滩9
所小学,改建扩建东四、东路、杨家窑、赵家园子、昂昂溪区一、二小学。1954年,市人民政
府接管昂昂溪镇、郊区、富拉尔基镇所属81所小学。全市小学校达145所,在校生48412名。1956
年。中心城区小学(包括厂办小学)一律下放给龙沙、建华、铁锋3个区教育科管辖。1958年,在
“教育大发展、大普及”思想指导下,实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除国家办学外,各国营
大厂和街道都开始办学。企业办小学22所,街道办25所,全市小学发展到221所,比1949年增长
5.5倍。全市小学招生19399名,是1949年的3倍。入学率达98%。在校生达79028名,是1949年
的13倍。部分小学实行二部制。

1960年,齐齐哈尔市接管华安人民公社23所小学。1961年,全市有小学311所,其中城市
小学116所,农村小学195所。1962年,经过调整后,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决定
办好一批重点校。小学校减至286所,适龄生入学28479名,入学率降至81.6%。1964年,纠正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减轻小学生负担过重状况,使学生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1966年,全市小学发展到342所,入学率增至92.57%。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长期停课,一大批学校领导和教师挨批斗,实行“开门办学”,
“学工、学农、学军”,批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教学质量和入学率大幅度下降。
1976年起,教育部门采取措施,提高巩固率和入学率,入学率达到97.7%。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重新执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恢复以教学
为主的正常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978年,市区有小学361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38所,
企业办92所,集体办31所。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
定》精神,除国家办学外,继续发动企业、集体办学,按国家规定完成各自普及教育任务。1981
年开始,试行省教育厅《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大纲》,龙沙小学总结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思想教育”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在全市进行“三算结合”、“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电化
教学”、“美术教学”等教改实验,均获省和全国嘉奖。1982年,各小学开展“五讲四美”、
“三热爱”教育活动,有45所小学获市“文明校”称号。1985年,市区有小学347所,比1949年
增加8.7倍。其中,企业办小学102所,占总数30.8%;村办小学183所,占总数的55.3%。招适
龄生22801名,入学率为99.40%,超过省规定95%的指标,提前2年实现普及小学教育任务。在
校学生137 223名,是1949年的14倍。小学毕业生18 538名,合格率、升学率均为100%。
1946~1985年,小学校毕业生共715173名,升入中学651777名,升学率91.1%。

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小学一览表
单位:个、人、平方米































1945~1985年齐齐哈尔市小学学生情况表
单位:人、%




注:1972、1975、1976、1977、1983、1984年升学率含往届毕业生。

学 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省城齐齐哈尔小学堂执行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的学制,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高等小学堂修业4年。1912年,齐齐哈尔各小学按教育部颁
布的《小学核令》规定,初等小学修业4年,高等小学修业3年。1922年,按教育部颁布的新学
制,初等小学修学4年,高等小学修学2年。1937年,按伪满洲国公布的新学制,国民学校修业
4年,国民优级学校修业2年。

1946年,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嫩江省政府规定,初级小学修业4年,高级小学修业2年。1951
年,执行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小学修业5年,实行一贯制。1953年,按政务
院发布的《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小学学制仍改为四二制,即初级修业4年,高级
修业2年。1959~1964年,仅在育才小学进行5年制改革实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制没有统一规定,全市小学大多数试行五年一贯制。

1978年1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全日
制小学学制统一为5年。1983年9月起,遵照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
全市小学学制由5年改为6年。

教学内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省城齐齐哈尔初等、高等、幼女小学堂,执行光绪二
十九年(1903)学部颁布的《奏定小学堂章程》规定的教学内容。初等小学堂课程设置修身、读
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8科,图画、手工列为随意科,每周共30
课时。高等小学堂课程设置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
体操等9科,农业、商业、手工科列为随意科,每周共36课时。客籍学堂课程设置有修身、读经
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9科,高等小学堂增设图画科,俄文、英文为
随意科,每周共36课时。光绪三十三年(1907),齐齐哈尔小学堂执行《黑龙江两等小学堂章程》
规定的教学计划,高等小学堂课程设置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
格致、图画、体操9科。初等小学堂为8科(少图画学科),加授手工、农业、商业。音乐科为随
意科。因贫穷儿童不能上一级学校,设初等简易科,课程设置5科,修身、读经合为一科,中国
文学、历史合为一科,算术、体操、地理、格致合为一科。宣统元年(1909)3月,初等小学堂课
程由8科减为5科: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体操。历史、地理、格致3科编人中国文
学内。手工、图画为随意科。体操科,城镇学堂为必修课,乡村小学因缺体操教员列为随意科。
三、四年制初级小学简易科课程设置有修身、国文、算术、体操4科,每周30~36节。手工、图
画、音乐3科为随意科,每周各1节。修身、国文、算术、体操4科使用学部颁发教材,并选用林
传甲编《黑龙江乡土志》为乡土教材,祝宗梁编《龙江女学文范》为女子小学堂作文教材。

