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发展状况

发展状况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提高回族子弟的文化水平,在清真寺管委会倡导下,经黑龙江
学务公所批准,黑龙江省清真私立初等小学堂正式成立,招收回族学生。这是齐齐哈尔第一所
民族学校。同年,黑龙江提学使张建勋将黑龙江省北部的布特哈、墨尔根、瑗珲各初等小学堂
合并成立满蒙师范学堂附设满蒙初等小学堂(校址在今东四小学),招收黑龙江北部各地满族、
蒙古族子弟136人,其中满蒙师范学堂90人,满蒙初等小学堂46人。

1912年,因学生减少,满蒙师范学校撤销,仅在黑龙江省立师范学校设满蒙班。同年,黑
龙江蒙旗初高等小学校成立。翌年,清真女子初高等小学校成立。1914年,黑龙江蒙旗初高等
小学校改为黑龙江蒙旗中学校,招收省内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子弟。齐齐哈尔民族学
校共有3个,在校学生增至218人。其中蒙旗中学29人,清真初高等小学校113人,清真女子初
高等小学校76人。1922年,第一个达斡尔族学校——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第三部小学
校在齐齐哈屯成立。1925年,黑龙江蒙旗中学校并入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由扎
赉特旗、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依克明安旗和齐齐哈尔蒙旗办事处共同出资,建立黑龙
江蒙旗私立师范学校,设初师、高孝初小3个班,招收黑龙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蒙古族、达
斡尔族、鄂温克族子弟。1930年,齐齐哈尔普通学校(朝鲜小学)成立。1931年,清真女子初高
等小学校并入清真初高等小学校。省城齐齐哈尔有民族学校2所,在校学生281人。其中,清真
初高等小学校181人,黑龙江蒙旗私立师范学校100人。

沦陷时期,1936年设在奉天(今沈阳)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并入黑龙江蒙旗私立师范学校,
改名兴安师范学校,为东北地区唯一的蒙旗师范学校。齐齐哈尔有2所民族学校,在校学生474
人。其中兴安师范学校120人,清真初高等小学校354人。1938年,普通学校(朝鲜小学)正式改
为朝鲜族丰恒国民优级小学校(1945年停办)。兴安师范迁至扎兰屯。

齐齐哈尔解放后,1946年8月,为培养少数民族学校师资,齐齐哈尔市成立嫩江省立蒙古
师范学校(今职业病院址),招收黑龙江西部地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
克族学生。1948年7月,西满朝鲜人中学校从甘南县兴农村迁至齐齐哈尔市。1950年1月,西满
朝鲜人中学校改为黑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市朝鲜中学校。1953年,嫩江省立蒙古师范学校更名为
齐齐哈尔民族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小学校划归齐齐哈尔市。市区有民族学
校6所,其中师范、中学各1所,小学4所。1956年,齐齐哈尔民族初级师范学校始招高中班,改
校名为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招收黑龙江省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柯尔克
孜族、赫哲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1957年,正式建立朝鲜小学校(校址在今育才小学)。
同年,明星朝鲜小学校成立。1958年,梅里斯区卧牛吐中学校、莽格吐中学校成立。

1960~1963年,梅里斯区卧牛吐地房子小学校、雅尔塞奈门沁、达斡尔族小学校先后成立。
市区有民族学校17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教育受到冲击和破坏。1972年,民族学校减至9个。1973年,
梅里斯区鲜明小学校成立。

1978年起,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招收黑龙江省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
赫哲6个少数民族的初中毕业生。1980~1984年,梅里斯区梅里斯乡新兴小学校、莽格吐乡三
间房村达斡尔族小学校、瑞廷乡阿拉达斡尔族小学校、哈拉达斡尔族小学校、共和乡回民小学
校和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先后成立。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招收全省蒙古、达斡尔、鄂温克、
鄂伦春、柯尔克孜、赫哲6个少数民族的高中毕业生。

1985年,市区民族学校增至29所。其中,民族师范学校1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
初级中学2所,普通中学附设民族班1个,小学23所。在校学生发展到16393人,比1949年增长
12.7倍。其中,师范生240人,中学生4080人,小学生12619人。

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少数民族学校一览表







1949—1985年部分年份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学校在校学生一览表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