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教育 职工扫盲教育 1950年3月,市人民政府贯彻东北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试行开展识字运
动及业余补习教育的决定》,在全市职工中掀起扫除文盲的热潮。同年5月,全市职工文盲14926
人,参加扫盲人数占50%。
1952年,市职工教育委员会制定《推行速成识字法,加速扫盲实施计划》,成立市扫盲教
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加强对扫盲工作领导。市区有22个工厂开办37个速成识字班,有学员
2183人。在市区4个区所属的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推行速成识字法,有学员3373人,采用东北人
民出版社的《识字课本》。1953年,建立扫盲协会办公室,各区设扫盲中心校。1954年8月,
市扫盲协会办公室与教育局社会教育科合并成立工农教育科。设扫盲专职干部19人,分派各区
负责扫盲工作。各区扫盲中心校合并到区文教股。1956年5月,全市职工总数为53399人,其中
文盲15472人,占职工总数的28.97%。参加扫盲11786人,占文盲总数的76.2%。同年6月,齐
齐哈尔市扫除文盲协会恢复,下设办公室,与教育局工农教育科合署办公,并建立299处基层
扫盲协会。
1958年2月,市教育局制定《1958一1962年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发展计划要 求“全党动
手、全民动员”于国庆节前扫除剩余文盲,实现无文盲城市。市区有21个工厂,20个处、站、
段,119个公司、商店,32个手工业社的职工扫除文盲。3月,各工厂企业中的青壮年职工文盲
基本扫除,青壮年职工中非文盲比例占87.5%,基本实现职工无文盲市,受到省委、省政府奖
励。5月,市区职工青壮年总数116841人中,非文盲106820人,占青壮年总数的91%。1959年2
月,由于新工人增加,职工中文盲比例增大。市区青壮年职工总数为159860人,文盲半文盲27023
人,占青壮年职工总数的16.9%。
1961年.贯彻《业余教育工作纲要》,进一步强调在工农群众中继续搞好扫除剩余文盲的
要求。市区职工文盲21300人(大部分复盲,少部分是漏盲、藏盲),参加扫盲班学习的8102人,
达到脱盲标准的876人。1963年4月,市区有青壮年文盲、半文盲4775人,有510人参加扫盲班学
习。市区职工业余学校专兼职教师544人,其中扫盲班专兼职教师2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余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扫盲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工农业余教育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
提出全省要在1978年内完成扫盲任务,市教育局在城区和中、省市直各企业集中人力突击扫盲。
1979年,市区有职工32.4万多人,文盲占3%左右,基本扫除文盲。
农民扫盲教育 1946年,齐齐哈尔市的农民教育,以农民需要与自愿为原则,始办冬学。
通过冬季农闲办识字班、黑板报、读报组,边生产,边学习识字,边开展支援解放战争的宣传
活动。1947年土地改革后,翻身农民积极要求识字、学文化。市政府指示各小学实行小先生制,
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为扫除文盲创造条件。市区各农村普遍设立冬学、夜校、识
字组,搞识字牌、黑板报等。全市共办冬学16处,组织农民学习政治、文化及应用常识。1948
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冬学群众教育的指示》,成立齐齐哈尔市冬学委员会,
下设学务部、组织部、宣传部。各村相继成立冬学委员会。冬学对象以村屯干部、积极分子、
农会会员及男女青壮年为主。冬学形式分集中班、炕头组,包教保学。学习内容为时事政策教
育和扫盲识字。市区办农民冬学51所,学员2296人。
1950年,齐齐哈尔市贯彻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
文盲”的精神,共建冬学23处,入学人数6282人,其中文盲6000人。教师由经过培训的小学教
师担任。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速成识字法”教学实验通知,齐齐哈尔市成立扫盲委
员会。9月,市扫盲办公室开办第一期农民群众教师训练班,培训教师60名。在农村推行“速
成识字法”,根据农民群众的具体情况与教师条件采取多种学习形式,不能开展速成班的,仍
采用原教学形式进行。1953年5月,本着“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总
方针,撤销扫盲专职干部14人,各区配备扫盲中心校长1人,并成立扫盲机构,加强对农村扫
盲工作的领导。
1955年,参加扫盲学习的有7223人。1956年,农村、街道建立92个青年扫盲队,队员3312
人,参加实际教学的民师小先生有7767人,参加扫盲的农民有18014人,占农民文盲总数的75.9%。
1957年,市人委转发省人委《扫除文盲考试暂行办法草案》。考试内容包括阅读、写作、识字
3部分。阅读,要求能读400字左右的小文章,以《黑龙江农民报》为主;写作,要求能说明一
件事物或一个意思,能写简单的书信,字数不得少于150字;识字,最低标准为1500常用字。
达到扫除文盲标准的发给识字证书。7月,召开齐齐哈尔第二届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明星
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评为提前完成扫盲任务的先进单位。
1958年,掀起扫盲运动高潮。扫盲工作在“大跃进”中出现不求实效,只图虚名的现象。
195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农村继续扫除文盲和巩固发展业余教育的通知》,市
教育局对郊区农民扫盲教育做出规划:瑞廷、哈拉乌苏、莽格吐、雅尔塞等4个乡和29个一类
社,在1959年基本扫除文盲;大民、水师营、杜尔门沁、腰库勒、胜利、共和、梅里斯、达呼
店等8个乡和35个二类社,在1960年基本扫除文盲;卧牛吐、哈什哈、哈拉等乡和32个三类社,
在1961年春基本扫除文盲。
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业余教育暂停。1960~1965年,市区农村共扫除文盲
72641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业余教育停办。由于少数少年没上学,又出现一批“新文盲”。
1977年,市区农村有文盲、半文盲28500人,占青壮年总数的32.7%。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农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市区扫盲工作根据国务院规定进行,继续扫除农民中的文盲,对象为12~40周岁的农
民(不包括12周岁以上的中小学在校生)。充分调动办学、教学、学习三方面的积极性,做到任
务、领导、规划、形式、教师、教室、教材、制度七落实。扫盲任务落实到公社、生产大队,
落实到人。坚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对青壮年劳力
办扫盲集中班,时间短、见效快;对家务重、子女多的妇女采取包教保学和邻里结成小组等小
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
1984年,齐齐哈尔市区共扫除农民文盲1996人,脱盲率达37.7%。
1984年齐齐哈尔市区农民扫盲、脱盲情况表
单位: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