1912年5月,教育部决定废止读经科。初等小学算术科,从三年级起兼授珠算,注重手工
科。高等小学体操课注重兵式操。随意课一律改为必修课。7月,教育部公布小学课程设置,
初等小学校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7科。女校加缝纫1~2小时。男校
每周22~28课时,女校每周22~29课时。高等小学校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
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农业、英语等12科。女生加缝纫2~4小时,不设农业科,
每周30~32课时,男生每周30课时。学生使用教育部认定、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教科书。1915年
9月,高等小学校课程增加读经一科,其它科与前略同。1916年,高等小学校从第二学年开始增
加2节外国语科,初等学校课程不变,读经科一律停止。1920年,国文课改为国语课,修身课改
为公民课,增加社会自然课。1923年6月,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后,高级小学学科设置
算术、地理、公民学科,废止修身、外语两科,国语含写字、作文、读文、语言,中国历史改
历史,农业改园艺,手工改工用艺术,图画改形象艺术,体操改体育,增加自然、卫生。初级
小学8科:国语(含写字、作文、读文、语言)、算术、社会(含地理、历史、公民、卫生)、自然
(含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1929年8月,推行三民主义教育,公民课
改党义课(专讲授国民党三民主义),增设社会课,向儿童进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教育。课程由
12科简化为9科:党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工作、美术、体育、音乐。

沦陷时期,1932年,初级小学设修身、国语、日本语、算术、自然、作业、体育、音乐、
图画9科,计22~24课时。高级小学设修身、讲经、国语、日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
作业、实业(限男子小学)和家事裁缝(限女子小学)、体育、音乐、图画13科,计32课时。学生
使用伪满教育委员会编写的教材。1934年9月起,使用伪满文教部编写的“固定教材”。1938
~1940年,学校向儿童进行奴化教育,减少文化学习内容。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国语科改
国民科,综合国民道德、历史、地理、自然教材内容。国民学校由9科减到6科,国民优级学校
由13科减到6科,将修身、日语、自然、讲经、历史、地理、家事裁缝等科减掉。1943年,国
民科改建国精神科,以此宣扬日本“神道”及日本为“亲邦”等奴化思想。增加实务科、勤劳
奉仕日。国语科含日语、满语或蒙语。

1946年,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各小学开设的科目有国语、算术(珠算)、自然常识、历史、
地理、音乐、体育、图画8科,取消建国精神科。各小学使用黑龙江省编教材。1948年,齐齐
哈尔市执行东北行政委员会的规定,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游、体育、图画6科,
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9科。

1951年10月,市教育局根据学制改革的决定,小学实行两种教学计划。市师范第二附属小
学、二马路小学、南浦路小学执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其余学校执行六年制教学计划。五年制课
程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8科。1953年8月,齐齐哈尔市小学根
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精神将小学五年制暂缓执行,继续执行“四二”
制教学计划,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图画8科。同年,开始使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

1955年9月,音乐科改为唱歌,增加手工科。高小语文含阅读、作文、写字3项内容。1959
年秋,市师范附属小学和市第五中学对口执行十年制教学计划(小学、中学各五年)。1960年秋,
扩大试验面,二马路、东盛、青云路、赵家园子等13所小学52个一年班,市师范附小等8所小学
35个二年班,市师范附小等3所小学的三年级,执行十年制教学计划。其余253所小学执行六年
制教学计划。1963年,增加周会课、生产常识课,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

1967年10月,市革命委员会政治委员会颁布教学计划,将语文政治课改为毛泽东思想课,
每周8节;体育改为军体课,每周1~3节;增加学工学农活动时间,高年级每周6节,中年级每
周4节,低年级每周2节;取消地理、历史、自然、算术4科。每周总时数由180节减到58节,减
少122课时,上课时数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同时,各小学使用黑龙江省教育厅编写的教材。部
分小学一至三年级数学科使用杭州“三算”教材。

1971年,全市小学执行黑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常
识、革命文艺、军体6科。取消地理、历史、自然、美术4科。1977年,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1978~1979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执行黑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讲
读、作文、写字)、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劳动8科。

1981年,市区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政治课改思想品德课,语
文课含讲读、作文、写字三项内容。恢复历史、地理、自然、美术4科,增加劳动科和课外活
动。1983年,市区分期执行六年制教学计划。1985年,市区各小学一律执行六年制教学计划,
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唱歌游戏、音乐、美术、
劳动12科。总课时为5158课时,比五年制增加362课时。

1985年齐齐哈尔市全日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与内容表




注:全年另有2周集体教育活动机动时问。

1985年齐齐哈尔市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与内容表
单位:课、小时




重点小学简介 二马路学校。二马路小学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当时校名为南
路初等学堂。建校初有教学班3个,学生151名,教职工8名。民国初年,改为乙种实业学校。
1936年,改为先农国民优级学校,1946年,改为齐齐哈尔市第二完全小学。1950~1956年,小
学迁出,校舍先后被一二七厂、第二中学占用。1957年复办二马路小学。1958年,定为建华区
重点小学校。1962年,定为齐齐哈尔市重点小学校。1964年,新建两层教学楼。“文化大革命”
期间,改为普通小学校。1978年,恢复市重点小学校。1982年,定为黑龙江省重点小学校。

