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教育 1952年,教师张金铎在黑龙江省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内创办1个聋哑教学班,由该校代管。
开设发音、识字、算术、游戏等科,采用小学课本和教师自编教材。1953年,省小学教师进修
学校迁走,齐齐哈尔市第三中学校迁入,聋哑班又附属于市第三中学校。1956年,在东市场开
设2个民办聋哑教学班,共招收52名聋哑儿童入学。1957年初,民办聋哑教学班迁入市第三中
学校,改为公办班。同年,在东市场又办1个民办聋哑教学班。翌年,改为公办班,迁入齐齐
哈尔市聋哑木器厂内,又增办1个聋哑班。1959年,聋哑教育纳入普通教育发展规划中,在市
第二中学校西侧建造300平方米新校舍。同年秋,市第三中学校又办1个聋哑班。市区共有6个
聋哑教学班,在校学生118名。50年代,聋哑学校教学以发音、正音、口语为主。
1960年3月,正式建立齐齐哈尔市聋哑小学校,由市教育局直辖。6个聋哑教学班一起迁入
新校舍。学生126名,教职员10人。同年,富拉尔基区办1所聋哑学校,设1个班,附属于华安
机械厂子弟小学校(该校于1962年停办)。低年级开设语文、数学、游戏、政治,中年级开设语
文、数学、图画、体育、作文、政治,高年级(八年级)除中年级课程外,增加地理。1961年7
月,聋哑小学校改名为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同年,聋哑教育始参考小学课程设置,低年级开
设语文、数学、唱游、政治课,中年级开设语文、数学、图画、体育、作文、政治课,八年级
增开地理课。1962年,又增开语技、会话课。1969年,市聋哑学校迁至南市郊。
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
“文化大革命”初期,聋哑教育一度处于半瘫痪状态。学校以学习毛主席语录代替文化课。
1974年,华安区又新办1所民办公助聋哑小学校,招收2个班17名聋哑儿童,1976年转为公办。
60~70年代,聋哑教学以手语为主,培养学生智力。1977年,市聋哑学校又迁入安顺路新校舍。
1978年,聋哑教育恢复开设语文、数学、会话、政治、体育、图画6科。采用上海聋哑教育编
写组编写的国家统编教材和中高年级会话参考教材。1982年,将政治课改为周会课,继续开设
语文、数学、体育、美术课。高年级加开常识、作文、裁剪课。1984年,周会课改为思想品德
课。语文科,1~2年级开语文初步、语言技能、阅读、写字课,3~4年级开叙述、阅读、写字
课,5~6年级开作文、阅读、写字课,7~10年级开作文、阅读课。其他增设的课程有,1~3年
级开手工劳动课,4~10年级开体育课,1~6年级开图画课,1~4年级开手工劳动课,5~10年
级开职业技术课。80年代初聋哑教育初步摸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聋哑儿童的特别教学方法,
改变“以手代口、以目代耳”的教学方法。采取教学过程和形成语相统一的方法,运用口语、
指语、手势语、书面语等手段进行教学,以口语为主,最后落实到书面语文上,使聋哑学生在
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掌握文化知识。同时,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实物、挂图、幻灯、
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看话能力,使用谈话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补偿聋
哑学生的生理上的缺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985年,市区有3所聋哑学校,即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富拉尔基区聋哑学校、碾子山区
聋哑学校,在校聋哑学生322名。同年,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被省命名为甲级聋哑学校,全省
特殊教育窗口学校。1952~1985年,共有507名聋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近百人成为生产骨
干或先进生产者。
1952—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聋哑学校情况表
单位:个、人