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初等文化技术教育

初等文化技术教育




职工初等文化技术教育 1951年,齐齐哈尔市职工教育在广泛开展识字教育的基础上,
向提高的方向发展,相继成立职工业余学校35处。1953年,参加小学班学习的职工3034人,参
加初中班学习的2684人。1954年,职工、干部业余学校增至52处,学员7326人。

1955年12月,各企业由工会办学改为行政办学。1956年,企业办的职工业余学校,大部分
都配备专兼职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建立教学研究组和工作制度。同年,职工中应入小学学
习的9961人,实际入学4717人,占应入学的43.7%;应入初中的8330人,实际入学4 695人,
占应入学的56.3%。同年,全市有26处具有一定规模的业余文化学校,有20349名职工、干部
参加业余文化学校学习,其中有1679名学员分别达到中、小学毕业的水平。

1959年2月,全市青壮年职工总数15986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74374人,占职工总数的
46.52%;具有初中程度的45236人,占职工总数的28.24%。10月,全市有职工高小班837个,
36624人参加学习。

1960年,在完成扫盲任务的基础上,及时组织47243名青壮年职工进入高小班或高小预备
班学习,占脱盲总数的93%,基本上普及职工初等教育。4月,推广北满钢厂的速成高小经验,
为全市提前在职工中普及业余中等教育创造有利条件。9月,参加业余学习的职工达到207331
人。有107177名学员参加业余高小学习,占入学职工的半数以上。

1963年,职工业余教育工作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办学形式,把
单位办学改为公社办学或局系统办学。贯彻入学自愿的原则,克服“一轰二松三空”的形式主
义倾向。同年,市区青壮年职工93772人,参加高小班学习2049人,参加初中班学习3038人,
初级技术班学习的1618人。1964年,青壮年职工中参加文化学习14613人,占其总数的16.5%;
参加技术学习23422人,占总数的26.2%。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初等教育停顿。1978年开始,职工教育逐步恢复和发展。

1982年,齐齐哈尔市贯彻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
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的《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的联合通知》精
神,市工农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局、市劳动局联合发出《关于全市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
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补课对象、补课科目、考核办法、奖惩办法等。对1968~1980年初中
毕业生和1970~1980年高中毕业生,实际文化程度达不到初高中毕业程度的,或未经过专业技
术培训的3级工以下的职工,都要求进行文化、技术补课。同年,文化补课合格53308人,占补
课对象的25%;技术补课合格32905人,占补课对象的22%。1983年,文化补课合格108749人,
占补课对象的49.6%,技术补课合格71792人,占补课对象的43%。1984年,文化补课累计合格
153029人,占补课对象的69.8%;技术补课累计合格108390人,占补课对象的72.2%。到1985
年,市区累计完成文化补课177821人,占补课对象81.1%;累计完成技术补课125398人,占补
课对象的83.2%。完成国家规定的“双补”任务。

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1958年,市区在巩固农民扫盲成果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民文化技术教
育,乡乡办起农民业余中学班,社社有农民高小班。

1960年,市区共办农民初等(高小班)1163个,参加学习24462人。同年,开始以培养农村
所需的各种初级技术人员为宗旨的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开办各种形式农技校、农技班,培养农
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参加学习的有381人。1962年,市区农村共办民校142处,入学2271人,
占青壮年农民的4.1%。其中,入高小班学习1018人,入初高中班学习844人。1964年,农民技
术教育贯彻“政治、文化、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学习技术课,
并组织专业技术班,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农业技术4科。用省教育学院编的《农业生产技
术知识》作为教材。高小文化程度的农民参加农业课学习,按照生产实际需要,学习农业生产
基础知识。1965年,市区10个公社24个生产大队开办民校,1846人参加业余文化技术学习。

“文化大革命”初,开办“五七”民校和政治夜校。1969年5月,成立齐齐哈尔市梅里斯
“五七”农业技术学校,设置红医、农田、农机、电工、木工等专业,招收回乡知识青年及具
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村青年,并实行“队来队去,社来社去”的原则。1973年,市区5000多农
民参加“五七”民校和政治夜校学习。至1975年5月,“五七”农业技术学校停办,6年共培
养农民技术人员1200余人。同年,市“五七”农业大学成立,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
村社员或农、林、牧、渔场的农工160人。至1978年,共培养农业、园艺、林业技术人员30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区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得到发展。1979年,市区25万青壮年农民
中,初中文化程度占30%,小学文化程度占35.5%,文盲、半文盲占20%。同年12月,市革命
委员会召开全市农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公社要消灭办学空白点、大队办学面要达到50%、青
壮年农民入学率要达到20%以上。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实用技术教育。铁锋公社农民技术学校
开办10期园艺、林业、经营管理和农机班,入学农民643人;雅尔塞公社奈门沁大队举办地膜
盖西瓜技术班,参加学习的农民种植西瓜收入提高5倍。

1982年,市区农民技术教育遵循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的原则,采取公社分期办常年班,大
队办专业组、专业户短训班的方法,举办农业技术广播讲座,组织巡回 讲师团深入田头,结
合生产讲技术。有18个公社办起初等农民技术学校,在边屯、共和、达呼店设立3所重点公社
初等农民技术学校,招收初、高中回乡青年、社队干部、专业户重点户农民,定向培养,合格
者发给初等农民技术员证书。同年,有15个公社、32个大队办学招收5221名青壮年农民,学习
文化技术知识。全年,评选出市农民教育先进集体11个,农民夜校10个。1983年,市区20个农
村公社都办起农民学校;177个大队设立农民学校,占大队总数的86.7%;15186名青壮年农民
参加社队两级农民学校学习,占青壮年农民总数的36.7%。办学面、入学率超过省提出的“一、
六、三”(公社办学面100%,大队办学面60%,青壮年农民入学率30%)的指标。农民学校设置
语文、算术2科,使用全国工农业余文化课本,学制二年,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同年,市区农
村广泛开展农民技术教育活动,根据农时,短期脱产、半脱产、业余班或组织自学。有乡、村
技术班72个,参加学习23180人;两户专业班42个,参加学习1556人,培养各类农民技术人才5718
人。

1984年,市区21个乡全部办学,入学青壮年农民35880人,占总数72%,形成以“两校”
(乡技校、村民校)为中心的农民教育网。部分乡技术学校开办学制一年以上脱产或半脱产专业
长期班,开设农学、畜牧、兽医、园艺等科。农民技术教育面向知识青年、面向两户,教育与
技术推广相结合,培养人才,为农民致富服务。1985年,农民专业技术教育坚持“实际、实用、
实效”的原则,开设农学、园艺、畜牧、农机、机械加工、民用建筑、服务等专业,多渠道办
学,有区办中、初等农民技术学校,乡、村办农民技术学校(班)。采用广播、函授、咨询、巡
回教学、专业户办学等多种教育形式。市区共有乡农民技术学校104所,村民校336所。开设初
孝初中班52个,参加学习18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