1985年,该校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377名,教职工57名。其中专任教师47名,中师、
高中文化程度34名,占教师总数的59.6%;省模范教师2人,市模范教师1人,省优秀辅导员1
人,特级教师1人。学校建筑面积为2694平方米,有教室25个,办公室6个,会议室、图书室、
电教室、队室、卫生室各1个。校办工厂为学校提供资金达10万元,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活动
室实验仪器、设备、器材充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做省级公开教学10
节,市级公开教学15节,均获优秀课、创新课证书。有10篇论文分别载在《黑龙江教育》、
《教案选编》、《中小学数学》刊物上。1979年,该校被省确定为冰球基点校,在省市冰球比
赛中,多次获第一名。全校上冰率达90%,为市冰球队输送25名队员。游泳健将“亚洲飞鱼”
阎明毕业于该校。

1979年以后,该校连年获市先进单位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读书
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少先队中队、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省先进集
体、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省卫生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标兵。

龙沙小学校。龙沙小学原为实验小学(校址在今永安小学),1965年5月,实验小学大部分
师生调拨到合意路新校,定名为龙沙小学校,为齐齐哈尔市重点小学校。建校初期有24个教学
班,1300名学生,45名教师。1982年,该校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重点校。1985年,该校有
教学班19个,学生1489名,教职员工47名。学校占地面积7180平方米,两层教学楼建筑面积2900
平方米。除教室和办公室外,设少先队队室、会议室、档案室、微机室、卫生室、图书室(藏书
7500册)、教具室(2756件教具)、实验室。有篮球场足球场,文体设施齐全。3个学前班,年收
入约6万元,多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1979年起,该校承担多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任务,并取得优异成绩。在教改和教研实践
中,撰写了一批教学论文。至1985年,全校有24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其中3篇获
省优秀论文奖。特级教师杨丽华撰写的论文《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思维培养》,在国家级刊物
《电化教育》上发表,并获全国优秀论文奖。全校先后在全国、省市报刊上介绍教改试点经验
材料30多篇,在全国、省一级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专题经验20多次,多次受到国家和省的表彰
奖励。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总结出《我校是怎样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大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会议上作典型介绍,并刊载于《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该校第二课堂活动十分活跃,有38个活动小组。书法美术小组自1978年始,连年被评为全
市少儿美术书法先进单位,多幅作品获省市奖励。绘画作品《猴》获全国优秀作品奖。音乐小
组多次参加全市演出,有4名学生考入省艺校、省杂技团及前进和海政歌舞团深造。体育小组
有10多名学生被选人市各类专业队培训。航模小组多次参加市级航模比赛,获一级牵引第一名、
弹射模型第一名、团体第一名等荣誉。

该校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荣获全国、省市的嘉奖。1981年,少先队大队部被
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红花集体;1984年,获“采种支甘”红旗单位称号。

该校一贯坚持科学管校,按教育规律办学,各项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1973~1983年,被
评为市先进单位、市“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市“三八”红旗集体。1984年,被评为省改善办
学条件先进单位、省优秀科研单位。198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先进集体。

和平机器制造厂第二小学校。和平机器制造厂第二小学建于1951年,原校名为南浦小学。
1957年,该校迁到现校址,更名为104小学,后与104中学合并,称和平中学。1972年,中小学
分开,改为和平机器制造厂第二小学校。

1985年,该校有教学班24个,学前班3个,在校学生1095名,教职工70名,其中专任教师
57名。学校占地面积18076平方米,建筑面积11066平方米,五层楼房,教室23个,设实验室、
仪器室、电教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保健室、少先队队室、会
议室、活动室、陈列室。有图书16130册,教学仪器、文体器材、电教设备齐全,均达到省规
范化要求。

该校教改实验成绩卓著,1972年进行“电化教学实验”,1974年进行“三算结合”教学实
验,1983年进行“自然课”教改实验,1984年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1985年
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实验试点。自1977年起,该校先后多次荣获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省“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先进单位,省“自然课实验”先进单位,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省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先进单位,省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省珠算教学先进单位,省小
学生珠算比赛全能第一、第三、第四名,省珠算竞赛团体第一名,省珠算竞赛全能第一、第二、
第三、第五名,省小学生速算表演奖。教师撰写的教改经验材料,国家级交流或刊出7篇,省级
交流或刊出8篇。评为国家级优秀论文2篇,省级9篇。教师做公开教学,国家级7节、省级31节。
另外,获全国通讯赛团体第一名、省国防工办先进集体、省卫生先进集体,省少先队先进单位。
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